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复员的潮流中, 张宗和为何辞去乐益女中校长,举家迁往贵阳? 从张宗和的 逆迁徙 之举中, 体会一个敏感灵魂在时代大潮中的喘息与退避, 感受一位不合时宜的世家子弟的公子气与书生气。 巨变前夜,偏居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困顿、迷茫和观望,得见一斑。 巴金、杨卫玉、周有光、陈礼江、姜亮夫、王季玉、俞颂华、应尚能、顾颉刚、蒋炳贤、卞之琳、靳以、蹇先艾、张廷休、丁道衡、黎东方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逸闻轶事散落其间
苏州 南京 合肥 汉口 长沙 广州 柳州 贵阳 重庆 昆明 宣威 呈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逃难日常,以及战乱流离中的儿女情长;从柴米油盐到昆曲、电影,更真实详细地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 除了合肥四姐妹,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叶圣陶、卞之琳、钱存训、蹇先艾、林憾庐、姜亮夫、蒋梦麟、杨振声、梅贻琦、罗常培、溥侗、沈传芷、黎宪初、徐迟、李晨岚、查阜西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本书是首次发现的叶向高墓志铭的整理成果,包括铭文全文加上相关人物、内容释读。叶向高是明万历年间首辅大学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独相十三载。整块墓志铭近万字,以较大篇幅概述了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忠奸纷争和叶向高独撑残局,整饬朝纲,忍辱负重,力保忠良的高风亮节。该墓志铭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同时,墓志铭颜体楷书,书法韵味隽永,风神超迈。书法者文震孟,天启二年状元,书法大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曾孙,曾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其书迹遍布天下,可与曾祖文征明相媲美,有书法字帖行世。故出版这份墓志铭,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七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 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北宋首都开封又名东京。孟元老目睹朝代更迭,迁都他乡,回忆往事,恍然若梦。《列子》中讲:黄帝白天睡觉,梦游“华氏之国”,那里人们没有爱憎,没有嗜欲,没有冲突,得此一梦其乐无穷。作者借此典故,书名定为《东京梦华录》。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
1877年以官督商办形式成立的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的典型范例。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为作者近年来有关开平煤矿的研究成果。从晚清官场权力斗争、中外纠葛等新的视角分析开平矿权的得失成败,进一步探究晚清中国的外交与政治及中国近代企业的命途。第二部分为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的辑录。该部分史料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特藏室所藏《开滦矿务资料》以及《申报》《大公报》《外交报》中择要选出,涵盖奏折、谕令、公函、《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新定试办章程》、合同文件以及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和税务司德璀琳等的信札,许多内容并未被其他资料汇编所收录,补充了开平煤矿研究的*手重要史料。
在西方美术史和新闻史中,版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至于欧洲人以中国为主题绘制的铜版画,也有相当的数量。本书前面一部分的彩色铜版画是18世纪意大利画家根据西方旅行家的资料所绘制的,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刻版印行。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原乡,古典主义画派的发源地,这批铜版画鲜艳夺目,无论人物的造型和色彩都有着古典主义的气息,十分赏心悦目。如果说早年欧洲艺术家是带着崇敬与好奇的目光来描绘中国,那么19世纪中叶以后,中西方交流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了。当中国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以后,欧洲人看见的是一个仍活在中世纪处处落于世界之后的中国,这种关系注定了这些铜版画都不免带着欧洲人对中国居高临下的眼光。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代表了重要的历史记录,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视觉体验的演变过程。《老北京西洋铜版画典藏》将秦
《蒋介石家谱》主要介绍蒋介石的谱系:蒋介石的祖辈、父母;蒋介石的兄弟姐妹及配偶;蒋介石及其他的妻子、女人们;蒋介石子女及其配偶;蒋介石的孙辈及其配偶;蒋介石的重孙辈及其配偶。 从大陆到台湾,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蒋介石曾一手托起一个 蒋家王朝 。他退踞台湾后,又主政岛内达大半个世纪之久,之后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第二代蒋经国、蒋纬国权势犹存。至第三代、第四代,蒋氏家族逐渐淡出政坛,政治影响力式微,自云端落于平凡。《蒋介石家谱》全面展现了蒋介石家族的命运变迁和历史沉浮。
一、本书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上海大学档案馆馆藏,也对来源于中国第三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和中国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 国史馆 以及个人捐赠的史料实物和来源于《申报》、《民国日报》等报刊的史料进行了复制。 二、本书的编撰参考了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史话》(曾文彪编著)、 《上海大学志(1994-2004)》和内部资料《上海工业大学志(1960-1994)》、《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志(1958-1994)》、《上海大学志(1983-1994)》、《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志(1959-1994)》、《世纪空间一一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校史(1959-1983)》等。 三、 关于本书几个学校名称的提法:上海大学(1922-1927),另称 老上海大学 ,简称 老上大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5
回首七十多年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率先在中国的西南大地展开。就其空间而言,是以滇西为中心,向西南中印、中缅边境发起攻势作战,以打通陆上国际交通线,由此,该书的资料文献时间从1942年5月日寇侵入龙陵开始,到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芒友会师止。该书涉及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滇西,但因空间的完整和延续,又部分涉及重庆、昆明、滇缅边境、滇泰边境等。该书选取的部分联邦人士、日方的报道和言论,突出了滇西抗战及其胜利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贡献,也揭示了滇西抗战胜利的价值和意义。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四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西域水道记(外2种)》清代大学者徐松著,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的名作。“外二种”为《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三种著作体裁各异,对象相同,内容相连。问世以来,多以《大兴徐氏三种》《西域三种》《徐星伯先生著书三种》等名流传。《西域水道记》记载西域各条河流发源、流域、所入湖泊等详细地理资料。记载范围包括今嘉峪关以西直至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北地区。仿《水经注》体例,自为注记,在详细记载各条河流情况的同时,对流域内的政区建置沿革、典章制度、厂矿牧场、卡伦军台、名胜古迹、重要史实、民族变迁等都有详细的考证。从学术角度看,有三个显著特点:1重视实地调查、踏勘。作者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所到之处,详细调查记录、绘制地图。书中每个水系均有详细的开方地图。2根据内陆河流归宗湖泊的规律,创造性地将西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五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有言:“今天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头,我们看得见胜利,又看得见崩溃;看得见复兴,又看得见衰落;看得见生长,又看得见毁灭;看得见光明,又看得见黑暗。……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今天愿大声疾呼,唤醒国人,舍弃险恶的道路,争取光明的道路。” 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
伍联德编著的《老照片(中国大观1930)》以1930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所编的《中国大观图书年鉴》一书为底本,通过编选千余幅图片,全面展示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美术、教育、农工商、交通、名胜、都市、建筑、家庭、妇女、儿童、体育、电影、戏剧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实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反映当时中国全貌的珍贵图册。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主要工作是将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数百年前的或一千多年前的手写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即佛教典籍以外文献)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说明、校记和90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故这个项目的*终成果包含有释录、点校、注释和资料汇编等多方面内容。本项目所采用的主要编纂方法是依据《英藏敦煌文献》图集释录文书文字。完成释文初稿后,持初稿释文逐件与敦煌文献图版或原件核对。关于文书文字的校理,同一文书有两种以上写本者,释录到哪一号,即以该号中的文书为底本,以其它写本为参校本;有传世本者,以传世本为参校本;无参校本者,用相关文献校理;并视具体情况结合使用本校和理校。我
中日 二十一条 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中日 二十一条 交涉的历史及其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有助于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奋发图强,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跳出近代以来的 弱国外交 怪圈和陷阱。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 二十一条 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了中日 二十一条 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