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搜集了诸多历史上的航空事故案例,分类剖析了引起事故的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的原因,可供读者关注和反思,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是对安全统计数据、适航审定和运行规章、安全标准,以及以上内容与飞机设计的总体关系的简述;第2章至第9章是对各专业领域事故/事件的论述,包括飞机运行、结构、操纵系统发动机安装设计、系统设计、制造和维护、气动和构型设计、市场营销和定价等领域;第10章是对从上述事件得出的教训的总结。 本书可供民用飞机设计、制造、维护和运行领域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以及适航从业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提出了旋翼气动性能的多层次设计思想、旋翼及翼型先进气动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研究了旋翼翼型静态和非定常动态气动特性,揭示了动态失速机理、后掠桨尖旋翼流动机理和旋翼气动外形参数对其气动及噪声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了旋翼及翼型气动外形的参数化与先进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动态失速特性的旋翼翼型优化设计新思路和后掠桨尖设计新原理;介绍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旋翼气动设计原理,给出了融合高精度CFD分析方法与先进设计方法的CLOR系列旋翼设计历程,并推广至新构型直升机旋翼气动设计;探索并分析了合成射流、动态下垂前缘、后缘小翼、变转速旋翼、变直径旋翼、变扭转旋翼以及变翼型旋翼等主动控制技术在旋翼气动性能改善与未来设计方面的应用潜力。
本书详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装备、集成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化定位理论和结构装配协调理论;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测量、柔性定位、自动化制孔及自动化钻铆技术;工艺装备包括数控定位器、自动化调姿定位系统、机器人制孔系统、环形轨道制孔系统、专用机床制孔系统和自动钻铆机;工程应用部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组成及作者研究团队完成的典型飞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大部件数字化对接装配系统和总装配生产线。
民用航空器制造厂家对航空器运营人的运营支持是确保民机商业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民用飞机运营支持概论》基于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国内外适航当局的要求,吸收国外运营支持体系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了工信部民机运营支持专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形成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国产民机型号研制及交付服务过程经验及体会,系统地介绍了民用航空器运营支持一整套要求、程序、方法和规则。 《民用飞机运营支持概论》共分为8章: 第1章为概述,介绍运营支持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支持模式与内容、产业环境与发展前景等内容;第2章介绍运营支持适用的局方规章及行业标准规范及其应用情况;第3~6章分别介绍培训类、维修支持类、飞行运行支持类及航空器使用信息收集与分析等运营支持工作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主要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进行飞机设计并具有学科特色的专著。全书内容新颖、布局独特、技术内涵丰富。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在精心指导读者如何结合系统工程方法从事飞机设计的同时,还给出了大量的计算公式、经验公式、经验数据、统计数据、曲线和图表以及飞机图片,并介绍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此外,本书列举了相关的设计示例,以指导读者学习、理解、掌握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本书可作为我国大学航空航天专业飞机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各类飞机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单气泡动力学、低温流体气化数值模型以及低温可视化实验研究方法,通过与水空化对比,深人阐述了低温流体球形气泡的稳定性、热效应影响下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特性。在数值方面,阐述了空化模型、湍流模型、近壁面处理方法、密度修正方法以及气液可压缩性的数理模型和离散方法,深人揭示了液氢、液氧和液氮在钝头体、三维扭曲水翼等的空化脱落特性及机理。详细介绍了透明文氏管、水翼以及渐缩渐扩管中液氮空化流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最后给出了两个专题研究:空化诱导的低温阀门流致振动机理和超声诱导的低温主动空化机理。
本书详细介绍了土星5运载火箭各子级、分系统和关键部件的设计改进细节,并对所有试验件和飞行件的制造和试验进行了充分描述,是一部内容翔实、技术性强的设计参考图书。本书第1版于2005年出版,于2010年再版,新的版本增加了所有现存土星5运载火箭发动机的存放位置和标识。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严重影响现役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制约着在研发动机的研制目标和周期。在发动机结构可靠性的故障中,整机振动方面的故障占相当高的比例,主要表现为转子不平衡、转子不对中、支承松动、转静碰摩、以及滚动轴承疲劳剥落等典型故障。本书针对现代航空发动机在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故障展开研究,首先引入耦合动力学思想,建立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的转子-支承-机匣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利用Newmark-β法和翟方法相结合的数值积分法进行模型求解;然后,针对各种典型故障建立故障动力学模型,并导入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模型中,利用时域数值积分方法获取机匣测点的振动信号,并进行故障特征分析;最后,建立考虑航空发动机实际结构特征的转子试验器进行故障模拟,并以此验证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建模方法和
