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信为江苏吴江人,他14岁走进大学校门,17岁加入中共地下党,18岁参加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场的炮火中 结缘 美学和哲学。他投师贺麟门下,在闳约深美的意境中孜孜治学,勇于开拓,成为中国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先行者。他打开中国走向世界的哲学大门,将中国儒学文化与厚重文明广泛传播,他的学术历程被看作是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学发展的缩影 。汝信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等。本书记录了他的成长、求学,已经成为一代学术泰斗的过程,记录他在求思求变中的学术追求。
本书以简约又不失生动的笔调,叙述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兼作家章炳麟的生平事迹,同时展示这位革命者、著名学者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
有什么能够解释一位拥有出色怀疑精神的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喜爱?*的可能就是两者在认知上拥有相类似的精神脉冲,比如尼采对叔本华,科耶夫对黑格尔,洛维特对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他一生中目睹了19世纪传统的衰败和20世纪革命兴起的交替过程,并成为革命时期的激烈反对者而极力否认国家和工业觉醒背后的进步信念。洛维特很早就从布克哈特的文章中发现了一个核心为批判新时代历史哲学的思想,并由此用“在历史中间的人”标注布克哈特的立场,他在布克哈特避开政治、转向文化和艺术史的精神轨迹中察觉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本真意义——这是自黑格尔以降的哲学传统所匮乏的东西。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坚持人类的大脑与生俱来具有语言功能,这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是“普遍语法”,即一个对所有语言的都适用的基本原理。因此,人类的所有语言以及儿童学习它们的方法都相当类似。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是20世纪语言学的转折点,本书挑战了许多领域的诸多假定,比如在哲学,心理学以及智识 的种种假定。乔姆斯基继承了启蒙运动的传统,介绍了有关语言,创造性的个体以及社会中人类自由之本质的新观点。本书记述了乔姆斯基对认知事实与语言应用关系,以及用以再现它的技术装置的解释。本书描述了乔姆斯基对权力机构的激烈批评,以及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热情投入
本书以简练而不失生动的笔法,叙写了明代著名僧人画家石涛(俗名朱若极)富有传奇的生平事迹,和他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成就。
本书通过整理并研究林语堂1917-1945年所发表的重要著述、与友人及出版商之间的通信,分析其早期思想的形成,以及这一思想对其宗教观及语言文学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追溯其政治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揭示了林语堂鲜为人知的一面。在本书作者看来,闲适的态度只是林语堂精神世界的一隅,而另一隅则为辩论与反抗精神所占据。
萨空了(1907—1988) ,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家、报刊主编、新闻学家,也是出色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北京晚报》《世界日报》、上海《立报》、新疆《新疆日报》、重庆《新蜀报》《华商报》等报社。抗战时期,与梁漱溟在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建国后,筹建《光明日报》《民族画报》和《人民政协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曾任第四届、五届民盟中央副主席。
今年是王锺翰先生的百岁诞辰,为了纪念,特约请先生的亲友、同事、学生和弟子撰文予以回忆和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如实地记述了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特别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回顾了先生在历史等研究领域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作者还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介绍了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突出反映了先生的性格特点。文中还配有珍贵的照片和手迹,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认识一代学术大师提供了一部真实、可信的读本。
本书为“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之一,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以简明、通俗的笔调,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生平事迹和他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和他对后世中国启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