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井穴通络法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古今医家实践基础上,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为指导,以揿针等为工具刺激体表井穴,开窍醒神、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改善人体不适症状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方法以揿针为主要针具(揿针由承淡安先生受皮内针启发创制和发明),较好实现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以及对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的挖掘整理和守正创新。 该方法根据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按照承淡安先生“精简疏针”要求,利用“同气相求”原理,对穴位取用、 作步骤等进行 大程度的简化,很多常见症状利用手部指尖6个穴位即可完成 作,充分体现了简单、安全、易学、方便、实用特色。 井穴通络法体现了本人多年来对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的研习心得与临床实践经验,在 作形式上突出了至简至易的鲜明特点,在 作规范上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 杨维杰编著的《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穴位数目及部位、主治仍以《董氏正经奇穴学》内容为主,不做增减。原书每一穴位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依旧照列,特加括号区别,在此之前则按肌肉、血管、神经补人实际之解剖。手术、应用方面根据实际仅做部分变动。说明及发挥原为《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中心所在,系董师口授心传及个人临床心得之精华,此次特将初编遗漏之部分资料,并根据近十年间之领悟补人更完整之内容。为便于更迅速、更准确地寻找穴位,穴位图片亦较《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更为详明清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的整体。《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作者黄煌是长期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我国知名中医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做了颇多研究。本书《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第2版)》汇编了他关于中医与经方的部分讲稿、论文、论述及谈话实录,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经方医学的特色与学习研究方法,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经验,中医学的特色与发展等方面的见解,文笔流畅,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 《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第2版)》适合中医临床医生、教学人员及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中医爱好者也会在阅读后进一步了解中医和经方。
作者于2009年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零起点学中医》,8年来重印15次,销量超过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书为该书的修订版,在初版通俗讲解中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修订了个别错误,增减了部分案例,并对“思考”环节内容做了大幅调整,旨在为中医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书文字采用讲稿形式,力求简约风趣,又不失深刻。全书包括初识中医、思想、生理、病理、诊法、辨证、中药、方剂、医案、经脉、针灸和回顾等十二章,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
清代医家黄元御,是一位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具有深刻理解,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著名中医学者。他一生撰著了大量中医药专著,而以《四圣心源》具有代表性。此书综合反映了他对中医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些独到的阐述,显示了他的见解是综合了《易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等儒家、道家的理论而得来的,这也说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因为众多读者的喜爱,包括《四圣心源》在内的黄氏众多医书目前已经多有出版,但是由于书中有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参考借鉴此前学者整理出版黄氏医书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圣心源》—书,包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黄氏医书的序文、跋文在内,全部做了注释和语译,注释力求简练,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本着信、达、雅综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著,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力日变化,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赵炳南老先生是近代 中医专家,以擅长中医皮科、外科而闻名。本书是赵老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皮科、外科临床经验总结。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医案,选录51个病种、137例验案,着重介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法,对于某些疑难病症、顽固性病症也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疗法;第二部分介绍药、膏、黑布膏三种独特疗法;第三部分介绍经验方、常用成方各100首;第四部分是一般皮科、外科通用方。本书于1975年出版 版,曾多次印刷,本次重刊,以飨读者。
怎样在寒暑交替、减衣添食中,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所有父母都关心的话题。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很容易生病。这就要求父母要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 一书在手,好父母胜过好医生。本书全面介绍了孩子成长发育、疾病防治、安全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可使家长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孩子身体、情绪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健康知识贴合中国家庭实际,让家长在照顾孩子时少一点手忙脚乱,少一点焦虑。读完这本书父母完全可以做好孩子的护理师、急诊师、营养师和按摩师,轻松成为孩子的私人医生。
章真如编著的这本《风火痰瘀论》分为风证、火证、痰证、瘀证四章,分别阐述了风、火、痰、瘀的致病机理,强调了风、火、痰、瘀,既可单独成为致病因素,亦可联合致病,提出了“风火同为一气,痰瘀并出一源”的病机理论,并简要说明临证掌握这个规律对辨证遣方的指导意义。各章内列有前贤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常见病辨证论治,并附有作者临床验案。 《风火痰瘀论》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理论研究者参阅。
《医学三字经》系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菩。该书总结了陈氏的医学经验。高学敏等编著的《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第4版)》用三字韵语文体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是初学中医者的启蒙读物。 由于所著用韵文编写,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医学三字经白话解》,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最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4版。本次修订在3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力求译文更加准确反映原文主旨。在临床病证部分的“按语”中,新增“病案举例”内容,并详细列有参考文献,所选内容均为现代名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内容完整,记述详尽,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以期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
作者黄煌是长期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我国知名中医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做了颇多研究。本书《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第2版)》汇编了他关于中医与经方的部分讲稿、论文、论述及谈话实录,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经方医学的特色与学习研究方法,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经验,中医学的特色与发展等方面的见解,文笔流畅,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 《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第2版)》适合中医临床医生、教学人员及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参考,中医爱好者也会在阅读后进一步了解中医和经方。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 金匮要略方论序 ,并用 附录 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中医统计学(第二版)》是由科学出版社牵头,组织伞围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一线富有经验的统计学教师,在《中医统计学(*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配套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供针灸推拿专业用)(第2版)》内容简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配套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供针灸推拿专业用)(第2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配套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供针灸推拿专业用)(第2版)》内容包括经络、腧穴两大部分。其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经络、腧穴等有关的基本技能,结合经络腧穴表面解
《经络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以1984年首次编写本为基础,根据新订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和改写,内容仍分为七章。*章 经络学概论 ,对经络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历史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使读者能掌握其概貌。第二、三、四章,分别为 手足太阴与阳明 、 手足少阴与太阳 、 手足厥阴与少阳 ,内容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将络脉、经别、经筋的记载随经脉一起介绍。以经带络,使能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每经以《灵枢 经脉》为主,对照《脉书 十一脉》,并引《内经》有关条文,以便纵横比较。对原文的注释、语译及其与腧穴的关系,力求表述确切而照应全面。第五章为 奇经八脉 ,集中介绍督、任、冲、带、阴阳跡、阴阳维八脉的内容。着重说明其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及其在经络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各附有经络现象和现
程红锋、程凯编著的《程氏耳穴应用健康卡册(中英双语版)(精)》是在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学术思想指导下,程氏传承人结合多年耳穴临床经验总结编著而成,主要介绍了标准耳穴及程氏耳穴的临床特色应用,效果显著,应用简单。本书主要包括标准耳穴、经验耳穴、常见疾病耳穴处方应用图卡三部分,图文并茂,简明直观,实用性强,并配有英文翻译,非常适合中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学生、赴外交流从业的专业人员和广大中外中医爱好者等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