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为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和道教理论家葛洪的代表著作,对我国医药、炼丹、道教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不便阅读,此次出版由葛洪研究会经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并对此二书进行全面白话文翻译。全书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抱朴子内篇》的翻译:二部分是《肘后备急方》的翻译;三部分是有关葛洪的研究探讨文章。
世传《四圣心源》版本较多,其中宛邻书屋本是业内公认的早流通的、为精善的版本,为清代阳湖张琦校刊,曾被误传已经失传。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版本多而杂乱,底本或据宛邻书屋本校刻,或距《四圣心源》成书年代久远,除此之外,多为传抄,底本不明。几年前,本书责任编辑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幸得宛邻书屋本,今分别影印和整理出版,以正本清源。 影印珍藏版,正文采用纯质纸印刷,精装,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简体注释版,程度地保持了原书原貌,力求对字词的辨析与处理精细、得当,对疑难之处的注释全面、精准,纠正了原书《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引文的多处错误,尤其是《素问》《灵枢经》引文出处的错误,并指出了目前市场上广为流通的以其他版本为底本的《四圣心源》校注本的不当之处,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以“千金”为名。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校释(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脏腑、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法,总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流传1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和推崇。 此次,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李景荣等同志经过系统研究,对本书进行了全面校勘和注释,力求既可优选限度地反映《千金要方》原貌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近期新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
以《内经求真》《伤寒论求真》《金匮要略求真》《温病求真》等专题,阐明中医经典中的学术疑点、难点、要点,有助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以《中医优势在哪里》《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等专题,阐明中医研究方法、理论特点、诊疗优势所在,以及如何在学习、运用过程中,既充分发扬光大中医优势,以中西两种医学互鉴互补,共同做好救死扶伤工作。以《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问题》《如何看待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看待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如何看待中药用量问题》等专题,阐明中医科学性原理,阐明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本质,阐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工作灵魂的所以然之理,阐明中医疗效当从明理中求取,而不是从盲目放大药量中求取,以期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学习、运用指明方向。各个专题都结合真实临床案例进行入微分析,既有深刻说理性,
本书的编纂遵循《金匮要略》的临床特点和经典属性,内容力求突出方剂原意、发挥临床应 用、凸显学术特色。本书采用宋代林亿校订、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选编, 尽量做到概念应清晰、疑点求明确、阐释要直白、重点需突出、说理当条理、应用切临床、变化 有新意、内容可广博。 在内容上,明确 源 和 流 、 古 和 今 、 理 和 用 等关系,明确理论的深 刻含义和历代医家特色阐释,探析方剂临床指导意义和名医大家应用经验,尽量体现其临床特点 和经典属性。全书以方剂为切入点,分别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 【推荐处方】【方机概述】【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合方与加减】【注意事项】 【医案分析】12个方面阐理释用。本书特色有六个。 一、以方为纲,提纲挈领。融理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医学著作和其他古籍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医家和中医药 知识的典故。这些典故,发人深思,启迪智慧,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阅读这 些典故,对学习古代汉语及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也大有帮助,颇有教育意义。 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将收集整理的数百则有关中医药学的典故,按医史 记闻、大医精诚、养生健身、名医轶事、名句箴言、医鉴医戒、辨证论治、奇 方异案、情志之疾、杂说趣谈、本草拾萃、讽喻世情、成语寻幽、传说故事、 破除迷信等 15 个门类进行编排。每则典故先有白话文叙述,再附原文和出处, 对原文中的疑难词语做简要的注释, 以按语的形式做简要的提示和说明。 各自成篇,短小精悍,寓医于文,寓教于乐,知识丰富,体现了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水 融的特色。 本书雅俗共赏,既
