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昨日的世界》一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不过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 写这些并非由于我很重要,而是想记下那个时代 。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 一战 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 一战 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状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 出于绝望 ,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 我一生的历史 ,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 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 的义务。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作者周文翰最新传记力作! 宋代冠绝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不羁之心。 李清照,生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活在乱世纷繁的大宋。少时,她受到苏轼、黄庭坚、曹希蕴、魏玩等文学榜样的激励。之后,她与丈夫赵明诚收藏和研究金石,随后又经历战乱、逃亡和藏品的遗失,经历再婚、家暴、离婚乃至种种非议。最终,她只能独自生活,只能成为自己。她以写作延展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同时代 最杰出的文化名流进行 文学对话 ,并有意与他们一较高下。她前半生拥有如此之多,后半生却在不断失去。曾经,她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了光芒;今日,其灵光穿越近千年永不黯淡。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安徒生把他的一生看作是童话。他来自小镇欧登塞的底层社会,十四岁时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闯出了自己的路,成为了国王和王子的朋友。在他的自传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他小时候熟悉的丹麦的市井生活,以及之后他接触的丹麦的贵族圈子和欧洲上流社会。他还生动地叙述了他和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曲家、歌唱家的交往,他是那个时代旅行*广泛的作家之一,他的旅行把他带到了远东的君士坦丁堡和北方的洛蒙德湖。他对这一切的描述堪称是一幅十九世纪欧洲的风俗画。
契诃夫是世界一流的小说家,戏剧史上的重要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均有较深影响。作为契诃夫的抬棺人之一,扎伊采夫自少年时代起便崇拜契诃夫,与之有过交往。在这部《契诃夫传》中,扎伊采夫以文学的笔法和诗意的格调,立体展现契诃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生活、情感与创作历程。与后世的诸多传记相比,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基于作者的亲身观察,更贴近传主,也更能传达出契诃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是所有契诃夫研究著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 扎伊采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传记作家,他按自己心目中的日神型标准,选择茹科夫斯基、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之作传,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俄罗斯经典作家传记三部曲。本书是这三部曲中的一部。
《当卡夫卡迎面走来 :一本回忆录》是弗朗茨 卡夫卡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对他的回忆,这些文字时而令人惊讶,时而相互矛盾,但共同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面。本书试图通过卡夫卡亲友的视角来揭示这位神秘作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主编汉斯-格尔德 科赫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反映卡夫卡个性和真实生活的文章,同时排除了那些撰写者过于自我中心或与事实不符的记述。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卡夫卡生平的再现,更是对他人格的探索。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窥见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
米兰 昆德拉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 遮掩 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 昆德拉。
本书是一部关于陶渊明的传记,以他的生平经历为主线,将其家世渊源、少年青年时代、为官生涯直至归隐田园度过晚年的人生轨迹完整呈现,其间融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为读者展现了这位田园诗派鼻祖的境界、才华与傲然风骨。本书的特点是不单按时间顺序叙述陶渊明的一生,而且将其融入历史的大背景去讲述,也包括对陶本人相关的古人的叙述。作者将陶本人的经典诗文与创作诗词的背景穿插其中,并收录了古今文人学者对于陶渊明的思考和评价。从中,足见作者搜集资料的广泛,令本书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本书集阅读、赏析于一体,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陶渊明,他不仅是才气满满的田园诗派鼻祖,不只有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风骨,进而带领读者进入 桃花源主 的精神世界。
