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临证指南医案》出自数年采辑,随见随录,证候错杂,若欲考一证,难于汇阅。余不揣固陋,稍分门类,但兼证甚多,如虚劳、咳嗽、吐血本同一证,今各分门,。是异而同也;即如咳嗽,有虚实标本六气之别,今合为一门,是同而异也。如暑湿而兼疟痢,脾胃病而兼呕吐、肿胀、凡若此者,不可胜数,欲求分析至当不易。余本不业医,且年已古稀,自谢不敏专俟高明之辈,翻刻改正。 《临证指南医案》分门类时,已剔去十之二三。今一门之中,小异而大同者尚多,本应再为剔选,但细阅之,小异处却甚有深意,故不敢妄为去取。且如建中汤、麦门冬汤、复脉汤等,稍为加减,治证甚多。若再为删削,不足以见先生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其用方变化无穷之妙矣。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计24章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内容,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的特点是: 1.系统全面,正本清源: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医诊断文献,从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技术和科研成果,既考虑正本清源又考虑到现代中医诊断学科体系的衔接,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医诊断发展方面的运用。 2.突出思维,体现临床:本书实用性强。把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思维,为临床各科提供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实用,够用,好用,可作为临床各科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3.传承创新:本书基于中医理论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研的关系,对现代成果进行评价、甄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
伊广谦、李占永主编的《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精)》共收明清两代十八位*名医家的二十一部医案。其中明代名医四人,即汪机(石山)、孙一奎(文垣) 、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医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泾)、徐大椿(灵胎)、薛雪( 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轩) 、蒋宝素(问斋)、谢星焕(映庐)、费伯雄(晋卿)、王泰林(旭高)、陈莲舫(秉钧)、张聿青(乃修)、余景和 (听鸿)。这二十一部医案即是他们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医案中保存下来的*其丰富的宝贵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次出版,选取*佳底本,精心校点,以满足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需要。
本书是 转化医学出版工程?肿瘤系列 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医肿瘤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结合的模式,中医肿瘤学与转化医学结合的临床实践方法,中医药转化研究的政策保障与人才培养,中医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构建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血液肿瘤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基础、诊治的现状与挑战、中医药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成功的经验及展望、常见肿瘤中医转化研究的方法、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中的转化研究,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常见伴随症状姑息治疗中的转化研究。本书以转化医学为切入点,强调顺应中医肿瘤学领域的自身需求,聚焦中医诊疗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吸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建立以转化为*终目的的疾病诊疗和预防新方法的系统回顾与展望,对研究生、从事中医药转化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临床医师,
本书系对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出的全面系统整理研究。包罗历朝帝、后、妃、嫔、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涉及内、外、儿、妇各科诸疾,分门别类,有案、有方、有评、有论。本书第一次将先期出版之相关专著悉数汇集,以成全璧,勒为300余万字之巨著。本书全面展现了清一代宫廷医学的医疗特征以及高峰水平,从中不仅可窥见有关长寿、种子、美容、养生等大内秘方,尤可学习到当年御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可供今日临床工作者之借镜。此外,禁苑秘辛、皇家医事并有与政治风云相关者,也可供今日史学之研究,或可澄清某些历史疑云。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上下)》由李石良主编,是针刀疗法问世近四十年来部针刀应用解剖学著作,作者从针刀临床实际出发,以常见病种为主线,既有相应的理论阐述,又针对针刀的施术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局部解剖,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组织等一一客观展示,使施术者对针下的解剖结构做到了然在胸。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施术的准确性,避免医源性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于针刀治病机理的理解,避免对针刀治疗进行穿凿附会、猜测推导,甚至无端联想。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了解针刀治疗的科学性也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八篇,涉及三十余种疾病的相关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针刀治疗等内容。其中,既有对针刀临床常见病种的研究,也有对躅外翻、颢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等疑难疾病针刀治疗的探索。书中还详细
《国医大师杨春波学术经验集萃》分为“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两篇,每篇各含八章。**篇“学术思想”部分包含杨春波对中医学术、中医脾胃及湿热证、肾虚阳越证、温病及“痰”的分类新识、中医药对炎症治疗的系列思考与研究探索;第二篇“临证经验”部分汇集杨春波长期以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性疾病、脾胃系统疾病和脾胃湿热证、杂病,以及对舌象研究的丰富经验案例及现代研究。《国医大师杨春波学术经验集萃》内容翔实、卷帙浩繁,集杨春波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精华之大成。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学中、西医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及借鉴。
