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初驱逐沙俄侵略军战争中,以满族为主体的东北八旗作为清军主力在反击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八旗军队主力连同百万满族群众,从龙入关,东北地区陷入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被动局面,致使沙俄侵略者趁机侵入黑龙江流域,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中论述甚祥,我们以此为据并通过大量史实,有力驳斥了以往学术界流行的清朝初年,封禁东北说试问清政府面临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怎么可能做出封东北的决策,倘若清政府实行封禁东北的话,又怎能取得驱逐沙俄侵略军的伟大胜利。 本书在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二十年出版的新史吸收西方民族学研究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对清代东北封禁,新满洲的构成,反击沙俄的主力军东北满族区域文化,学校与科举,萨满与索罗杆等课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和史实描述。
旧时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在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野。民人就是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以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为主体;旗人则是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人。八旗虽依满、蒙、汉不同民族成分编组,但起核心作用的始终是满洲族人,所以,旗、民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满、汉差别相对应的。旗人又称“旗下人”、“在旗的”,他们在行政隶属、权利义务、经济来源、政治地位、文化习俗等方面均有别于民人,甚至所居住的地域,初与民人也是泾渭分明的。这样一来,旗人便成为清代社会中人员庞杂、特点鲜明、影响强大的一个区域人群。
本书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是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依据来自田野调查的大量生动、鲜活的手资料,该书集中探讨了以往研究很少关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它们担负着何种功能?那些传承着神话传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讲述神话对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神话如何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对神话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神话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哪些角色?……本书生动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话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讲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们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建构,并揭示了神话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对中国神话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贡献,对神话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有深入思考。
从远古走来,带着原始的质朴,千百年来守护着祖国这块热土。说不尽五彩缤纷的族群文化,道不尽轰轰烈烈的光荣事迹。高山族不仅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保护宝岛进行不懈的斗争。《台湾高山族》(作者叶兴建)资料翔实,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现状的描述;既认真分析了高山族发展的各种外在因素,也描绘了台湾高山族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史。 《台湾高山族》图文并茂,语言简练并浅显易懂,是一本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的普及性读物。
班布日、孛儿只斤·苏和著的《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讲述的是:蒙古族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叱咤风云、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 版图、政治体系、哲学、 、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本书由“文化通论”“社会经济”“新满洲研究”“学校与科举”和“人物辨析”五部分组成,共计收录公开发表的论文36篇。早的一篇是1985年完成的硕士论文,部分内容曾于1986年发表,此次全文收入,是有感于现在研究生论文剿袭太甚,给研究生们提供由个人创作的范例。*一篇是2011年1月发表的《清太祖名为“努尔哈齐”论》。清太祖作为满族的民族英雄,名字竟被叫错了100年,由此可知,满族史研究任重而道远。
苏发祥编著的《中国藏族》全面介绍了藏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中国藏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作者由翁丁佤族的民族志资料出发,将翁丁佤族的人观表述与当地交换实践结合,从刨世神话、空间层次,生活习俗、生命礼仪等方面分析翁丁佤族对人与社会的认识,由此来呈现准“人”“家”“家族”“村寨”等一系别人观概念的规约下的交换实践,从而揭示出翁丁佤族社会的复合交换体系建构中的多重人观表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他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采,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 苗族在古代曾聚居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后来西迁聚居于以沅江流域为中心的今湘、黔、渝、鄂、桂五省市毗邻地带,而后再由此迁居各地。现在,他们主要分布于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南和西南的各省市山区里。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有关苗族及其先民的记载极多,但是几千年来,对苗族人口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计,即使是国民党时代,也不例外。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改变。1953年全国开始人口普查,苗族人口为251万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苗族人口为278万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苗族人口为503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苗族人口为739万多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班布日、孛儿只斤·苏和著的《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讲述的是:蒙古族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叱咤风云、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 版图、政治体系、哲学、 、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班布日所著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意大利人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爱尔兰人没来之前,美国人不会酿酒?犹太人如何能在逆境中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华人能立足于美国的优选优势是家庭教育?本书将引领你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种族史,讲述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作者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种族移民带至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美国今天的文化,并对美国经济、政治、人民生活、教育、科技等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社会中的不少特殊用语、食物、音乐以及价值观点,曾一度是具有种族色彩的家珍,现
纳西东巴文化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神奇诱人的鲜明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纳西东巴文化研究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深入发展,使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推动富有地区、民族特色的东巴文化的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经云南省*批准立项,我们于1999年开始,进行“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采用穷尽性的搜索方法,收集了有关纳西族的研究、东巴文化的研究及云南丽江地区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研究论文219l条、著作48l条,外文资料116条(截止到2003年底的公开出版发表和内部出版发表的论著),总计2787条,内容涵盖目前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所有领域,基本反映了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全貌。 论文部分有八百多个作者,涉及426种图书和报刊,内容涵盖《中图法》的20个大类,254个子目;专著部分收有179位个人和集体
丁亥年正月初二,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片喜庆新春的欢乐气氛中,张迎胜、张衍芸伉俪光临寒舍造访。衍芸教授将其新著《幽草寸心集》——一本装帧考究、设计独特的现代文学论集,赠给了我。正当我于翻阅之中,为衍芸教授的甘于寂寞、潜心学问的精神所感佩之时,迎胜教授又将其刚刚杀青的宁夏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夏人的精神世界》打印稿本拿出,恳请我指导并作序。我心中顿时充满欣喜,在未加思考的状态下,便立即答应了迎胜教授的要求。 我与迎胜之间的学术交往久矣。 这里,自然要说到我与宁夏大学的一些交往。1960年,为了研究神秘的西夏王国,我辞别了首都北京,调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来到了西夏故都银川,到宁夏大学历史系工作。在宁夏大学工作期间(1960~1962),我于艰苦的生活中,编出《中国历史研究问题论文集》
在世界民族万花筒中,汉族以悠久而连绵的历史、灿烂而多彩的文化、坚忍而合和的理念、众多而共美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是世界民族万花筒中耀眼、炫丽、伟岸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