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治疗是当今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根据我国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且发病率在30岁以后快速升高。郁仁存教授作为首都国医名师,是早期“西学中”的人员之一,长期致力于肿瘤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丰富,疗效突出。临床中提出了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祛邪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阶段治疗与长期维持巩固治疗相结合的肿瘤治疗原则。本书从专病论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及古方应用三方面对郁仁存教授的临证经验进行简要介绍,并由郁仁存教授亲自点评,以更好地体现郁仁存治病思路,促进医学同道的交流学习,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
本书系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医论选粹”“医话一束”“方药拾遗”“温病述要”“杂病论治”“医案选析”六部分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
本书为赵绍琴教授遗著之一,并经由赵绍琴教授之学术继承人彭建中、杨连柱教授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45种常见内科病症的诊治,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论证、治验等内容。下篇精选了赵绍琴教授关于内科病症的14篇医论。
张志远先生年已97岁高龄,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张志远先生年已97,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本书主要由“经方治验实录”和“读书与经方随笔”组成,其“经方治验实录”真实记录了笔者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疑难危重症案例72则,均详细讲述了笔者个人用经方、用药的临床思路与方法;“读书与经方随笔”记录了笔者读经方相关书籍的笔记7则,多为经笔者自己临床验证的读书心得。本书理论性、学术性、临床实用性甚佳,汇集了笔者多年来对经方研究的临床心得和体会,值得中医药高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者参考借鉴。
本书是毛以林教授(网名:道少斋主人)临证诊治危重疑难病医案实录。全书共24讲,以病案讲解为主轴,阐述了作者多年来诊治疑难危重症的临证心得。各案均有详细的四诊资料、辨证思路、临证经验、方药释义及诊治得失。与传统医案著作不同,作者力求还原就诊实景,以医话、医论、讲稿形式写作,使读者能在轻松、有趣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医诊治疑难杂症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受益,进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本书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面向中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中医药研究者使用的专业参考书和工具书。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中医发病学理论、中医病因学理论与研究进展、中医病机学理论与研究进展、中医病机辨证治疗医案精华。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溯源,病因病机的系统分类及辨证论治。 中医发病学理论系统论述了发病学概论及发病途径,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发病的形式;中医病因学理论与研究进展阐述了中医病因的历史沿革、中医病因及不同病因的致病特点、初始病因、直接病因、直接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病机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则讲述了中医病机的概念、层次及分类;中医病机辨证治疗医案精华则收录了包括刘渡舟、吴有性、钱乙、张从正等系列名家的医案及其证治分析。 全书突出了对具有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基本理论的介绍,在内容取舍
本书是刘力红教授继《思考中医》之后的另一部个人著作。 近年来,刘力红教授从不同角度倡导“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并介绍了诸多具体践行方法。本书将刘力红教授的微博、微信及一些演讲,以《大学》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次第纲领各文。希望大众能透过对生命的如实认知,通过内 (性、心、身)外(天、地、人)“三和”的调适与养护,使生命处于良好的状态。
《证治准绳(3伤寒证治准绳)》为明代有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 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辨证脉学功夫沙龙”,是《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向华教授创办、组建,面向 外脉诊学者、专家及爱好者开放的“脉学临床应用”的官方QQ群。 QQ群的广大会员们,通过提问、讨论和授课等多种方式,切磋脉诊技能,碰撞理论火花。本书采撷其中 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方法及其他理论成果,汇集成《辨证脉学功夫沙龙》系列第二集。 此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深入浅出,思维激荡,很多 手资料及特别体会均为 ,对初学者形象而生动地掌握“玄妙”的脉诊技术具有强有力的启示作用。“脉中义理极玄妙,一脉传心即了然”。
《证治准绳(5幼科证治准绳)》为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姚荷生先生(1911—1997),我国 中医学家,自少年时期即跟其叔父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学习中医。临证70年,学识博大,辨证精良,被蒲辅周先生称为“专家的专家”。 《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内容为姚荷生先生通讲《中医内科学讲义》的课堂实录,条分缕析。 规矩谨严,点拨窍奥,精彩纷呈,诚属难得之佳作。《中医内科学讲义》系中医院校 教材,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界习称其为“一版教材”。本次整理,《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内容用楷体显示,姚先生评讲内容用宋体显示。
《郑毓琳临证金针》介绍了郑毓琳先生是我国近代很好的针灸家之一,曾被誉为。针界状元,以其为代表的传统针法派,将中国针灸手法研究推上了继窦汉卿、泉石氏之后的第三次。其在政务院医务室工作期间治疗重大眼疾的成就,空前鉴后,名震中外;其参与创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并担纲中国传统针法研究与传承的实践,影响深远,彪炳史册。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 上册:《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下册:《妇人规》2卷,论述经带胎产诸疾证治。《小儿则》2卷,论述小儿常见病的证治。《痘疹诠》4卷,专论小儿麻疹、痘疮、斑疹的诊治、转归、护
王秀霞教授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54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 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王秀霞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本书系统整理了王秀霞教授的宝贵学验,.深入总结了个人诊治中医妇科疾病的学术观点,围绕个人临床擅长病种,系统介绍了相关的因机证治,并选载典型医案附以详实按语,突出个人特色,以启迪读者思路,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
张志远先生年已97,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黄福斌是第三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习医、从医40多年,学验俱丰,享誉一方。本书按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经验研究、专硕文摘、经验方药、成药研制、外治疗法、医话杂谈、医案选录等9章进行总结整理、记录传承,内容真实,方药有效。可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证治准绳(4疡医证治准绳)》为明代有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刘学勤医案选粹》是从全国名老中医刘学勤教授的大量临证医案中,筛选、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编辑而成。 《刘学勤医案选粹》共分辨治特色、验案撷英、经典方医案、经验方医案四章,选录医案386则。经典方医案主要是指《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医林改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经典所载方剂治病的案例;经验方医案是指应用刘学勤教授通过临床总结、提炼而创立的方剂治病的案例,其中既有从古方化裁而来者,又有刘学勤教授自创之方。 《刘学勤医案选粹》所载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概述、总结、分析了该案的特点、难点、辨证及用药特色,包括少数初治效果欠佳或治疗中病情反复,经重新辨证、调整治疗方案后终获佳效者。这些珍贵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总结分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刘教授的学术经验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