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校释是1963年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十年规划(1963-1972)第三十六项[三]题,整理语译七本中医古典著作中的项目。本题主要负责单位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题负责单位是南京中医学院(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大成》执行单位是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即今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这是本单位首次承担的*科研项目。为此组成了编写组,提出了《针灸大成》的科研设计书并定下了几项重要的前期科研题目。
编者整理了著名针灸专家杨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三边、三间”取穴法,配以400余幅清晰的图片对穴位进行准确地定位与描述,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学习杨教授的取穴经验并运用于临床,重点介绍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等近400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的特异性、穴位操作提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针灸穴位图谱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读者更直观、更准确地掌握取穴部位和要领。
针灸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内容。全书分为绪言,包括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篇经络腧穴,包括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具体介绍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中篇,刺灸法,包括刺灸法总论和各论,具体介绍刺灸法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下篇总论,包括针灸治疗总论和各论,具体介绍针灸治疗作用、原则、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针灸配穴处方和内科、妇儿科、皮外科、五官科、急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附篇参考资料,包括针灸现代研究概况、古代人体部位释义、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针灸歌赋选
本书是《针灸秘验??50年针灸临证实录》的第2版。 作者是我国知名针灸专家。本书为作者50年行医经验的全面、系统的总结。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对作者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进行了提炼;二是将110个病症中经反复验证有效并进行规范的针灸处方向读者公开;三是介绍了235例在国内外行医所记录的针灸案例。本书的特点为:第一,重在真实,全书所列效方验案无一不是来自作者实践,且因针灸临床具有一定风险性,作者也介绍了亲历的多例失误,成功与教训并存;第二,突出特色,用占本书2/5以上的篇幅展示了作者在眼病,特别是在难治性眼病针灸的独特经验,为同行所罕见。
岭南地区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岭南针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诊疗体系。靳瑞教授总结近50年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创立了以三针取穴为处方特色的针灸治疗新体系——靳三针疗法。在靳老及其弟子、传承人的《靳三针疗法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收录了编者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优化方案的研究”时补充的挛三针、腕三针、踝三针、开三针等组穴,然而开三针未附图详解。带教指导过程中,编者感到图片还不能完全传达针刺操作中复杂的信息,相比之下,视频更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操作要领。为营造犹如靳老亲自指导、耳提面命的阅读体验,编者组织拍摄了部分组穴操作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附于《靳三针疗法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的组穴图解下,并补充了开三针的图解:按照优势病种对内容进
杨长森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名师,现代针灸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长期致力于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在针灸学界享有盛誉。 《杨长森针灸学讲稿》记录了杨长森老师讲授针灸学的课堂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杨老师对针灸学基础理论的深入思考、研究成果和对针灸临床应用的经验心得,体现了杨老师对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娴熟驾驭和一以贯通。 讲稿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操作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其中,对于经络理论,主要突出经脉循行与病候的相关性,腧穴理论主要突出定位和取穴的一致性,刺灸操作理论主要突出临床实用性,临床治疗主要突出辨证思维和针灸临床辨证治疗模式。讲稿体现了杨长森教授对针灸之理、之法、之道的领悟,对针灸后学颇具启迪。 《杨长森针灸学讲稿》适用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 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 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
本书从胃食管反流病针灸治疗的古今文献、针灸诊断、取穴与刺灸法、针灸诊治规范化流程及典型案例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将作者多年研究和针灸临床诊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和心得体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实用性强,适合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1.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病,易被误诊。其在中亚、欧洲的发病率高于我国,针灸治疗该病临床切有良效,进一步宣传与推广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促进针灸在 沿线 的传播,助力以针灸为代表的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 战略,造福世界人民。2.作者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一线工作,对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有极为深入的研究。3.作者先后在《养生堂》 《百姓健康大讲堂》等栏目录制针灸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专题,具有较丰富的中医针灸科普推广宣传经验。4.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宣讲文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临证纪事--我的针灸之路》作者张仁是我国知名的针灸学者。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其半个多世纪来家传、自学和学校教育曲折的学医之路和在边疆农场、靠前大都市以及发达国家独特的行医之路,可引发广大读者深入思考并获得有益的启示;又用凝炼的文字将其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以针灸处方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供有关中医针灸工作者临床借鉴应用。本书的写作,正如作者所言,是医学著作中的一个“另类”,它的出版相信会得到专业和非专业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本书大力提倡对针灸基本功的掌握。在针灸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如针灸歌诀如何背诵,哪些歌诀必须背诵,经穴主治如何掌握,什么是行针施术的要领,怎样艾灸既方便又有效等等。作者把它们概括为“针灸基本功”。作者又结合自己的师承经历和教学、临床实践经验,分别对针灸基本功加以说明,所述内容对针灸学习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在介绍了腧穴现代研究、针刺现代研究、针刺配穴处方方法、常用新穴及针刺新疗法的基础上,以作者47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为主,重点介绍了常见的神经病症状及120余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法,探讨了针刺治疗神经病的机制及规律。书中的“针刺十绝”治法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完全是自主创新的针刺新技术,多次荣获重量、省部级奖励,独具特色,读后令你耳目一新,用后让你拍案叫绝。本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学术价值高,实用性强,可供针灸科、康复科、神经科、疼痛科医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中参考。
本书为日本针灸目前的巨擘泽田健的入室弟子代田文志所著。全书系统记录了泽田派与众不同的整体治疗、经络经穴之应用、穴位诊断法、常见病对症取穴、 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常用的经验要穴;收录了作者自1927年至1942年所医治的数万患者中疗效十分显著的病案,均采用现代医学的病名记录,按照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中枢神经性疾病、末梢神经性疾病分类为八章,对于疾病的诊断也采用了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本书是通过学生的眼睛和心去观察学习老师的理论思想并通过自己的体悟将之运用于临床,于修习者颇为契合。
方氏针灸是上海近现代针灸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2015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方氏针灸被正式录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方氏针灸具有典型的主体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海派文化主要特征,是海派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方氏针灸,继承发扬其 精华,是传承中医药学、传承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方氏针灸在学术上传承与创新。包括海派特色、学术特点、临床经验。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针灸大成校释是1963年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十年规划(1963-1972)第三十六项[三]题,整理语译七本中医古典著作中的项目。本题主要负责单位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题负责单位是南京中医学院(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大成》执行单位是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即今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这是本单位首次承担的重量科研项目。为此组成了编写组,提出了《针灸大成》的科研设计书并定下了几项重要的前期科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