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910年赴云南、四川旅行时的记录。他同年7月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进入云南,后北上入四川,由四川下长江,过三峡,11月返回上海。其中,海防至昆明段利用滇越铁路,昆明至成都段则是徒步完成的。其行旅之艰辛及对滇蜀风土感受之深不言而喻。本书分纪行和调查两部分,纪行部分主要包括滇越铁道、云南高原、从自流井(自贡)到嘉定(乐山)、峨眉山、岷江与长江、下三峡、访古战场、滇蜀山水记等篇章;调查部分主要是有关地势及交通、沿道形势(滇越铁道沿线、云南四川大道)和气候等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和亲手画的素描及旅途所得的拓片、名人笔迹等(约100幅),对了解和复原滇蜀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 为 ,上起先秦,下迄元朝,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于历代碑刻的记录数量比较可观,是元代金石学发展中结合实地考察的代表,在中国金石学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以类型学的方法为研究工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开展研究,试图在理论上探索历史性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和依据;在实践上寻找历史性建筑与当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改造更新的方法和模式。这两方面的探索终都归结为建筑形式的问题。所有关于旧城改造更新的政策和措施,终都将通过具体的建筑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集中在历史性城市和建筑形态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方面。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把原本鲜为人知、偏僻落后的六盘水一下子推到了中国西部建设的前沿。几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和英雄儿女,怀着 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从大江南北来到六盘水,开始了一段改天换地、影响深远的磅礴征程。 本书全面展现了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讲述了三线建设者们感人的奋斗故事和他们的青春轨迹,配合25张珍贵的老照片,将我们带回历史深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夏朝兴亡;夏代国家机构与方国、疆域;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明;夏都与河洛;商朝兴亡;商代的政治制度;偃师、郑州商城及殷墟甲骨文与商代农业、手工业文明等。
本书是一部讲述武昌历史的简明视觉读本,它以城市景观为切入口,以“古老””砖瓦”“变革”“新景”为线索,挖掘出这座古城自宋明以来,特别是近代时期,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种种故事。 作为城市史研究新生代学者,作者多次深入武昌旧城的大街小巷,拍摄了大量一手影像,并遍寻海内外馆藏,钩沉稀见老照片百余幅,生动重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隐秘细节。 消失的楚王府,武昌的老城门,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武昌起义中的谘议局,历经坎坷的长江大桥……翻阅这部古城的千年兴衰史,我们将对现实、对未来有 深度的感悟与思考。
本系列丛书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镇,翔实地介绍了其历史文化、选址格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为丰富。为了完成书稿的写作,课题组多次到现场调查,在村落中居住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手资料。通过细致的测绘图纸和生动的实物照片,可以看到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辛勤劳动。这套丛书不仅是对古村镇保护工作的反映,更有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传承、永续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开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1989年出生的莉莉·柯林斯的 部回忆录,由17段随笔组成,包含其从未公布的一些 照片。莉莉在书中谈论了一些痛苦但真实的、几乎所有年轻女性都会纠结的问题:外貌、自信心、恋爱关系、家庭关系等。同时,莉莉在书中 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 深的秘密。 书中内容时而诙谐,时而伤感,饱含回忆的细节和动人的情绪,莉莉用真诚的声音鼓励大家勇敢做自己,并勇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态度,过上没有滤镜修饰的真实生活,展现真实的自己。 \\\\\\\\\\\\\\\\\\\\\\\\\\\\\\\"
东汉永元元年(89)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史称燕然山铭。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作者根据 近发现的燕然山铭,对燕然山铭的旧传拓本等进行了考证, 对燕然山战役进行了历史超历史时空的再现,对当时的历史战役做了评价。书稿还对燕然山铭与中国石碑的起源做了评述。内容紧扣热点,文字通达好读,是一本有出版价值的作品。
它是世界上长的河流,诞生于非洲的热带丛林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群山之中。它强悍地盘踞着,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沉默坚忍,穿越瀑布、沼泽、峡谷和沙漠,奔腾人海。流动中,它塑造了肥沃的平原和绿洲,催生出繁华的城市和国度,数千万黑色、白色和棕色的民族在此得以繁衍生息。跳动的脉搏。流淌的血液。燃烧的灵魂。这是一条充满生命激情的河流。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 万物惧怕时间,时间惧怕尼罗河。文明诞生了又毁灭,神庙建立了又坍毁,金字塔矗立了又崩塌,一众法老来了又走,一干英雄人物挟滚滚黄沙奔驰而来又偃旗息鼓而去,奴隶出现了又消失……一代代生民的欢娱苦痛,纷纷入尼罗河的眼。 这是属于尼罗河的记忆,也是人类的记忆,而人类的历史因此更加厚重夯实,波澜壮阔。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考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准备,同时揭露出日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
东汉永元元年(89)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史称燕然山铭。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作者根据 近发现的燕然山铭,对燕然山铭的旧传拓本等进行了考证, 对燕然山战役进行了历史超历史时空的再现,对当时的历史战役做了评价。书稿还对燕然山铭与中国石碑的起源做了评述。内容紧扣热点,文字通达好读,是一本有出版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