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现在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它的迅猛发展和重要意义使其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强大的新兴产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它涉及领域之广泛、情况之复杂,使其发展规律有别于其他产业,至今仍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人们去解决。就本书而言,体现出了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发展为着眼点,以行业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文化项目的生产与消费为主线,思路清晰,中心突出,内容系统,其研究视角及观点多有新意。 二是密切跟踪媒介实践,关注文化产业的*实践,同时又努力跳出现象,力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审视和思考,探索案例所蕴涵的内在规律。 三是尽力深入剖析问题。《文化项目案例教程(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学系列教材)》案例分析以事实为基础,但并不是以流水账形式简单记录文化项目发展的
时尚产业毫无疑问是西方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大为兴盛,且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行业。 但是时尚产业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将其病态蔓延到全球化的一个巨大的领域。在时尚产业中存在着复杂的剥削和压迫,甚至在某些国家可以说对人造成的奴役堪比奴隶制。譬如童工、歧视、虐待、低薪、环境污染,等等。作者从历史和经济制度入手,批判现代时尚产业的黑暗面,呼吁企业家、设计师、消费者们能转换对时尚的观念,创造真正的基于审美而非压迫的时尚产业。
《万里茶道山西段晋商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共有七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研究状况,首章为万里茶道产业的开发依据及意义,第二章为万里茶道山西段晋商文化产业开发基础,第三章为其可行性研究成果,第四章为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路径选择,第五章为其开发的重点,第六章为其开发的个案设计。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4》由总报告和实体唱片、音乐演出、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数字音乐、音乐图书、乐器、音乐教育与培训、音响、广播电视音乐、卡拉OK、音乐评奖和排行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以及音乐对外交流等13个分报告组成。报告既从微观层面,对音乐产业的创作、表演、生产、出版、发行、营销等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数据调查统计和定量剖析;也从宏观层面系统、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态势及其政策建议。它是我国首份在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指导和支持下,由高等科研院校专业项目组完成的音乐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既填补我国音乐产业无年度报告的空白,也为音乐产业相关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权威研究资料和市场信息,为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重要的参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北京市正围绕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迈上建设国际的和谐宜居之都新征程。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崛起,北京市产业格局势必会出现大的调整,而在这一轮调整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科技创新、文化基础和传播、可以对外交流的特质也成为实现产业功能的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底,北京文创企业达54700家,其中非公企业48983家,占90%;规模以上企业约8000家,非公企业达6058家,占76%。2012年,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全市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2%,居全国首位。2013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增加值2407.6亿元
本书内容介绍: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突破了西部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的老路,对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西部地区的经济过去长期地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矿、森林等,而且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这些资源大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供应给发达地区,产品附加值低,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文化产业开发的是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新的支撑。
本书为第5本文化建设蓝皮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2016~2017年以来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6~2017年我国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对我国文化新近发展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发布了2017中国文化发展与评价指数,对2018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藉此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以增加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全书共分为总报告、指数报告、分类报告、专题报告、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数据五部分。指数报告以文化投入、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既关乎大众品位与价值导向,又关乎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与增长潜力,焦聚文化消费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什么是文化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如何,政府文化消费行为的政策效应如何,新技术对文化消费产生哪些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基于文化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权威统计数据,从区域、城乡、传统与新兴、国际比较等多视角、多层面展开系统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由李树业主编,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体系、创立、发展及学习与研究意义的阐释;结合人类社会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论述了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阐释的基础上,对每种方法又做了案例分析说明;探讨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国家治理和人文引导;阐述了创新型 建设的内涵、特征、 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编写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理论,搭配案例、知识链、思考题和进一步阅读书目等内容,便于自学和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可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一般科技工作者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
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园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延长并优化其生命周期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书以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切入点,以文化效益、生态经济与商业模式为支撑,通过对园区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特征和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全面探讨园区发展的生命机理,探讨影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性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化升级转型提供理论借鉴。
《自然辩证法概论》由李树业主编,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体系、创立、发展及学习与研究意义的阐释;结合人类社会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论述了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阐释的基础上,对每种方法又做了案例分析说明;探讨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国家治理和人文引导;阐述了创新型**建设的内涵、特征、**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编写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理论,搭配案例、知识链、思考题和进一步阅读书目等内容,便于自学和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可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一般科技工作者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
《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版)》内容介绍:2011年,中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 长3.68%,仅为城镇总量年增幅的18.33%;人均值增长8.08%,仅为城镇人均年 增幅的57.66%。以人均值 衡量,乡村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极显著地低于产值增长、乡村居民收人增长和总 消费增长,显著低于积蓄增长。文化消费城乡差距比 上年扩增5.49%,乡村文化消费地区差距比上年缩减2.52%。 有14个省域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超过10%,其 中10个省域增长超过15%,7个省域增长超过20%;有16个省域乡村文化 消费人均值增长超过 10%,其中13个省域增长超过15%,8个省域增长超过20%。约半数省域增 长良好与全国总体增长欠佳形成反差,省域之间乡村 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呈现两极分化一一浙江、吉林近乎零增长,贵州、上海、黑 龙江、西藏、海南负增 长,
《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重点跟踪研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反映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成果,从整体运行、行业发展、区域创新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回顾了2011~2012年上半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布专家视点,展望未来趋势,从文化旅游、非遗保护、服务贸易等方面综合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态势,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产业发展规律。 《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可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编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决策提供参考,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提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资讯,为国内其他城市发
我国自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文化产业作为此重大战略研究的切入口,有利于驱动多方面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扩际影响力,进而展现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首先,本书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靠前外文化产业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云南省为例,通过SWOT分析、多维导向性发展模式分析等方法,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靠前省市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并提出完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制度、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发展的融合、拓宽多元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等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其次,本书分析了文化产业安全的和构建原则,阐释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文化产业预警的重要意义,并从坚持
本书基于实证,探索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与实践推进举措,涵盖的案例遍及北美、欧、亚三洲,从而将研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到跨地域的全球层面之上。每个案例都由熟知其始末的本土学者或规划师撰写,以确保探索的深度和准确性。案例整合在统一的结构框架之中,用以对比和呈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的城市文化创意发展途径及其经验启示。著作旨在分享和传播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关联的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策略,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的文化思考和创新实践。? 对于城市规划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以及创意人士而言,它是一本糅合各方前沿视角的深度读本;对于有意一睹欧美亚创意都市风尚的旅行者来说,它又是一本有趣的解码书。
。。。
2017年5月,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的 一带一路 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高峰论坛(2017)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探讨交流了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本书稿为该论坛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序言、论文汇编(10篇文章)、论坛开幕式集锦等几大部分。
本书由总报告、行业篇、区域篇、调研篇、案例篇和附录组成,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主题,全面总结了2014年南京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成绩、新经验,分析了南京文化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推进南京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本书运用“全国文化消费景气评价体系”,对全国主要城市及省份(港澳台除外)的文化产业供需情况进行了评估。书中基于1991~2012年增长,以扩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和促进城乡、区域共享为目标,检测201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应有空间”,认为,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力导致了文化生产供给增长不足,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必须从增强“内生动力”中拓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