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计24章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内容,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的特点是: 1.系统全面,正本清源: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医诊断文献,从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技术和科研成果,既考虑正本清源又考虑到现代中医诊断学科体系的衔接,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医诊断发展方面的运用。 2.突出思维,体现临床:本书实用性强。把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思维,为临床各科提供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实用,够用,好用,可作为临床各科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3.传承创新:本书基于中医理论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研的关系,对现代成果进行评价、甄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
伊广谦、李占永主编的《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精)》共收明清两代十八位*名医家的二十一部医案。其中明代名医四人,即汪机(石山)、孙一奎(文垣) 、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医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泾)、徐大椿(灵胎)、薛雪( 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轩) 、蒋宝素(问斋)、谢星焕(映庐)、费伯雄(晋卿)、王泰林(旭高)、陈莲舫(秉钧)、张聿青(乃修)、余景和 (听鸿)。这二十一部医案即是他们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医案中保存下来的*其丰富的宝贵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次出版,选取*佳底本,精心校点,以满足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需要。
本书是 转化医学出版工程?肿瘤系列 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医肿瘤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结合的模式,中医肿瘤学与转化医学结合的临床实践方法,中医药转化研究的政策保障与人才培养,中医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构建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血液肿瘤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基础、诊治的现状与挑战、中医药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成功的经验及展望、常见肿瘤中医转化研究的方法、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中的转化研究,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常见伴随症状姑息治疗中的转化研究。本书以转化医学为切入点,强调顺应中医肿瘤学领域的自身需求,聚焦中医诊疗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吸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建立以转化为*终目的的疾病诊疗和预防新方法的系统回顾与展望,对研究生、从事中医药转化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临床医师,
本书系对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出的全面系统整理研究。包罗历朝帝、后、妃、嫔、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涉及内、外、儿、妇各科诸疾,分门别类,有案、有方、有评、有论。本书第一次将先期出版之相关专著悉数汇集,以成全璧,勒为300余万字之巨著。本书全面展现了清一代宫廷医学的医疗特征以及高峰水平,从中不仅可窥见有关长寿、种子、美容、养生等大内秘方,尤可学习到当年御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可供今日临床工作者之借镜。此外,禁苑秘辛、皇家医事并有与政治风云相关者,也可供今日史学之研究,或可澄清某些历史疑云。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上下)》由李石良主编,是针刀疗法问世近四十年来部针刀应用解剖学著作,作者从针刀临床实际出发,以常见病种为主线,既有相应的理论阐述,又针对针刀的施术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局部解剖,将针刀入路层次、毗邻组织结构、针刀松解目标组织等一一客观展示,使施术者对针下的解剖结构做到了然在胸。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施术的准确性,避免医源性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于针刀治病机理的理解,避免对针刀治疗进行穿凿附会、猜测推导,甚至无端联想。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了解针刀治疗的科学性也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八篇,涉及三十余种疾病的相关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针刀治疗等内容。其中,既有对针刀临床常见病种的研究,也有对躅外翻、颢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等疑难疾病针刀治疗的探索。书中还详细
本书是在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成》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系统编撰而成的学术专著。主要突出中医外治的诊疗特色,立足临床。全书分为基础篇和临床篇。基础篇从宏观上展示中医外治之产生、发展、特点及现代研究概况,将各种疗法分为六大类。临床篇则对常见急症、内、外、皮肤、骨伤、妇产、小儿、五官等科260余种常见病,分别介绍具体治法(古方剂量,换算为克,以便应用)。
班秀文教授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和中医教育家。本书收录了班秀文教授在不同时期编撰的?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壮族医药?、?妇科奇难病论治?、?壮乡医话?、?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中医基本理论?、?妇科讲义?、?妇科发展史讲义?8部医学著作,分为学术专著、讲义讲稿和附录三部分,主要涉及妇科论治与医案、中医基本理论、妇科发展史、壮族医药、学术探讨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班秀文教授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王道坤教授是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创立敦煌医学学派的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本书介绍了王道坤教授的治学方法、养生要旨、学术思想及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根治溃疡病、减轻患者痛苦、延长中晚期癌症患者生命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时又把王教授的 一站四室 立德树人举措及高徒们认真学用经典、勇于探索敦煌医学宝库的心得和临床应用体会、科研成果作了画龙点睛的展现,颇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非常值得广大读者珍藏和研读。