本书比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依靠静浮力作为主升力源的飞艇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分系统的设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本书的内容包括常见飞艇类型及其各自特点,飞艇提及与其性能关系,飞艇几何参数(体积、表面积、长度、*直径)的确定,飞艇上作用的主要载荷及其产生的剪力和弯曲力矩,飞艇的空气动力特性(侧重于与结构相关的气动载荷分布),软式、硬式飞艇的强度分析方法,硬式飞艇的桁架设计,在给定需求下飞艇的设计步骤,以及针对飞艇这类飞行器常见的一些谬误。 另外,叙述了与飞艇飞行性能相关的近似为刚体的飞艇动力学模型,考虑柔性变形的飞艇动力学模型,常用的系留飞艇的动力学模型,飞艇静动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及判定准则,飞艇附加质量的估算及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可用于飞艇螺旋桨初步设计的涡格升力线方法。
本书介绍外太空特有的空间辐射粒子、等离子体、原子氧及空间碎片等环境的特征,阐述这些环境与航天器用器件、电路、材料及部件等作用导致的多种辐射效应、表面及深层充放电、材料侵蚀损伤的物理机制和规律,论述与航天器设计相关的空间环境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仿真分析、防护设计等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设计典型的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以深化对抽象空间环境效应的认知,为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器影响和防护设计的相关知识。
本书主要围绕离心压气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从流体力学和气动热力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离心压气机领域的 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不同几何和气动参数条件下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特征和流动机理,针对离心压气机的各个部件全面总结分析了现有的设计方法和性能预测模型。全书一共有9个章节,分别是离心压气机简介、离心压气机进气装置、径向叶轮流动计算、扩压器、详细几何设计、蜗壳、叶轮对出口畸变响应、稳定性和工况范围。
直升机气弹动力学一直是直升机领域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无铰式旋翼和无轴承旋翼是先进直升机的标志,倾转旋翼是高速远程先进直升机的发展方向。《先进直升机气弹动力学》系统提出和阐述了无铰式旋翼、无轴承旋翼和倾转旋翼直升机气弹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反映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先进直升机气弹动力学》共14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先进直升机气弹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3章分别阐述了旋翼桨叶和可变翼型桨叶动态失速气动力模型;第4、5章分别阐述了复合材料梁和复合材料旋翼桨叶几何精确结构力学;第6、7章分别阐述了悬停和前飞状态下复合材料旋翼桨叶几何精确气弹动力学;第8~10章分别阐述了无轴承旋翼/机体耦合结构气动机械动力学以及含不同桨尖形状和黏弹减摆器的无轴承旋翼/机体耦合结构气动机
《飞行器先进液压管路系统流固耦合动力学与控制》从机理、失效、设计和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飞行器先进液压管路系统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内容涵盖复杂管路系统流固耦合机理和仿真建模;管路结构流固耦合振动响应规律和失效模型;管路系统减振和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基于光纤光栅的管路系统故障监测技术;流固耦合试验技术与飞行器管路工程的故障分析等。
航空器制造厂家对航空器运营人的运营支持是确保民机商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为此,国务院、中国民用航空局先后发布文件要求航空器制造厂家建立航空器运营支持体系。本书基于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国内外适航当局关于民机运营支持相关规章及行业标准规范要求,结合作者型号研制及交付服务过程适航管理经验及体会,系统地介绍了航空器制造厂家运营支持适用标准规范及其符合性要求,旨在为航空器制造厂家运营支持体系建设及管理、运行支持产品研制及服务提供参考和帮助。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的原理、模型、理论、仿真及验证。全书共11章,首先概述了群体智能和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的新进展,在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群体特性基础上,建立了鸽群、雁群、狼群等典型生物群体智能模型,研究了从群体智能到无人机集群控制的映射机理,设计了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框架。针对自主编队、任务分配、目标跟踪、资源分配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方法,并通过无人机集群飞行平台验证了相关技术。本书突出前沿学科交叉,强调工程应用背景,力求使广大读者能快速掌握和应用无人机仿生集群自主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湍流气体和两相流燃烧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和化工冶金等工程中。本书阐述了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现象、数学物理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检验,以及数值模拟的应用。本书的特点是把湍流模型理论、多相流体力学理论和燃烧理论结合起来。本书是基于作者及其研究组多年来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也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分成12章。第1~7章分别为燃烧过程、多相流动和湍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第8~12章分别为湍流两相流动和燃烧的基本方程、湍流气体流动模型、湍流两相流动模型、湍流燃烧模型和数值模拟的应用。