《梁晓声自述》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梁晓声的首次推出自己的人生图文自传体力作。收入本书的文字,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收入梁晓声追思父母的文章,梁晓声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父母的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关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点点滴滴的人生琐忆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第二部分主要是梁晓声的人生自述文章,内容以梁晓声个人成长经历为主,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成长片段多少能折射出六十多年来社会变革的细枝末节。这也是梁晓声记录下这些片段的初衷。本书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梁晓声精心梳理出来的人生成长轨迹,勾勒出他完整的一张人生简历,记录了他六十多年来内心深处难忘家国记忆。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精)》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本书是扎伊采夫俄罗斯文学名家传记系列中的一种。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猎人笔记》《初恋》《罗亭》《贵族之家》等。屠格涅夫长期旅居欧洲,为确立和巩固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扎伊采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传记作家,他按自己心目中的日神型标准,选择茹科夫斯基、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之作传,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俄罗斯经典作家三联画。像屠格涅夫一样,扎伊采夫也长期旅居欧洲,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屠格涅夫影响。在本书中,扎伊采夫将文学与人生水乳交融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以纪实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大量作家文本如文学作品、书信、日记等,油画般呈现了屠格涅夫浪漫的一生,将屠格涅夫文学世界中的丰富性和独特价值传递给今天的读者。
这是一部妻子关于丈夫的深情回忆,一部日本 国民大作家 的婚姻生活史,温情,细腻,坦率,生动。讲述者夏目镜子,20岁嫁给当时还是普通英文教师的夏目漱石,至漱石去世,二人一同走过20年波澜起伏的生活。镜子见证了漱石成为一代文豪的全过程,了解他的性格好恶、社会交往,以及文学创作背景,漱石作品中的猫与人,在镜子的讲述中都能找到原型。镜子与漱石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与安适,心酸与释然,爱与恨,乐与痛。她是很多日本人眼中的 恶妻 ,却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面对漱石的精神疾病,以及由此引发的粗暴行为,甚至离婚危机,理智且隐忍,一直陪伴在漱石身边。 我一生中遇到很多男人,爱的还是夏目金之助。 镜子夫人依照时间顺序,从相亲开始,至葬礼结束,回忆了与漱石有关的64篇生活故事,事无巨细,毫不隐瞒,发表之后,
保罗 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 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 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 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1970年4月的一个夜晚,策兰投巴黎塞纳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 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二十世纪的创伤历史。
米兰 昆德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 遮掩 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 昆德拉。
本书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较多地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中去,传达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一生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
三岛由纪夫,三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 二战 后声誉*的作家之一,从小深受古典文化熏陶,青年时凭《假面的告白》一举成名,在完成四卷长篇《丰饶之海》的盛年之际,却为表达其激进的政治诉求而 切腹辞世 ,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团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早、*权威性的一部传记,也是试图解开作家死亡之谜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国资深记者亨利 斯各特 斯托克斯所撰。在本书中,作者援引丰富文学史料,回顾作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历程,同时与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时代名家进行横向对比,生动描摹了一个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间不懈思考,追寻 死亡、黑夜和鲜血 所构成美学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瓦西里 茹科夫斯基(1783 1852)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普希金、莱蒙托夫、丘特切夫、费特并称俄罗斯19世纪五大诗人,被誉为 罗斯文学的哥伦布 。作为普希金的老师,茹科夫斯基开启了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的一生也犹如一首抒情诗,极具浪漫色彩。《茹科夫斯基传》以时间线贯穿,讲述诗人不同阶段的生活与创作,艺术性地刻画了茹科夫斯基的心灵发展史和传奇人生。 扎伊采夫是俄罗斯 白银时代 的代表性传记作家,他按自己心目中的日神型标准,选择茹科夫斯基、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之作传,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俄罗斯文学名家传记三部曲。本书是这三部曲中的一部。扎伊采夫侨居国外多年,这部《茹科夫斯基传》既是对俄罗斯经典作家的致敬,亦是对祖国文学传统的深情回望,是扎伊采夫构建独特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有力尝试。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霭理士和周作人两个人传记和思想的相互发明与相互映照,它试图融合*的美与*的思考,是一部华丽而晦暗的美学文本,填补了周作人研究中的空白。 在周作人的思想参照系中,霭理士是*明亮的一颗星辰。西方评论界认为, 霭理士在 性的现代化 上做出的贡献, 可以等同于马克斯 韦伯之于现代社会学,或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之于现代物理学。同时,这位性心理学的伟大先驱,还被评价为 *文明的英国人 伍尔夫之后*伟大的英语作家 。 周作人终身宣称霭理士是对他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说: 我读了眼上的鳞片倏忽落下,对于人生与社会成立了一个见解。 在霭理士的映照下,周作人的内心世界得以浮出水面,他究竟是离经叛道者,还是书斋活古人?究竟是人类文明的革命者,还是与世隔绝的归隐僧? 在错综复杂的面向里,霭理士作为一个永远在场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