《黄帝内經》由《素問》和《靈樞經》組成,爲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是我國古代醫學成就的集中體現,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之淵藪,是中華民族文化寳庫之瑰寳,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裏,始終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値和不可動摇的科學地位。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先生得获此书,世袭珍藏。敦煌原卷毁于“”,后张偓南之孙张大昌将该书抄本捐赠中国中医研究院。本书汇集了保存于张大昌亲传弟子及私淑弟子手中的21个抄本,按时间先后全文收录,说明抄本来源、传承经过,并对重要问题进行考证研究,为研究敦煌原卷及中国医学史先秦至六朝之发展提供了翔实材料,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所据底本及其流传演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秘资料。
《黄元御医书全集》收录黄元御十一部著作。此次出版,《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以清同治七年《黄氏医书八种》本为底本,《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以清同治光绪间《黄氏遗书三种》本为底本,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通过行医体悟、从医历程、医案节选、科普活动、科研之路、治病救人、患者心声、弟子感悟、参会提案、专著文章等不同的篇章多维度地整理和介绍马云枝教授的从医之路、临证经验、教学科研的成果等,以期做好马云枝教授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该书是临床上比较实用的书籍,科学性与实践性并重,能为广大医学爱好者、初学者临床思维的养成提供指导作用,并能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开拓诊疗思路。
为了 好地继承和发扬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弘扬刘老博古通今的治学精神, 好地推动经方临床运用,广泛宣传刘老学生、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等的学习收获,我们精选了 能反映刘老治伤寒、精临证的学术著作,经撰次整理,辑而成帙,突出反映刘老之方证相对论、辨证知机论、古今接轨论、气机论、攻邪论、水火论、湿证论、脾胃论、肝胆论以及抓主证等学术思想及其善用经方、妙用时方、创制新方、精于用药的临证经验,汇集了刘老行医60余年的学术经验和心血结晶,贯彻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本书从学术思想篇、伤寒传真篇、临证经验篇、经方运用篇、医事余墨篇五个方面反映了刘渡老一生从事临床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与体会。对了解刘渡老的学识、认识疾病的方法和规律、临床治疗疾病的思路、遣方用药的关键点,有较大借鉴作用。
本书分《黄帝内经》诠释、《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研究、《黄帝内经》与《 》研究、《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研究、《黄帝内经》气理论研究、阴阳理论研究、五行理论研究、象思维研究、逻辑思维研究、原始思维研究、系统思维研究、顺势思维研究、藏象经络理论发生学研究、时间医学思想研究、人格体质理论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研究十六个专题,与以往有关介绍《黄帝内经》的图书比较而言,本书视角独特,研究多有创见,特色鲜明,许多专题及内容为其他著作从未论及。
《诸病源候论校注》为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作者丁光迪在中医界具有性和影响力,全书内容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中医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原文、校勘、注释、按语。收选文献丰富翔实,校勘精审,注释明晰,按语精当,彰显大家功底,是的传世之作。为保持原书原貌,本次重刊,仍为繁体字版,进行必要的勘误,改正上版的疏漏。由于本书近20年未再版,在市场几乎成为收藏品。
《医宗金鉴》又名《御纂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于乾隆四年至七年(1739~1742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组织编修的大型医学全书,本书由张年顺等人校注。全书90卷,共收入15部医学专著。其中卷一至卷十七为《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十八至卷二十五为《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校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的基础上,集诸家之注而作。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为《删补名医方论》,收集清代以前名方二百余首,逐一注释阐发。卷三十四为《四诊心法要诀》,卷三十五为《运气要诀》,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为《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为《杂病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为《妇科心法要诀》,卷五十至五十五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六至卷五十九为《痘疹心法要诀》,卷六十为《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卷六十一至七十六为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医学著作和其他古籍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医家和中医药 知识的典故。这些典故,发人深思,启迪智慧,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阅读这 些典故,对学习古代汉语及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也大有帮助,颇有教育意义。 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将收集整理的数百则有关中医药学的典故,按医史 记闻、大医精诚、养生健身、名医轶事、名句箴言、医鉴医戒、辨证论治、奇 方异案、情志之疾、杂说趣谈、本草拾萃、讽喻世情、成语寻幽、传说故事、 破除迷信等 15 个门类进行编排。每则典故先有白话文叙述,再附原文和出处, 对原文中的疑难词语做简要的注释, 以按语的形式做简要的提示和说明。 各自成篇,短小精悍,寓医于文,寓教于乐,知识丰富,体现了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水 融的特色。 本书雅俗共赏,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