李士懋田淑霄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本书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下卷,主要剑术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部分为平脉辨证这一体系的实例印证,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第二部分为医案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案》。第三部分为论文选编,主要为《平买辨证相濡医论》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陆续评定了四批名老中医和中青年名中医,他们是龙江医派发展的中坚力量。本书汇集了黑龙江省167位名中医的临床验案,可谓龙江名医特色诊疗技艺之荟萃,充分反映了当代龙江医派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本书为“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之一。第一章主要探讨对疑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思路以及常用治则治法。第二至十六章介绍了44种疑难疾病,每种疾病的论述包括概念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审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要点、确立治疗方略、辨证论治、中成药选用、单方验方、中医特色技术、预防与调护及各家发挥。第十七章为少见疑难病验案选析,共10节内容,计113种病案并附按语。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疑难病的辨治思路与方法,建立疑难病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模式。
无
王士贞、刘蓬主编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 药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精)》内容分为耳科、 鼻科、咽喉科、口腔科四部分。各部分分别介绍了耳 、鼻、咽喉、口腔的结构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望闻问切 四诊的重点内容、内治法、外治法、按摩导引法、护 理及预防等辨证论治内容,并针对各科具体病、症的 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望目辨证诊断学》在继承《内经》和华佗望目诊病理论基础上,揭示脏腑在白睛的分布部位,开创性地阐述目裹特征、黑睛特征、白睛特征(包括白睛形态特征、白睛血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变化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临床意义和诊断全身各科疾病证候的理论和方法。 著者王今觉研究“望目辨证”已52年之久。《望目辨证诊断学》写作历时12年有余,共计150余万字,1000多幅珍贵眼象图片,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运用“望目辨证”诊断法可以使中医诊断比仅仅运用观察舌象、脉象诊断法更直观、更客观、更具体、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更具有前瞻作用和推测预后作用,如将“望目辨证”诊断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传统舌诊、脉诊正确结合运用,可使中医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及时。 本书具有突出的当代中医学特点,并为临床诊断疾病证候和未病先防提
中华医学典籍卷帙浩繁,彰显历代医家智慧。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各有体会,见仁见智,然多散见而未成体系。《中医内科疾病源流考》一书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各内科疾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寻找内科常见病的学术脉络和规律。本书编写参考千余部经典医籍、专书、类书和学术类方书等,涉及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六十余种。全书共分八篇,*篇主要介绍春温、风温、伏暑等温病学常见疾病;第二至第六篇,以脏腑为纲,分别介绍了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及肾系常见疾病;第七篇,以气血津液为纲,主要介绍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疑难杂病;第八篇主要介绍了六类代表性的肢体经络病证。本书的编纂为后学者承袭传统中医学精髓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书内容以作者的医案为主,附录部分经验方与作者发表过的有关论文。所录医案多常见难治之症;效验多经核实;方法多易学、易复制;思路多独特见解。处方药味不多,多价廉,展现了对症就是好药的治病原则。医案涉及多科疾病,分幼(16岁以下)、老(60岁以上)、妇、男、(16~59岁)及其他(中医认为非内科类)五类编录。所有病案多为长期求诊者真实病史记录;不便以病种分类。故以自然人立案,便于了解病人的病史与突出中医病史上的整体观思维。本医案写作的思路,只注重阐明症候群与方药的关系;不作过多无谓的理论思辨。医案叙述症候群以中医为主,偶亦辅以西医的检测与诊断。有助于读者养成单凭中医的技能即可对症发药;摆脱那些少了西医的检测就无从处方用药的西化思维。但决非全不参考西医。医案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因人而异,各
宋柏杉讲金匮要略课程的精华版。宋老师曾在北京中医药协会举办的经方论坛中担任特邀嘉宾做专题讲座,被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 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 称号。现任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精诚中医学会会长。倡导中医复古,为了推进中医事业传承做了大量工作。采用纯中医辨证思维,临床用药精简,疗效显著,治愈诸多肿瘤、血液病等疑难杂症,其纯中医辨证思维及用药思路为中医业界所推崇。
郑钦安在医学理论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善于运用汉代名医张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郑钦安医学三书(修订版)》很好的总结了郑钦安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习医者、中医院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与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