本书是在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成》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系统编撰而成的学术专著。主要突出中医外治的诊疗特色,立足临床。全书分为基础篇和临床篇。基础篇从宏观上展示中医外治之产生、发展、特点及现代研究概况,将各种疗法分为六大类。临床篇则对常见急症、内、外、皮肤、骨伤、妇产、小儿、五官等科260余种常见病,分别介绍具体治法(古方剂量,换算为克,以便应用)。
班秀文教授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和中医教育家。本书收录了班秀文教授在不同时期编撰的?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壮族医药?、?妇科奇难病论治?、?壮乡医话?、?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中医基本理论?、?妇科讲义?、?妇科发展史讲义?8部医学著作,分为学术专著、讲义讲稿和附录三部分,主要涉及妇科论治与医案、中医基本理论、妇科发展史、壮族医药、学术探讨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班秀文教授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王道坤教授是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创立敦煌医学学派的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本书介绍了王道坤教授的治学方法、养生要旨、学术思想及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根治溃疡病、减轻患者痛苦、延长中晚期癌症患者生命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时又把王教授的 一站四室 立德树人举措及高徒们认真学用经典、勇于探索敦煌医学宝库的心得和临床应用体会、科研成果作了画龙点睛的展现,颇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非常值得广大读者珍藏和研读。
李士懋田淑霄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本书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下卷,主要剑术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部分为平脉辨证这一体系的实例印证,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第二部分为医案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案》。第三部分为论文选编,主要为《平买辨证相濡医论》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陆续评定了四批名老中医和中青年名中医,他们是龙江医派发展的中坚力量。本书汇集了黑龙江省167位名中医的临床验案,可谓龙江名医特色诊疗技艺之荟萃,充分反映了当代龙江医派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60载,在中医药防治脊柱病、骨关节病及内伤疾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方面尤有专长,为弘扬石氏伤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祛,内损外伤兼顾,扶正祛邪,心身结合,脏腑调摄,重在肝脾肾同治”的防治学术思想。他提出颈腰椎病从“痹”论治,以及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腰椎病发病的力学基础学术观点。本书是我们在10年前跟师施杞教授临证时的病案实录,选择施杞教授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医案,每一个案例均详细记录病史,每次就诊的辨证调治过程并附按语,按语主要是对其学术思想进行阐述。书中还详录施杞教授运用膏方调治慢性筋骨病的学术思想。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二)》内容涵盖心身医学的病因、机制、症状、评估诊断、干预治疗技术以及各系统常见多发的心身疾病。包括6种心身障碍评估诊断方法,20个症状评定量表的组成、计分方法及应用,对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做了详尽介绍,重点阐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系统心身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
本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 精、准、速 止痛为特色的学术专著。疼痛多急,甚至有厥脱之险。中医学对疼痛的靶向治疗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药物外治、非药物外治等,且治疗途径甚为广泛,具有简便验廉,疗效独特等优势,然而目前尚无此类著作出版。本书在《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疼痛病精要》一书,所创立的 中医疼痛靶向疗法 基础上,全面系统编写。全书共设四篇,基础篇主要介绍疼痛靶向疗法的理论基础。疗法篇:包括药物外治疗法、非药物外治疗法等,重点介绍依据可靠、疗效确切、实用性强、便于操作的靶向疗法。疾病篇是全书的重点,选择临床各科60余种常见疼痛病,每种病在概述中西医关于该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学的病位、病性、治法等基础上,分三步叙述辨证论治:抓主症,从标止痛;辨病性,从本止痛;防复发,杂合以治。附篇:
《中医良方大典 内科二卷》的编纂主要对1949 2018年间我国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杂志以及医学论文专刊等资料中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所刊方药通过归类比较,去粗存精,选出良方,将其内科的临床治疗经验整理汇编成书,设立了110余个内科病种,共收集3 000余则方剂,涉及中药、针灸、敷贴等多种治疗手段。每个疾病以现代医学病名为主,记述中医治疗方法,将每个疾病从概述、辨证施治、经验方、单方、中成药、预防用药六部分进行深入阐述,资料翔实、内容宏富、涵盖面广,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举。
目前,各种病毒性疾病(疫病)层出不穷,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如何挖掘中医药的独特思想与经验显得十分重要。历史上很多医家在治疗疫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被保存着古籍文献之中,值得我们去整理、挖掘与分析,做到古为今用。本书通过搜集古代医家的医案文献,共计从宋代到民国时期的古籍文献中择选了700余例疫病医案,针对每例医案进行评析,分析医家的诊疗思路和遣方用药特色,为读者理解和掌握医家诊治疫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提供参考。本书之旨在于通过整理古代医家的疫病医案,冀望从中获取古代医家对于疫病的诊疗经验,为当代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书的出版对于完善当代中医疫病学理论与临床思路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之一。第一章主要探讨对疑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思路以及常用治则治法。第二至十六章介绍了44种疑难疾病,每种疾病的论述包括概念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审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要点、确立治疗方略、辨证论治、中成药选用、单方验方、中医特色技术、预防与调护及各家发挥。第十七章为少见疑难病验案选析,共10节内容,计113种病案并附按语。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疑难病的辨治思路与方法,建立疑难病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模式。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