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长期临床,具备治疗大量疑难杂症的经验后,对于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的思想有深刻领会,再结合师门传承和理论学习,对艾灸运用有独到心得,尤其推崇宋朝窦材《扁鹊心书》,欲凭此治病救人、授众以渔,故将艾灸网课点滴体会集结,同时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著名艾灸著作《扁鹊心书》,从而汇成此书。书中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辩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之处,正是深入杏林之路。
《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简易读本,所选条文均为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要条文,是历代医学家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进行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和经典理论,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架构。熟读这些经典,是学习、继承中医学精华的基本功。 本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2004年组织选编的《中医经典***》一书的基础上,由原编写专家对经典条文 释义 而成。其中【原文】部分,完全与《中医经典***》本相同,选择公认的权威版本,选取经典医著中*为重要的原文,经认真核对,力求准确无误;【注解】部分,将原文中深奥难懂的字、词予以解释,为学习者准确理解原文提供帮助;【释义】部分用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对所选条文予以 白话解 ,并予科学阐释。 本《释义》80%以上的条文都是学习中医必须背诵的精辟内容,其用无穷,让学者受
本书为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周易悬象》和《道德悬解》的合订本。《周易悬象》和《道德悬解》为黄氏孤本,这是第一次公开出版。 《周易悬象》内容概要: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医易相通,周易的智慧对中医的辩证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黄元御所说: 圣经渊妙以至于此,水尽山穷,别开天地。 黄元御将《周易》经文重新编排,结合传统医理,并详加注解。 《道德悬解》内容概要:这是黄元御应朋友之请,又有感于《道德经》传写错讹,节次颠倒,经义宏博,阐释不清,而对《道德经》做的重新校对、编排和注解。 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的哲学观滋养了中医的哲学观。 学术界评价《周易悬象》《道德悬解》颇具特色,可为易、道研究的一家之说。
《医法圆通》为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四卷。以讨论杂病和常见病症为题目,辨明内外虚实、经方时方之要,再结合时弊详加论说,颇切临床实用。综合类著作。本书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伤寒论》是中医诊疗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伤寒论语译》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林亿校本作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进行讲解,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因此每条分作 校勘 音义 句释 串解 语译 释方 等项内容。在每一段落后,作者将该篇的内容重行组织,附以 表解 ,使读者更易了解该段落的知识结构。历来《伤寒论》注家虽多,在20世纪50年代,用现代语翻译尚属新创,也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任应秋把条文的含义,用现代语言的方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大减轻了学习者阅读的负担,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此次整理,立足于不改变作者的原意,而就文字、标点、行文、引文、体例
1 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 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分册》《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上编》《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下编》《难经三家注》《伤寒论三家注》《金匮要略三家注》8种。主编王玉兴教授恪守孔夫子 述而不作 的古训,借鉴宋人纂《史记三家注》而集裴?S、司马贞和张守节三家名注,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等五部中医经典选取*负盛名的三位注家作品进行编纂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是《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以唐代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基础,附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是于《黄帝内经素问》众多注本中选取*特色的三家,将其编次成书,集三家之学,补
这是《黄煌经方医话》之思想篇。 思想篇是对经方医学理论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以及作者接受媒体采访的记录和一些讲话稿。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作者学习中医以后,曾经困惑、迷茫、焦虑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90 年代初期,才心定气平,认准了经方这条大道。面对同道的质疑和学生的困惑时,作者忍不住敲打键盘,回答诸如 经方是什么 方证是什么 为何要读经典 如何学中医 如何学经方 为什么要推广经方 经方医学如何发展 等问题。经过思考与写作,作者更坚定了推广经方的决心,也明确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
