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 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本书涉及人物有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香料院士 孙宝国, 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郑纬民,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陈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等,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当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本书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 的珍贵资料。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2期,此为第四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2篇,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捷克与中国的14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与环境研究,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教学,以及口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考等专题展开跨学科与跨领域探讨。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5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红色延安口述 历史 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 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 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 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 在延安十三年的辉 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 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口 述、实录和学者的考证,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十多个 的 友人的历史群像,再现了中国抗战和延安走上世界大 舞台前的 窑洞外交 活动的历史风貌。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将继续秉持 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 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王云五,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国民政府高级官员。 本书是王云五的儿媳口述,由王云五的孙女整理而成,里面涉及许多王云五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书中讲述的是王云五家族的真实故事,一切故事的源头都从口述者 王云五的儿媳妇李纯瑛女士开始,她成长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香港,虽然家境贫困,但凭着过人的胆识以及刻苦耐劳的坚持,成为早期少数进入崇高的学术殿堂──香港大学的女性之一。 这本回忆录描述那段混乱时期的失落、失望,及以决心和毅力克服万难建立安生立命的家的旅程。在多次迁移过程中,她及她的家人不畏惧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被环境击败,下定决心要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一块确保家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应许之地。
习酒作为贵州本土的白酒品牌,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比较特立独行,是白酒行业内的独特样本。习酒经历了白酒行业大起大落的过程,在陷入低谷后,被茅台集团兼并,但习酒并未被大集团淹没,而是借势复兴,树立自己独立的品牌。此书采集了20位习酒人口述史,包括钟方达(现任习酒集团董事长)、陈应荣、曾凡君、吕相芬、罗怀吉、吕良科、余林安、易顺章、廖相培、吕相才、杨翠兰、永胜村、季克良、吕良维、刘庆鹰、团省委、潘宸、侯世安、孔磊、高文娟,从他们的口中听见习酒历史,洞见习酒文化,并尝试探讨白酒行业的转型,倡导创建一种新型的白酒文化。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当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一个时代终结了,数亿人的生活就此改变。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任总书记,是苏联命运的重要见证者。 这是戈尔巴乔夫近期新的回忆录。作者站在人生边上,重思改革得失,力求吐露苏联命运的全部真相。他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生智慧,回顾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与详情,披露苏联解体前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并驳斥对改革的诸多谎言和误解。
本书以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为指导,以民族濒危口述史料征编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探究并论述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编、保护与开发利用,试图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社会各界对土家族进行多维度研究提供详实的口述史料。全书分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口述史料与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整编、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数字化保护、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开发与利用等章节。
本书搜集大量珍贵资料,对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的生平事迹及成就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和梳理,主要从 科学 与 近代化 两方面展现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江苏在实业和教育等方面开近代风气之先,是近代以来中国盛产科学家的地区,丁文江作为当时 科学化的中国人 ,可谓江苏近代精神的代表者。全书共分为八章,以时间为主线,在每个历史阶段,对丁文江的生活、交游、教学及经商、治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系统展示丁文江 科学报国 、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生历程,彰显丁文江作为江苏近代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本书 精选了 17位全国劳模的故事萃集成册。这17位劳模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或五一劳动奖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乃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本书内容由 七一勋章 获得者、安阳军分区原副司令员王占山的口述史和其家人、战友、朋友的回忆讲述构成。王占山作为一名老兵,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上百场战斗。面对枪林弹雨,他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我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面对功勋荣誉,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退而不休、情系国防,为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贡献力量。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王占山 七一勋章 。
......
为了祭奠先贤,弘扬 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 的龙华英烈精神,本书选取了龙华烈士纪念馆不同时期口述历史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书分为亲历实录和追忆至亲两编,从亲历者和烈士后辈口述两个视角,记录了中华优秀儿女矢志奋斗的感人事迹。从一个侧面,刻录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颠覆不破的真理。这本口述史也为学习 四史 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林崇德口述历史》主题是展示一个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成长生涯,自述爱国、爱党、爱学术、爱教育和爱学生的历程。作者要表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念:把忠心呈于国家,把孝心献于长者,把爱心奉于社会。作者要对心理学界说的话是: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国际化;要对教育界说的话是:培养出跨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要对社会说的话是: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只要在人生十字坐标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都能发光发热。全书以十章展示了作者身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发展历史:家乡,入学,投身基础教育,重回故校,构建思维心理学,构建基础教育观,学术带头人之路,老骥伏枥志千里。作者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求实求是的原则,因此对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1968年至1982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派出了若干采访小组,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140多位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及相关人员。这些受访者讲述了他们井冈山斗争的亲身经历及其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八七会议,关于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红军被服厂、造币厂,关于王佐家世,关于红军三十二团,关于朱德,关于红五军等。采访者将这些口述作了详细的记录,共约120万字。这些记录稿以非常可信的细节,对井冈山时期诸多历史事件作了有血有肉的补充和丰富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随着被采访者相继去世,这些资料更加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