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明代至今,沈氏女科一脉相传600余年,已发展为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的全科中医流派,享誉海内外。沈氏女科历来注重人体的预防和保健,积累了针对各类疾病的养生调摄经验,采取的手段常常是天然的药物及非药物的综合手段,形成了包括食疗、体疗、意疗等的一整套 养生之道 。本书由沈氏女科20世传人沈宁编著,挖掘家学养生精华,与读者分享传承600年的中医养生秘诀。
本书是仝小林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临床实践成果的结晶。本书系统论述了态靶辨治概念及诊疗模式。即依据现代医学诊断,运用中医思维,对疾病进行分类分期。并在总结归纳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基础上,提炼出疾病每个阶段的核心病机(态)和与其相对应的客观指标(靶),结合病因和预后,形成态靶同调、因果兼顾的诊疗方案。态靶辨治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治现代主流疾病的服务能力,搭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桥梁。 全书分态靶辨治总论和态靶辨治临床运用实例上下两篇。上篇系统性介绍了态靶辨治理论的由来以及具体阐释调态理论、靶方靶药的应用原则。下篇分八章,参考现代医学病名及其分科分类方法,按照系统分类,并在各个系统中选择仝小林院士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典型病种及病例进行态靶辨治理论实际应用的阐释。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 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进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 小白 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本书为解读《伤寒论》的入门读物。原为 东汉末年 公众号上的系列文章,讲述了一个刚刚从复旦数学系毕业的女生学习《伤寒论》的故事。全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师徒之间关于《伤寒论》的问难与应答。通过不同主题的故事,讲解了伤寒论的基础知识、用药、方证等。其中不乏作者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全书共26章,结合伤寒名家胡希恕的理论,从中医标准开始,提出了《伤寒论》三大定律,详细讲解了《伤寒论》中常用药的药证,构建了完整的方证药证体系。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国宝级老中医、享誉世界的中国体质养生创始人、建国以来国家最早遴选的五百名老中医之一、年愈70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王琦老先生,倾数十年之力,将九种体质及其健康养生方法为你一一解开 这是一部彻底改变中国人健康方式的养生手册 这是一部让你每天精神百倍颐养天年的养生经 谨以此书献给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 献给所有热爱生命,追求美满人生的人们 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老中医王琦用诙谐风趣的语言,轻松解读国人九种体质,妙语巧析百种珍贵药方,让你在畅读之中了解自己身体,找到生命密码,彻底成为健康的主人! 此次再版修订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本书揭开了养好肠道不生病的秘密。作者从认识肠道入手,讲解了有关肠道、肠道菌群的基本知识,以及什么是肠漏、亚健康与肠漏的关系、免疫力和炎症与肠道的关系等。之后作者详述了如何简单地自测肠道健康指数,评估肠道情况,什么是食物不耐受,以及如何通过应用RMB(重建肠道菌群平衡)饮食原则和挑选合适的益生菌来调理肠道健康等。 在使读者对肠道和肠道菌群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本书特别介绍了从肠道调理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实践与经验。作者多年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临床实例为支撑,提出:很多亚健康问题和慢性疾病背后的元凶可能都是肠道细菌。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肠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如何采取正确的饮食方
全书共有11章,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介绍了骨、关节(骱)和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及筋伤的病因、诊断、中医传统治疗手法等;也对正骨理筋的要术、观点、禁忌及常用内服、外用中药及功能锻炼(导引),进行了阐述。在各论中介绍了各种常见筋伤疾患85种及相应的治疗手法,在载入我院已故著名骨伤科刘寿山前辈正骨理筋传统手法基础上,又将其中医伤科理论观点编入部分章节中,以便于学习者继承和发扬。本书附有插图,图文并茂,内容简练扼要、实用。
本书主要阐述脉象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应用规律。和以往众多脉理书籍不同的是,本书创新性地将现代物理学、解剖学和中医理论结合,创建管路模型,以此理解和阐述基础脉象的特征。并且以视觉的角度,用图像将手指下感触到的脉形脉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将脉象的描述从抽象的理论以及难于琢磨的机器检测出的波形图中脱离出来。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学习。 本书从更具远见的角度提出处方辩治理论,提出并初步建立方脉辩治学。也希望能在本书的基础上,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发展成处方辩治理论体系。处方辩治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发展的意义几何?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本书若能出版,也算是这个思想的一个脚印吧。 本书绝大部分理论都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并且都根植于完全真实的临床实践,本书所列医案都是真实无伪。从这个角度来说,也
新冠疫情暴发后,仝小林院士先后担任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辗转“四省十二地”指导中医抗疫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三版至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中医部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仝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描述了仝院士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详述了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佐证了理论体系。本书或可补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膜原九传等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之不足,或可弥补疫病体系中缺乏“寒湿疫”辨治体系之遗憾。
