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据明·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申江褒海山房石印本整理。全书共8卷。主要围绕血证机理、表现、鉴别和治疗进行论述。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发明医理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二是本书体例条分缕析,务精且详。本书问世以来已成为医者治疗血证的之书。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 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 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本书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全书3卷,凡26论。书中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病因、病状、脉象、治法等,卷上论辨证,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卷下论饮食内伤。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本书是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据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垣、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南宋·齐仲甫所著的《女科百问》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临床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作者上取《内经》、《难经》之理,下荟诸贤之萃,深求元理,广集旧闻,结合自己多年治疗妇科病之经验,将有关妇女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等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等内容,以问为目,以答为论,设为百问。 《女科百问》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妇人天癸、经候及血分、经、带诸病证治;下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妊娠生理及胎产诸病的证治。纵观全书,书中所列百问,借问答而推其致病之由,据辩论而立以疗治之法,论非无稽,法咸有据。书中每答之论条理清晰,内容简明,皆有理法方药,正如书中闵齐饭序所言之“有不可问者,百问问之;有不便答者,百答答之。使人自晓其因,而人自谙其治”。每论之后,又列处方,少则一方,多则数方。部分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为明代李时珍所著。全书不分卷,后附宋·崔嘉彦所著“四言举要”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言。 全书共记述了27种脉象,是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3种脉象。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歌诀形式为表现方式,便于诵习,是学习脉学的 之书。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便携诵读本)》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江涵暾著的这本《笔花医镜(大字版)》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江涵暾所著。江氏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江氏素精医术,该书成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全书共分四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便于临床医生辨证选药。《笔花医镜》自刻版后被称为“医学门径书”,内容简要,流传较广。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为底本,清道光十四年本为校本。
江涵暾著的这本《笔花医镜(大字版)》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江涵暾所著。江氏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江氏素精医术,该书成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全书共分四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便于临床医生辨证选药。《笔花医镜》自刻版后被称为“医学门径书”,内容简要,流传较广。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为底本,清道光十四年本为校本。
骆如龙编著的《幼科推拿秘书》五卷,又名《推拿秘书》,清·骆如龙著于1691年,1784年刊行。卷一列保婴赋等歌赋,杂论儿科诊法,卷二述推拿穴位,卷三论各种推拿手法,卷四为多种病症的推拿治法,幼科药方附于卷末。推拿手法历代皆有不同发展,明代被列为专科,学术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清时期推拿治法向其他学科渗透发展,疗效 为突出,其专科已较成熟。《幼科推拿秘书》首录“保婴赋”等歌括,杂论儿科病诊法,次列推拿穴位及各种推拿手法,诸病推拿法。为中医儿科外治法之经典,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借鉴。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金·真定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是金代 的医学家。东垣生平著作颇多,《兰室秘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名《兰室秘藏》,是取《黄帝内经·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意,寓含所载方论有珍藏价值。本书共3卷,2l门,每门中有论、有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 ,将脾胃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全书共载280余酋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君臣佐使,相制相用,配伍精当,条理井然。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十九年新安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年《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本(2005年)、元刻本、明嘉靖梅南书屋刊刻本《东垣十书》作为校本。 李东垣著的《兰室秘藏(大字版)》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
《神农本草经读》为清代医学名家陈念祖所撰著,是作者在精心研读《神农本草经》之后所写的心得体会。 陈念祖著的《神农本草经读(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成书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共四卷,选录《本经》所列上、中、下三品365种中的常用药物160多种,末附“本革附录”46种,结合历代医家和陈氏本人应用各种药物的临床经验,对原文加以阐发。其中,还摘选有《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书的相关内容,全书融贯了《内经》之旨、《金匮》《伤寒》之法,堪称为研究本草和临证处方的 之书。本书言简意赅,是一部流传广泛、颇具价值的中医入门读物。 本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中清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撞花书屋刻本为底本,清道光渔古山房陈修园公余医录四种合刻本为主校本,以清末连元阁刻本为他校本,点校而成。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便携诵读本)》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小儿药证直诀(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由北宋钱乙所著,其门人阎季忠(又作孝忠)整理编撰而成,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儿科专著。全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中卷记载钱乙所治医案23例:下卷载方123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其中不少良方,如六昧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白术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次整理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馆藏武英殿聚珍本为主校本,以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等书为参校本。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著。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便携版的方式呈现,方便诵读,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辨症玉函脉诀阐微(大字版)》四卷,为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陈士铎(约1627-约1707),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 此书以辨证为主旨,有阴症阳症辨、虚症实症辨、上症下症辨和真症假症辨等,共辨中风、疟疾、癫狂等75症,较《辨症录》 为简要,故称《辨症玉函》。每症之下,先辨病因病机,再辨证型特点,并特别点明辨证的关键,每症列方剂数则。辨证是中医临证从理论到治疗的关键环节,《辨症玉函》乃是羽翼《辨症录》《石室秘录》等陈氏其他著作的一部重点讨论辨证的著作。 此书世间鲜有流通,今存世只有康熙间刻本一种。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一种,即今存的康熙问刻本。本次整理,即以此本为底本,另参考陈氏其他著作以为校次。底本中的脱误衍倒等,均据别本予以校正。
《医学三字经(大字版)》为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全书共分为4卷。卷一、卷二简要介绍了从医学源流至临床内、妇、儿各科35种常见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三言歌诀的形式书写,附以注释,语言凝练,便于诵读记忆。卷三、卷四载临床常用方100首,分析各方疗效与配伍,未附脏腑诸说及四诊应用。其小引云:“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人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本书是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南雅堂刻本(简称“南雅堂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的。 本书是一部较好的启蒙性、普及性医学著作,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启蒙“四小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