本书主要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空间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重点围绕高分辨率光学传感器的成像模型、星载传感器定标、空间影像定位、立体影像匹配、三维信息采集、图像融合处理的理论和算法进行系统论述,全书共十一章,综合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相关技术的进展,全面分析光学线阵CCD传感器的严密成像模型及目标三维定位技术,以有理函数理论为基础扩展通用传感器模型的完整技术方法与算法,基于投影轨迹法的立体影像广义核线模型及动态核线技术的应用,同轨与异轨卫星影像的立体匹配技术与实现方法,遥感影像融合与去云雾技术,高分辨率影像地物提取技术,遥感影像处理的并行化方法,还介绍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以及遥感数据的网格剖分组织与可视化技术。
气动加热和热防护问题,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而烧蚀防热的理论和应用是其核心内容。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烧蚀防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问题,包括硅基、碳基、炭化和陶瓷基等各种类型烧蚀防热材料的烧蚀机理、机械剥蚀和粒子云侵蚀原理、防热结构内部热响应、烧蚀外形变化和质量引射及粗糙度对热环境和结构温度的影响规律、气动热/烧蚀/传热相互作用等领域的技术进展和成果应用,以及相关的工程计算方法和地面试验技术。对与烧蚀相关的边界层传热、组元扩散以及化学反应的相关基础知识也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作者及其所在团队长期的研究工作,少部分内容取材于参考文献和国内其他单位同行的论文和报告。
本书编录了钱学森从1933年开始撰写的散见于报刊的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方面的文章、讲话和随笔,以及内容涉及该领域的主要书信。钱学森1945年前后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撰写的咨询报告《Toward New Horizons(迈向新高度)》中的7个部分,也首次译成中文收入本书。另外,以附录形式介绍了《钱学森文集》、《导弹概论》、《星际航行概论》等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本书比较系统、完整地展示了钱学森在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贡献。
《空间电推进试验测量技术》主要介绍了空间电推进试验测量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等。《空间电推进试验测量技术》共分为四篇14章,试验基础篇(第1~3章)主要介绍了电推进试验概述、电推进试验真空系统和电推进点火试验;性能测量篇(第4~7章)主要介绍了电推进推力、流量、束流特性、电磁发射特性的测量;寿命试验篇(第8~10章)主要介绍了电推力器、空心阴极和电推进系统组部件的寿命试验和评估方法;等离子体诊断篇(第11~14章)主要介绍了与电推进等离子体相关的诊断技术,包括Langmuir探针、发射探针、静电探针、光谱诊断等。
《航天器轨迹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是飞行器设计领域的一《航天器轨迹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航天器轨迹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以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再入、航天器轨道机动为应用背景,从轨迹*优化基本理论、*优控制数值方法、航天领域的各种轨迹优化问题求解等方面着手,系统阐述了航天器轨迹优化的理论、方法、应用和软件等,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航天器轨迹优化研究进展;②轨迹*优控制理论;③轨迹优化问题参数化方法;④轨迹优化常用数值优化算法;⑤运载火箭发射轨道设计优化;⑥航天器再人轨迹设计优化;⑦航天器空间脉冲和有限推力*优轨道机动;⑧航天器轨迹优化软件。
本书涉及定向凝固理论、技术以及典型航空航天材料三部分内容,分为绪论、多元多相合金定向凝固特性、定向凝固晶体生长取向与界面各向异性、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定向凝固和陶瓷材料定向凝固共八章。介绍航空航天材料的凝固特点及其制备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次全面系统展示晶体生长取向控制、电磁约束成形和冷坩埚定向的研究成果及其独特优势。分析高温合金、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共晶陶瓷等材料的定向凝固制备技术、组织和力学性能。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无人飞行器制导控制与集群智能的相关理论方法及应用。首先,综述了无人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集群智能协同控制以及集群作战应用的技术发展现状;其次,介绍了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飞行器、导弹、高超声速无人飞行器、变体无人飞行器的制导与控制理论方法;接着,阐述了无人飞行器集群的自组织任务规划、信息感知交互及运动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研究了无人飞行器集群协同侦察、对地打击、饱和攻击、空中对抗等典型作战应用;最后,分析了无人系统集群智能跨域协同的作战概念和技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