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 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 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本书是有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的医论集,共列有35个专题,分别阐述了岳老对中医辨证论治理体系的学术见解,对以内科为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路与经验,对临床用药规律的体会与归纳;反映了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等学术观点。 本书在指导中医临床上多有创建,充分反映了岳美中先生所具有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学术积累,对于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可谓意义非凡。
本书作者缪希雍是明末 的医药学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常将平时临床治疗验案、临证用方用药体会随手记录,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后由弟子汇集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全书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泻泄、虚弱、吐血、消渴等内科杂病证治,间及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重点介绍了缪氏对这些病症的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从中提炼出对一些病症的规律性认识和治疗大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临证经验和体会。介绍常用中药的“ 炙大法”和“用药凡例”,其中多为作者临证经验所得。全书有理、有法、有方、有案,要言不繁,切中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笔记体临证医学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当今中医各科临床医生的 之书。 本次整理以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书前撰
《口齿类要》是明代医家薛氏父子撰著的一部口腔病专著,它在研究我国早期口腔病医学发展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不分卷,主要论及口腔病(茧唇、齿痛、口舌糜烂、喉痛等)12种及五官意外杂症,并附验案81则,附方70首。文字内容虽然短小,但所反映的薛氏对口腔疾病以及病因机理的阐述却有独到之处。书中提供了薛氏自己的诊治经验、或朋友得惠病愈的信函,使人感到真实可靠。病案辨病明确,选方精当,加减灵活,故疗效显著。 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内容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口腔病中西医病名简明对照表和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该书是一部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医书,是中医口腔科医生的 之书,对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喉科秘诀》是我国现存比较有特色的喉科典籍。全书2卷。上卷简述咽喉各症病因不外乎
《竹林寺女科秘传》又名《济阴至宝录》、《妇科秘方》。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的妇科专著。该书1卷,分15个门类,。分别论述了月经病40症、血崩并赤白带下诸症、胎前38症、产后19症、乳门15症等。每门类分论病证,论后附方。所载诸方多系代代相传之效验者,其方药切当,颇多可取之处。 本次整理,以清代同治李光明庄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妇科医生所 ,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考。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门诊和会诊的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的特点――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和以胃气为本,并抓住季节气候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证候的分析综合这两个主要环节;立法用药上贯彻“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效果好。每个病案下的按语则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十四经发挥》由元·滑寿所著。滑寿著的《十四经发挥(大字版)》共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为滑氏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有关内容,参合为篇而成,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书循经列穴,训释名物,编写经穴歌,倡十四经之说,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承淡安所云:“针灸得盛于元代,滑氏之功也。”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薛氏医案》中的《十四经发挥》为底本,以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清东溪堂朱墨本、承淡安《古本十四经发挥》为校本。
本书系由北京市已故著名针灸医师王乐亭的亲传弟子整理而成。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本书内容分为两篇,第一篇为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经验,包括治法、针灸处方、方解、配穴;第二篇为临床论治及经验配方。全书虽行文简捷,但却已充分体现出王乐亭运用针术疗疾之精髓。
本书是在已出版的《叶熙春医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平及学术经验简介,第二部分为医案。书中介绍了叶老先生对温病、内科及妇科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以及对膏方应用的经验。 叶熙春先生从医60余年,精于内科,擅于杂证,对外感热证、内科杂证、妇科病证疗效显著,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此书对学习与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赵锡武医疗经验》讲述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是山东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正骨师资培训班交流的正骨经验资料,经过整理而成的。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各地有特长的正骨医师的实际临床经验,其中既有许多独特的手技操作,也有多年的实际临床经验。不少有效的验方,为一般正骨书所不多见的。全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诊断,第二部分为骨折,第三部分为脱臼,第四部分为伤筋,第五部分为附编。由于《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内容丰富,特点较多,很适合中医正骨医师和西医外科医师的临床参考。
推拿治疗小儿某些疾病很有效,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疗法。 本书首叙概说及小儿疾病的诊法;重点讲述了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应用穴位:详细介绍了42种小儿疾病的推拿治疗。每一疾病下。除了分述病因、症状、推拿治疗方法外,还列有方义浅解项,说明所取主穴和配穴及手法的治疗作用。 书中反映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內容具体,叙述简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习者的推拿操作能起到指导作用,对推拿医生和自学小儿推拿者,均有参考价值。
全书3卷,凡26论。书中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病因、病状、脉象、治法等,卷上论辨证,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卷下论饮食内伤。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本书是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据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垣、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寓意草》为明末清初 医家喻昌所著,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由胡卣臣捐资 刊行。全书不分卷,首列“先议病后用药”、与“门人定议病式”,次录医案六十余则。 作者强调诊病时辨证论治,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并制定了“议病式”,即一份完整的医案格式,有助于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寓意草》中所录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多为疑难症治验。医案论证严密,病因病机剖析明确,逻辑性强,治法用药之理阐释详尽。其临床治验多有创见,颇具启发意义,足资借鉴,可作为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书系《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是据余时雨校本整理而成。全书共16卷,其中《要诀》12卷,分诸中门:诸伤门、诸气门、诸血门、诸痛门、诸嗽门、寒热门、大小腑门、虚损门、拾遗门、疮毒门、妇人门等12门,主要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等;《类方》四卷,是根据《要诀》中的各门分类处方,按汤、饮、丸、散、膏、丹剂型排列,主要阐述了各科病证的方药。 全书全面反映了戴原礼治疗杂病的丰富经验,其对疾病的辨治,议论清晰,方法简明,对现代中医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重新编排目录,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本书为明·万全著。著者三世家传小儿科,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对于每一种小儿疾病,都有独到见解。书名“幼科发挥”,即是发挥其个人对儿科疾病见解之意。 全书共分四卷,首先总述儿科疾病理论、诊法及小儿初生时的疾病,次按五脏叙述。在病理方面,多为发挥著者个人见解;处方用药亦多半为其家传秘方,每病并附有医案。 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四年保婴堂本为底本,经过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中医儿科医、教、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阅。
全国 老中医赵心波先生有五十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在临证上,他既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注重摸索疾病的治疗规律,善于以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与发热性疾病,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调治小儿脾胃疾患等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儿科常见疾病证治,介绍了赵先生对34种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经验,每病均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常用方药、治疗思路几方面进行论述;后一部分为医案,载述赵先生经治病案90余则,分别按病况、立法、方药、治疗过程、按语予以记录。书中还收录了赵先生常用的13首中成药验方。本书内容精练实用,方法简明有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儿科名医经验集。
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简称《金匮》)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本书将理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剂对后世临床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金匮》是中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一,也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对具体方药采用小字排版,使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诵读。
本书为内科专著,由明代胡慎柔编撰,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分师训、医劳历例、虚损、痨瘵和医案5卷阐述。其中以论述虚劳类病症为主,兼及其他杂病证治。作者论治虚劳、杂病多宗李东垣脾胃学说,有论、有方、有医案,其中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如:认为损病 终传至脾肾,劳病 终传至脾肺,二者不可混治等,对当今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价值。本次整理采取 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内科医生所 ,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