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十分显著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历史已经成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bi备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史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可靠途径。 本书从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罗马的科学与技术、欧洲中世纪、阿拉伯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与工场手工业、近代科学革命、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社会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的新兴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西方科技发展的简明历史。本书在编排上注重科学史与技术史并重,注重科学技术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结合,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中国劳模史(1932-1979)》是国内首本记录中国劳模发展辉煌历史的史料著作。本书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劳模在瑞金中央苏区起源、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大生产运动、积极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后积极恢复生产建设等历史,反映中国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本书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以局部照见整体,为认识20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 本书立足文本分析,从学术史和比较的视角出发,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 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著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 本风貌。 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著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 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 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 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
本卷择要收集《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研究中涉及的文献资料,丰富和补充该丛书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文化提供路径和指南。同时在图录部分,展示以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为载体的文献形态,从视觉图像上彰显中国古代文献的形制演变和辉煌。史料辑录包括:一、文獻生成(一)書寫(二)傳抄二、文獻載體(一)甲骨(二)簡帛(三)金石(四)紙三、文獻流散四、文獻整理(一)匯集(二)校勘(三)輯佚(五)考證
本书叙明明代刻书进一步精致化、艺术化,使得刻书成为文化产业。继而,作者从明代书籍生产史切入,讨论自明代嘉靖、万历图书生产兴盛伊始即伴随着的对当代图书生产的自省和批判,探讨明代图书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联。主要内容包括:建阳书坊在嘉靖前帝国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意义;从帝国藏书、刻书优势地位的丧失看毛晋刻书的意义;从《宝颜堂秘笈》的刊刻看明代图书生产中的主编角色;文书与政治争斗;从万历年间朝鲜诗的编刻看明代图书生产方式和文化功能;明代的唐诗刊刻及其文化意义。
清代灾害奏报制度作为官方文书制度的一种,承担着下情上达的属性。当灾害发生以后,地方政府首先要及时向中央政府汇报灾情,以便中央政府及时做出减免赋税与赈济灾区的决策。清代官员汪志伊在其所编的《荒政辑要》中对清代报灾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地方遇有灾伤,该督抚先将被灾情形、日期飞章题报。夏灾限六月中旬,秋灾限九月中旬(甘肃省地气较迟,夏灾不出七月半,秋灾不出十月半)。题后续被灾伤,一例速奏。凡州县报灾到省,准其扣除程限,督抚司道府官,以州县报到日为始,迅速详题。若迟延半月以内,递至三月以外者,按月日分别议处,上司属员一例处分,隐匿者严加议处。 可见,快速准确向上级传递灾害信息是古代地方官员履职的重要责任。奏折是清代灾害奏报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奏折,又称奏贴、折子或折奏,是清代独有的公文形
本书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的献礼之作,从南方报业下属媒体于1949 2024年间拍摄的新闻图片中,精选最具典型性、独特性、影响力、冲击力的400多幅经典影像,采用珍贵图片与文字简述、新闻片段相结合的形式,串联起广东75年来的发展画卷。 本书立足民生视角,讲述家国记忆,突出时代性、人民性,聚焦南粤大地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变革、重大现象,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变化。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 新生与求索(1949 1978) 大潮起珠江(1978 2012) 新风赋新程(2012 2024) 三个主要篇章,辅之以 特辑 ,再现广东75年的奋斗史,展现广东的奋斗精神与时代风貌,体现南方报人的使命担当。
从1992年起,在李伯谦教授的主持下,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曲村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出从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的9组19座晋侯及晋侯夫人墓。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完整的西周诸侯墓地,使得晋文化的面貌逐步了然。 这些发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西周与晋国的年代学讨论,更为西周晋国始封地及晋文化的发源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晋侯晋都晋文化》收录了李伯谦教授从1985年起撰写的21篇晋文化相关论文,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在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历程,系统展现了对晋国历史变迁、晋国始封地、晋侯墓葬制度、铭文释读等的研究成果,是一本了解晋国史、研究晋文化的之作、经典之作。
本书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从抗战爆发、大学被迫迁到重庆和抗战期间校内师生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支持抗战、投身抗战的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南京的历史过程。作者主要依据档案资料,许多资料是次披露,展示了南大学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为救亡图存诚朴雄伟的精神风貌,是民国时期南京乃至全国大学师生抗战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书稿除了文字档案,还配备了珍贵的图片,增加了历史的现场感和可读性。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 学衡派 力主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 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本书以 学衡派 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从有30000年历史的格鲁吉亚植物纤维,到包裹图坦卡蒙木乃伊的亚麻布;从丝绸之路,到帮助维京人比哥伦布早700年到达美国的羊毛船帆;从激怒清教徒的蕾丝花边,到推动工业革命的棉花和棉布??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各种面料都在定义、改变、提升、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金线》的 演员阵容 包括中国的嫘祖,英国的 狮心王理查 和*位获得格莱美奖终生成就奖的平 克劳斯贝等人,他们将带领我们与逃脱的奴隶一起奔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山坡,和宇航员一起在太空漫步。金线贯穿历史,为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带来令人难忘的冒险经历。
本书以中国考古学各研究方向为主线,阐述了中国考古学理论发展、自旧石器时期至宋元明时期的重要发现和学术概况以及出土文献、科技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领域的研究概况。本书勾勒出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至今百年来的重要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建设成果。
有钱能使鬼推磨。 无论是否如此,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像金钱一样受到经久不衰的关注,激发众多道德与宗教的谴责,乃至成为个人、机构与国家之间冲突的源头。 《钱的历史》 仔细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历史,远及人类所知*早的支付记录,近到当今的无现钞货币,并且将视野置于广阔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例如,涉及了金钱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各种道德、政治与宗教态度等。 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们首先追溯了始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货币系统,继而探讨了希腊与罗马世界币制的建立。其他章节地域视角广阔,涵盖了欧洲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印度与中国。本书*后部分聚焦于货币成为全球现象的过程,探索了现代早期欧洲与美洲货币功能的扩展、欧洲与非洲及大洋洲地方支付系统的联系,以及过去两个世纪的经济思想对货币事务与日俱增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