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兵教授多年来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寻找人类未知的蕨类植物。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峡谷,还有路边淳朴的村民小院、简陋的乡间旅馆,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 他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植物新种的发现过程 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从几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绳索攀爬、蹚过湍急的河流 摔伤、遭遇毒蛇、被马蜂叮咬是家常便饭。书中大量真实的物种和生境的现场照片,让读者仿佛也跟随着作者的脚踪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探险。他还记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实生活和已遭破坏的生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贯穿这本书的暗线。 该书也是实用的深度旅游指南,含有泰国、菲律宾及中国西南地区当地大量美食、风土文化及旅馆信息。
本书对细菌蛋白分泌系统的研究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介绍细菌分泌系统研究技术概述,识别和定位分泌蛋白不同的亚单位,定义亚单位内的相互作用,大型复合物重构、纯化,通过定义组装路径装配或调节分泌过程,鉴别分泌效应器以及使用报告器跟踪效应器运输等。该书适合医学相关专业的师生、检验人员和研究者参考。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经109 □1 至114 15 ,北纬39 30 至43 50 ,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乌兰察布市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007年成立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协会,□008年农业部认证了 乌兰察布马铃薯 地理标志,□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 中国马铃薯之都 ,□011年在国家工商总□注册了 乌兰察布马铃薯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018年乌兰察布马铃薯获 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荣誉, 中国薯都 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目前,乌兰察布市正在全力打造"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具有万年以上农耕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科技和农业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8个农业系统入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农业系统包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业遗址、农业景观,以及相伴而生的耕作制度和农耕工具等,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详细阐释了各个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价值与
以规范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牧草生产,将对提高我国牧草产量与品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从源头上为畜产品质量及食物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本书分为4 个部分:一是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饲用燕麦、饲用小黑麦等及其轮作的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规范,二是主要青贮饲草料的生产制作及青贮过程中重要指标测定的标准化技术规范,三是与紫花苜蓿草地生产管理有关的水肥调控及杂草和病虫害防除的标准化技术规范,四是羊草草地种子生产、草地分级与改良及干草调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模型构建是农业信息学研究主要的内容,为农作物精准监测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于推动现代农业遥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作物表型解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本专著通过采集大量的玉米生长数据,包括光合数据、形态数据、玉米冠层图像信息和农艺信息等,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机器学习法构建了滴灌水肥一体化下玉米光合响应特征曲线模型,分析了基于数字图像的滴灌玉米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并对滴灌玉米光响应曲线模型进行比较。采用归一化思路估算玉米果穗发育动态与LAI变化,分析玉米冠层图像特征参数,构建了玉米光合、形态和生理特征等动态关系模型。通过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设计了两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作物数字图像采集与生长监测装备和农作物籽粒分离系统,其操作简便、高效实用,非破坏性监测,为宁夏农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为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因此,福建白茶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白茶的发展史。在计划经济年代的1950年-1969年,福建白茶由中茶福建公司统购统销。《中国白茶史(1950-1969)》以中茶福建公司详实客观的历史史料证据,通过中茶福建公司与白茶主产区福鼎、建阳、松溪、政和及闽东、闽北地区白茶的生产、采购、销售及工艺技术改进等的介绍,展现中国白茶二十年的发展史实。
近年来,邢台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优质粮棉油生产、畜禽养殖为重点的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基础地位日益稳固;优质果品、设施蔬菜、休闲农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亮点纷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现端倪;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和机械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加快全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加快推进邢台市现代农业建设步台,我们对全市近年来重点项日进行了搜集、整理,共筛选出了 100个精品项目。这些项目,充分展示了邢台市农业蓬勃发展的成效和亮点,同时,也为各县(市、区)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以此为载体,推介邢台农业,促进农业对外开放。邢
中国农业科学院(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简称农科院(CAAS),成立于1957年3月1日,是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担负着中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据2016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显示,农科院拥有34个直属研究所与9个共建研究所,全院科研人员5000多名,在校研究生规模近5000人;建成4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科技创新平台,9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与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9个国家与部门野外台站、25个国家产业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以及36个国家与部门质检中心、11个国家或OIE认可的参考实验室等科
本书是对从2008年到2016年九年当中,经历了我国 十一五 、 十二五 二个五年计划,作者团队在体系内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相关工作的系统记录。其中, 十一五 期间主要以我国长江流域油菜病虫草害研究为主,兼顾本省油菜新品种选育。 十二五 期间主要是全国油菜害虫和油菜新病害黑胫病研究为主,兼顾本省油菜根肿病和休闲农业。九年来,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油菜产区的19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00余个县(市、区、旗)。在油菜害虫研究、油菜蚜虫危害与菌核病发病的关系、油菜黑胫病研究和利用油菜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对于我国相似地区的油菜病虫害防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推荐出版。
2012年,以粟和黍的种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了解敖汉旗为保护与发展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所开展的实践探索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全书正文包括四篇共17章: *篇遗产价值解读 由3章构成,分别介绍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的特征与价值、整个申遗过程以及专家对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的理解; 第二篇遗产保护与传承 由4章构成,分别介绍了在敖汉旗开展的考古工作及考古价值挖掘、敖汉旗开展的传统品种收集与整理工作、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第三篇遗产发展与利用 由5章构成,分别介绍了敖汉旗开展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工作、文化产品与可持续旅游开发工作、敖汉旗具有代表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自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针对重要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分析学科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目标与重要研究方向,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自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读本。
本书主要论述了土壤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全书共15章,主要讨论了土壤和生物质生产,土壤和温室效应,土壤发射温室气体(C02、CH4和N20)的数量和全球平衡账,土壤对C02的吸收和缓冲作用,土壤生物质与黏土矿物的复合作用,土壤污染及其生物修复,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超积聚能力以及渍水土壤特性及其生态效应等。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有关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参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 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机构发展壮大,专业队伍 初具规模,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趋扩大.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 先进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和 途径转移、转化与推广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科技对 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城乡居 民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促进了中国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面向2020年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世情、 国情、农情复杂多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坚持改 革开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农业科技 的活力和动力,更多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迎接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地下害虫属于世界性的重要农林害虫,是国内外公认的难于测报和防治的重大害虫。地下害虫种类繁多,在我国发生的重要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根蛆、根象甲、拟步甲、根蚜、根蝽、根蚧、根天牛和蟋蟀等10多类群。本书包括常见地下害虫181种,隶属于7目、28科,收录成虫和幼虫形态特征原色照片或线条图;文字内容包括以科为代表性特征的概述,科下分类检索表,虫种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及寄主植物等简述。《中国常见地下害虫图鉴》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能够帮助读者直接、快速、准确认识和鉴别常见地下害虫的种类。本书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基层植物保护工作者,也可供大专院校、植保科研单位人员参考。
《沼气工程典型模式研究》以沼气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沼气工程典型模式分类依据、类别和各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梳理筛选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能值分析的参考指标和计算方法,形成沼气工程效益评价体系。 《沼气工程典型模式研究》首先对涉及我国东中西部15个省53个沼气工程案例进行了背景、概况和工艺等方面的介绍,其次进行沼气工程效益分析,根据其建设和运营典型特征,将其划分为八大类模式,对支撑模式发展的软件条件(政策、资金、技术等)和硬件条件(设施、设备等)进行分析,凝练出经验做法,总结出研究结论,□后提出了推动沼气工程发展的对策建议。 《沼气工程典型模式研究》可供各级农村能源管理人员、沼气工程科研人员及沼气工程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人员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