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本归纳和总结了祁宝玉教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近50年所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全书由三篇组成。绪篇简要介绍了祁宝玉教授的成才之路和学术思想。上篇介绍了祁宝玉教授在临床中常用的200余味中药的用药心得,药物分类上基本遵循传统,并结合眼科实际略有调整,如祛风药、退黯明目药。在药物分类项下比较精练地描述了此类药物在眼科临证中的使用要领,而具体药物项下除介绍了传统用法外,还补充了祁老的使用心得和适当评述。下篇按经方和传统名方、眼科专用方、自拟方分类共选方30首进行介绍。除介绍了该方的历史渊源、组成解析、使用宜忌之外,还附有祁老对该方的评述和相应的医案。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第3版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用)之一。全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产地与采集、炮制、性能和应用;各论按照分类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应用中药学教学基本要求。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陈婷、方晴霞主编的《实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管理(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高等院校数字化融媒体特色教材)》系统阐述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内容主要包括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概念、建设及维护、无菌操作技术、静脉药物治疗知识和调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静脉药物医嘱审核、调配操作规程、中心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处理及应急管理等。书后有10套模拟试卷,供学生自测。 目标是使药学专业学生构建有关静脉用药的知识,掌握静脉药物调配的实践操作技术以及日常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从事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打下基础。 利用 互联网 技术,重要知识点后附有二维码(共有9个教学PPT、17个操作视频及9个典型案例分析),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查阅。 本书将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被赋予“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本书对三七的历史、炮制、经典名方及其现代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探讨了与其他活血化瘀类药材的区别,汇总了三七总皂苷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整合了三七药理、药效学基础理论体系,分析了三七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关键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对三七临床现代应用给予了阐释。结合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心脑血管等多个疾病角度阐述其临床应用,并梳理了三七皂苷类制剂与化学药联合、药物安全性以及使用禁忌等内容。从“三七全产业链”视角出发,追本溯源,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应用,从田间种植到工业生产,从化学成分到作用机制,从临床价值到使用禁忌等,都做了全方位的解读。使我国大众更清晰地看到三七的功效与
张仲景(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作者钟相根、郑子安)全面收录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载医方,并对古今医家应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剂的医案及临床报道进行筛选整理,撷英取华,汇编而成。《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医界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临床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本教材从便于学习、掌握、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主,兼顾生源途径和来源,并体现中药学的特点。*章概要介绍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强调了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主要区别;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中医药继承、发展、提升、创新中的作用;以及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的鉴定的一般研究方法,在保留主要的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第三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中药中常见的各类化学成分。第十四章介绍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评价,中药化学成分活性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和常见的研究方法。
全书从新药的概念、特点、发现的途径及影响新药发现的因素入手,结合新药研究中的物理和化学问题,如先导化合物的确立和候选药物的形成,以及新药筛选中的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并对新药研究中,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如药效学模型选择和评价,药物之间作用的相互关系,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与新药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上,又对新药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内容,如一般药理学,毒理学包括遗传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全身毒性及特殊毒性,以及近年来药剂学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地介绍,尤其针对新药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结合我国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和新药研制现场核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仔细剖析和全面介绍,对于新药的Ⅰ期临床评价与GCP也进行了
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 剂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副主编 方剂学教材七部,在方剂学领域中享有益名。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 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加之言辞婉雅清新,深受学生欢迎。本讲稿据他在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教 学(2003年)和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授课时(2004至2008年)的方剂学教学录音 整理提炼而成,也蕴涵了他在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历代名 方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等选修课程中的教学精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共分十八章,除涌吐剂未收录外,其余章节均按 现行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体例编排。每个方剂下,一般列有出处、【组 成】、【用法】、【功用】、【主治】、【附方】几项
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重量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 本讲稿是在2004年全国《中药学》主讲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的录音为基础,予以整理而成。讲稿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药和中药学,中药的功效、性能,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按功效分为二十二章,介绍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约350味。讲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融为一体,展示其精华,评价其利弊;以药物功效为核心,上联性能,下推主治和证候禁忌,分析入微,注重引导将中药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药物学习之中,教学方法独具一格,能收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中药学的特点,注重学术传承,又展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阐述中药功