本书为刘渡舟先生1985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全国伤寒师资班时的《伤寒论》讲解实录,内容包括《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四篇。其内容翔实,语言朴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讲述《伤寒论》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前四篇的人不多,刘渡舟教授对其条分缕析,又结合临床和自己的感悟,精彩不断,对后学启迪颇多,如果就此淹没,那真是伤寒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幸有当年参加进修班的贵阳中医学院罗江浒老师,根据完整的听课笔记精心整理修润而成《刘渡舟先生 伤寒论 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本套丛书是以黄煌老师为首的经方团队及其经方爱好者在其博客上的讨论内容为主题的,并按时间顺序及专题进行归类整理而陆续出版。这是第三期,共分:我的经方医学、经方实验录、方药吟味、思考经方及经方的故事等五大板块,延续了第二期的实用性
参考书
学术著作
参考书
看连续5年《百家讲坛》主讲人翟双庆教授融会贯通讲《内经》,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出发,学会*自然的长寿之道。书中既有人人皆要遵循的养生之法,又有针对不同时令、年龄、性别、体质的个性化方案。
本书是作者继《伤寒论语译》后的新编著,作者把《伤寒论》原条文全部撒散,按照辨证系统来分汇罗列,使读者便于学习《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并可结合临床具体应用。其中的112方,按照各方的组合性质来分类,并选出30味药,将每药在各方中的主要作用,予以分析归纳,这样,既可晓得古人组合方药之心法,又能了解方药随证变化加减的理由。 本书分辨症状、类析治法,以及方药归纳的探讨,均清楚扼要。在每一类主题之后,并有提纲和复习题,尤便于学习者体会。由此,作为一般学习中医以及西医学习中医者的参考读物是比较适宜的。
《叶氏女科证治》,妇科著作。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四卷。托名清 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并无多少妇科生理病理的论述。
《外诊法》,又名《历代名医外诊察病法》。清代学者陈梦雷等辑,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后由蒋廷锡等重辑。书中卷一至卷三介绍望诊,兼论脉诊,卷四为闻诊,卷五为问诊。全书所收集的四诊资料齐全,叙述详细,对研究中医诊法具有很大价值。
陈达夫(1905—1979),四川省西昌人,*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精通中医内、妇、儿、眼等科,尤以眼科独步。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在中医眼科界独树一帜,颇具影响。 陈达夫*的《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作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除了重点介绍陈老六经辨证、八廓学说以及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等在中医眼科学术上的创新理论和独特见解外,还真实记录、总结了陈老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所附陈老的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集中代表了陈老的学术思想,被誉为“中医*伟大的眼科*作”,曾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如何把伤寒论的学习和应用,从 难学、难精 的状态跨越到 易学、好用 的境界,很多中医临床医生的迫切需求。 南京中医药大学顾武军教授,师承著名经方大家陈亦人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 《伤寒论》辨证体系是以六病为柜架,由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方证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组成的多层次综合整体 ,本书的核心特色是:以 六经八纲方证 三解《伤寒论》。 本书还附有伤寒大家刘渡舟、陈亦人(俗称 南陈北刘 )对伤寒重点的对比阐释。 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教学研究者阅读。
本书主要收录以《伤寒百证歌》底本、《伤寒发微论》底本、《伤寒九十论》底本、《普及本事方》底本等等。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本书为李可古中医学派代表人、南方医院吕英主任用伤寒一元解析厥阴病。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近两个世纪,郑钦安 火神派 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彭子益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出世,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易医大道,使古中医学成为有系统的医学科学。
《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为隋·巢元方等著,由宋白杨校注。本书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隋书·经籍志》载:《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目一卷,吴景贤著。《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著。 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中两书并栽。《四库全书》认为:“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 《诸病源候论》一书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成就 为 。该书五十卷,分为71类,栽述疾病病源证候共1739门,是中国 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也多首引《诸病源候论》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宝命真诠》系清代医家吴楚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宝命真诠》四卷,属综合性医书。一卷论《内经》要旨,列藏象、天真、摄生等十篇。二卷论脉法,分四脉统领、脉症详辨、脏腑部位等十篇。三卷论本草,列270昧药物,分草、木、果、谷菜、金石、生物、人身七部,每昧药分述其性昧、归经、功用、主治等项。四卷论证治,以伤寒、内伤为总纲。伤寒列六经治法、伤寒辨证、伤寒辨治、陶氏要法、附寻常感冒等九项;内伤列疟疾、痢疾、泄泻等内、妇、儿科杂病ss种,分述其脉症、病机及治法。后辑先暂格言一篇。书末附前贤李士材、喻嘉言、薛立斋、程星海四家医案147则,涉及伤寒、疫证、虚中等病种,名曰“前贤医案”。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宝命真诠》以乾隆六十年(1795)刻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医学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