艾灸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历经三千多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生存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的一门独特应用技术,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已成为中国中医药学中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健康事业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在我国民间更有流传极广的民间谚语: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蕲艾是李时珍故乡的一种珍贵地道艾草,较之普通的艾草,其药力更强,作用更佳。李时珍和其父李言闻对蕲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并将其成果收录与其编撰的《本草纲目》和其父编撰的《蕲艾传》之中。本书作者历时三年,依据《本草纲目》中的对蕲艾的相关内容,并收集大量富有神奇功效和深厚底蕴的 蕲艾灸 在民间应用中的经验,整理成册,供医药者学习参考,供病患者对症选用,供养生者益寿延年。
《佛州汉唐跟诊日志 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一书自出版以来大获好评,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汉唐中医学院跟诊倪海厦先生的过程。作者能从一名资深计算机工程师跨行成为知名中医师,全拜此次跟诊所赐。俗话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似乎个人努力较为重要,但师父领路却是先决条件,多少蹉跎岁月而难有所成者,皆因无明师指点。中医难,难在入门,故而此种手学习资料对有志学习中医者有极大借鉴价值。为此,我们计划出版第二版,主要在一版基础上补充一些医案医技,把作者跟师过程中一些核心医疗技术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服务读者,回馈社会。
本书为学习中医的入门助学读物,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使用。作者将学习中医的过程分解为十站旅行,按照中医基础、中药、药方、病机、治法、医理、临床、医案的顺序介绍了中医药知识。 书中以十站旅行的形式分解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形象而有亲和力,书中以旅行提示的形式与读者互动,提出问题,并推荐读者进行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帮助读者将学习过程深入下去。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 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 这样图形化的学习工具帮助读者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介绍中药时根据某一脏腑疾病用何药来分类等,处处紧扣临床实用,使读者更容易学以致用。 全书以口语化的行文,使用了大量比喻、类比等手法把深奥的医理尽可能阐述得简单同时有趣,并穿插了作者的临床验案,可读性较强。
本书作为《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的姊妹篇,重点以诠解的形式对治阳三十六法逐一进行剖析,对每一法分别从用药简述、方剂简述、其他治法及相关医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全书遵循中医理论特点,从源到流,由博返约,十分清晰地展现了中医 阳气学说 的学术理论随时代步伐而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发展轨迹,对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精心梳理,并整理成书。为张仲景学术研究又注入了新内容,实为难能可贵的原创性探索。
内容提要 毛进军长期致力于《伤寒》经方医学的研究和探索,在经方临证中有独到的辨治思维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分为两篇共九章,篇为 毛进军经方医学思考和辨治篇 ,共四章,主要阐释了毛进军在长期研读、思考和临证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医学中的不断思考、求索而形成的基本思想体系以及经方辨治的部分医案,不仅有全新的辨治观点和方法,还有独特的辨治思路。第二篇为 经方医学团队的思考和辨治篇 ,共五章,为毛进军经方医学学术团队的部分骨干成员对仲景经方医学的学习、思考和临证实践的认识、经验与体会,其中不仅有经方内治、外治的应用思路、经验与方法,还有针灸、手法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多科并举,可启迪医者临证思路,拓宽经方和传统中医技术的临证应用范围。 全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长),旁
麻瑞亭(1903-1997),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 麻瑞亭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滞脉和浑脉,用之诊断辨证,准确而实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胆囊炎暨胆结石、肝硬化、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不明原因发热、经带疾患、乳腺增生、不孕(育)症等疑难杂病的诊疗上成绩卓著。 该书作者孙洽熙为麻瑞亭的学术继承人,跟随麻瑞亭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本书为麻瑞亭临床经验总结。 本书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五代传人、著名老中医麻瑞亭(1903~1997年)业医60余年的临床经验精华之集成,根据麻氏的口述整理而成。 全书包括治病总论和专病论治两部
本书为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肺系病临证经验集。由周仲瑛、王志英教授主编,参编者皆为周老工作室成员。 本书首先从整体观、天人合一、脏腑系统功能论角度,阐述了肺脏的生理病理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简要说明了肺系病证的辨治纲领。然后介绍了肺系常见病证。每个病证按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则治法、证治分类、临证备要、其他疗法、医案选录等分项论述,内容体现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和融会贯通。 概说部分简要阐述该病证的定义、临床主要表现和病证特征,并介绍中医与西医病证之间的关系。 病因病机叙述疾病的发病原因,阐明发病机制,如病理因素、病理性质、脏腑病位、预后转归等,采用病因与病机分列的形式,有利于详细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传变规律。 在辨证论治部分,提出辨证的基本要领、治疗的原则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