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引力波领域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之一。本书回顾了引力波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介绍了引力波的传播及其物理性质,阐述了引力波的产生和波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四极矩公式、后牛顿近似、微扰法和数值相对论)。本书介绍了引力波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各类波源、引力波的探测原理和不同频段的探测器,以及探测器的数据分析中所涉及的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结束语部分展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前景及其重要意义。书中包含许多例题,以阐述正文中的特定知识点,或者补充额外的技术细节。大部分章节的末尾包含了一定量的习题以及简短的参考文献列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加深所学内容。书末包含两个附录和一个中英文名词索引。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对一些经典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线性扰动理论中的规范变换、非线性扰动演化中的普雷斯-谢克特(Press-Schechter)质量函数、高斯(Gauss)随机扰动场及其统计性质等。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宇宙学模型及热大爆炸宇宙简史,小扰动的线性演化理论,宇宙各主要组分(冷暗物质、重子物质、光子及有质量中微子)密度扰动的线性演化方程以及密度扰动功率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扰动的非线性演化与密度扰动场的统计分析,张量扰动与引力波,高红移天体与宇宙再电离,引力透镜原理与观测等。每章之后都附有相应的习题。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FNI=)5史阶段出现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各个分支领域的 研究进展。全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内容包括天球坐标和时间计量系统、天文观测和常用仪器、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下册内容包括各类恒星、致密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双星、星团和恒星演化,银河系以及星系和宇宙学。为满 叉学科的需要,本书还介绍了宇宙的元素丰度与起源。本书可作为天文、物理、地理等专业大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的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为上册。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通过分析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指出弯曲的物理位形空间中的广义坐标不是时空坐标;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是一个束缚了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发展的错误假设,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描述的只是现象——引力场的弯曲,并不揭示新的引力规律,更不能用于描述均匀的宇宙;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标准宇宙学,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存在诸多根本性的疑难。《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陈述了完整表述局域引力规律的引力场方程,以及符合宇宙学原理和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引力中性宇宙模型。将宇宙视为被重力支配的单极世界是广义相对论的世界观。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方法论类似于绘画或处理大数据的机器智能,并不是探寻与表述普遍规律的科学方法。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指出,只有接受宇
本书为胡塞尔现象学中有关时间研究的三部书稿中的第二部,完成于1917-1918年。本书是在其前“内时间意识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被视为三部时间研究书稿中较为成熟者。 胡塞尔称本书是其 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说其前的时间研究和意识研究属于现象学研究的静态分析阶段的话,本书所开启的新方向的时间研究则属于现象学的动态分析阶段。胡塞尔的内意识时间研究为其在奥古斯丁、布伦塔诺等时间分析方向上的 科学性发展,其分析的精细性可谓迄今无出其右者。但因内意识时间现象极其抽象和复杂,胡塞尔的时间思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尝试性与艰困性,作为其思考轨迹的论述话语也就不免过于抽象与晦涩。中译本根据本著作集的统一词汇系统进行移译,以期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中译本增加其可读性。
暴胀宇宙学在过去20年发展历程中已经解决了宇宙的标准热大 模型中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利用其原创的方法,本书解释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并且阐明了理论结果的来源.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处理均匀及各向 的宇宙模型,而第二部分讨论初始不均匀性如何解释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结构.本书为一些传统上高度依赖于数值计算的论题,例如原初核合成、复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等,提供了解析处理方法.暴胀以及量子宇宙学扰动理论讲述得尤为详尽.通过讨论 具推测性质的想法,本书将读者 到目前宇宙学研究的前沿.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2卷,主要讲述了恒星及其他星系相关内容,包括恒星和恒星演化、星系和宇宙学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第1~3章主要介绍了物态、结构以及演化等中子星的基本物理属性。其次,第4、5章阐述了脉冲星观测的主要结果和脉冲星产生电磁辐射的理论基础。这两部分内容和基础物理学课程紧密相关,可作为本科教学的重点,重在描述中子星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实现基础物理知识和天体物理研究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最后,第6~10章是一些扩展性介绍,内容涉及星风、双星、磁陀星、引力波及超新星爆发等,旨在使本书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中子星研究领域的大致风貌,并浮光掠影地涉及一些前沿研究内容。总体上,本书侧重论述中子星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对过于复杂的理论推导和观测细节不作展开讨论,以保证内容的简洁性。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从以下7个方面介绍了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举措与建议;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与建议、优先发展领域与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书中不仅对国内外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更对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提出了一些重要、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本书为 中国学术思想史 丛书中的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天学的发展。作者在定义 天学 一词的基础上,说明了古代天学的意义,探讨了天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并分别对古代天学机构与天学家、天象观测、历法、颁历授时、宇宙理论、域外天学对古代天学的影响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立足于古代典籍文献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资料丰富,论证严密;不仅有宏观的观照研究,更有具体的实例;对当今天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开篇介绍了用Friedmann-Robertson-Walker(FRW)度规描述的平滑均匀宇宙,包括对暗能量、大爆炸原初核合成、再复合和暗物质的细致处理.从此处出发,读者被引入FRW宇宙的扰动:爱因斯坦-玻尔兹曼方程扰动的演化和由原初暴胀导致的扰动的产生及其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包括表征重子声学振荡(BAO)的峰值和极化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向异性谱,重子声学振荡的物质功率谱,及通过星系的测光巡天、红移空间畸变(RSD)、星系团数密度和弱引力透镜对密度扰动的探测.本书结束于一个关于数据分析方法的长章节.本书是*本详细地解释以下性质的书: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学峰的结构;用于探测到原初引力波的E/B的极化分解,以及用于日益增加的大型宇宙学数据集合的数据分析技术.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会学到在宇宙学工作中需要的工具,了解到现代观测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