孙桂芝,广安门医院 中医肿瘤学家, 名老中医潜心研习和临床实践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50年,先后曾主持 “六五”、“”、“八五”中医肿瘤攻关课题及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 顾恪波、何立丽、吴洁主编的《孙桂芝虫类药疗癌医案集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临证精要)》主要是阐发孙桂芝教授对虫类药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并以近20种不同恶性肿瘤的临床验案实例分别加以阐释和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病案一般都有效存活3年以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学者或病患以及家属而言,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力。
刘之凤、耿贤华主编的《十剂类方及验案选编》一书是对各方剂的进一步解析和临床验证。主要是为了方便临床医师学习、查阅和临床应用。本书将常用方剂分为十二类:一、补可扶弱类方,二、重可镇怯类方,三、轻可去实类方,四、宣可决壅类方,五,通可行滞类方,六、泄可去闭类方,七、滑可去著类方,八、涩可固脱类方,九、湿可润燥类方,十、燥可去湿类方,十一、寒可祛热类,十二、热可去寒类方。全书纵观古今,经方时方验方都有涉及,经方居多,每个方后从药物组成、药物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功效主治方解、临床应用及附方都一一详细注解,尤其是增填了前贤论粹和名家验案, 便于领悟组方之深意,配伍之精当。名家的精彩验案 进一步验证了各方剂临床效果之显著。以加强读者临床应用方向和信心。
本书论述的医院药学管理与实践方法,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新理论、新方法,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归纳出了一套与医院药学相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实例。全书分为综合管理篇、调剂篇和制剂篇。综合管理篇对医院药事机构的组织与职能、物流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了探讨;调剂篇对门诊药品调剂、住院药品调剂、中药调剂等不同的职能单元的基本要求、工作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制剂篇则对医院制剂分类、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研发注册等进行了多方面阐述。本书内容新颖、实用,可为各级医院药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帮助。由于医院药学涉及范围广,加之每个单位实际情况的不同,尽管编者作了很大努力,一定还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业界朋友不吝赐教,以便及时改进。
王惟恒、李艳主编的这本《疑难病秘验精方大全(修订典藏版第2版)》囊括内、外、妇、儿、五官科和皮肤科80余种疑难病。精选了中医治疗疑难病的近3000首 良方,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食疗方及简易的经穴疗法等。既有古今名家的临床效方、验方,也有颇具实效的民间单方、偏方、秘方。选方用药强调有据可考,有效可靠,突出“简、便、廉、验”的特色。全部采用白话文编写,适合医护人员参考, 适合被疑难病困扰的广大患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本教材是十三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在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基础上.根据中医药人材培养和中药科学发展的需要.由在全国择优遴选的10余所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家执笔编纂而成.全书分为5篇24章及附录.包括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和中成药类.本教材加强了中药鉴定方法综合评价体系的阐述.注重中药及其标准物质的概念、质量标准的制定.强调了中药鉴定知识的系统性、传承性、科学性、代表性、适用性、指导性等内涵.完善了中药基原鉴定法、生物鉴定法和中药药效组分的科学概念.本教材对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特征绝大部分使用了全新图片.翔实清晰. 本教材共收载基本中药291种.包括部分蒙药、藏药、维药和傣药等民族药.重点论述的中药有100种.为了学习方便.重点中药
《药用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介绍了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学习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植物器官形态,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介绍了药用植物的分类,包括概述、藻类、真菌门、地衣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等。 《药用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可供中医药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函授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药师及自学中医者的学习参考书。
曹德英主编的《药剂学(供药学专业用第3版全 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科规划教材 )》共 分二十二章,基本上按剂型编排。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和表面活性剂两章内容与各 剂型均有密切关系,因此编写在各剂型之前。为了系 统介绍新剂型,将新型给药系统分成经 皮给药制剂和新型胃肠道给药系统两章。新制剂的开 发研究是药剂学的另一重要领域,所以 将药物制剂开发研究单列一章讨论。本教材适当地编 人了新剂型与新技术内容,介绍了“固 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与微囊”等比较成熟的技 术,并将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等微粒 给药系统以“靶向制剂技术”来介绍它们的基本概念 与特点。 根据本专业教材的安排,《药剂学(供药学专业 用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科规划 教材 )》包括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
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剂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副主编方剂学教材七部,在方剂学领域中享有益名。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加之言辞婉雅清新,深受学生欢迎。本讲稿据他在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教学(2003年)和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授课时(2004至2008年)的方剂学教学录音整理提炼而成,也蕴涵了他在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历代名方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等选修课程中的教学精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共分十八章,除涌吐剂未收录外,其余章节均按现行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体例编排。每个方剂下,一般列有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附方】几项。【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药文献学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教科书其内容在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文献学》(第1、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包括中药文献学基础知识、古代中药文献、现代中文中药文献、外文中药文献、国外重要出版社全文数据库及文献的应用等。书后附录将重要的网站域名、中药文献数据库及SCI收录国内外药学相关核心期刊目录等收录其中,可供便捷查阅。
《药事管理学(供药学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科规划教材)》(作者刘兰茹)紧跟国家药事法律法规的*发展,力求反映药事管理方面的新体制、新法规、新进展、新知识。并尽可能结合医药实践进行编写,文字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各章附有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相关链接、复习题,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可作为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临床药学、医药贸易、医药信息管理、卫生管理等药学类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物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学部门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以及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还可供药学函授、自学考试及其他形式的成人教育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