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园艺爱好者,选取了当下园艺的最热门技能 扦插作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可以扦插的植物超过百种,如一些多肉、绿萝及其他草本花卉,一些乔木类植物也有涉及,每一种植物都有详细的插图及操作步骤,图片清晰、精美,阅读门槛低,容易上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园艺类工具书收藏和经常翻阅。本书后附专业术语解释,方便零基础的园艺爱好者阅读。另外,书中还附带一份分类索引,作为目录的补充,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不同类别的植物,非常好用。
苹果产业是烟台农业的品牌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随着新育种技术在苹果上的应用,培育出一系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新品系,满足了苹果产业更新换代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面临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各苹果产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举措,而新品种的选择和新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本书详细介绍了苹果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品种特性、适宜推广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同时也增加了图片对比介绍和配套栽培技术讲解,技术性、实用性较强,可为新植和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品种选择和技术管理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广大果农、果树专业技术人员、果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阅读,主要用于规范品种的科学选择和管理。苹果相关新品种、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瑰宝。鲜人参容易腐烂,难储存,之所以能够走出神山圣水长白山,成为世界文化财富,离不开红参的炮制。红参是人参的熟制品,其炮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南北朝刘宋时期,是人参流布四方、光耀世界的重要载体。然而,历史上如此辉煌灿烂的人参,为什么到现代却黯淡无光? 曹保明先生在重走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路途中,通过与当地人深度交谈,收集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人参文化,其中包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山文化,以及人参的应用、产地起源、走向神坛、对世界的影响等。本书讲述了中国人参文化成为世界遗产的理由,启迪着人们不断寻找答案,为人参文化的发扬寻找出路。
本书从实际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模拟出发,以胡麻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主线,根据胡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动态变化,系统地介绍有关农业模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针对我国胡麻的生产概括,利用已有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形成了胡麻生长发育模拟过程与模拟结果,并进行适应性分析,为胡麻作物的实际生产奠定专业理论基础。本书在内容编排及结构体系上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理论分析与实例介绍相结合,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作为胡麻作物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套丛书涵盖了农学及其相关的十几个学科,包括粮、棉、油、瓜、菜、烟、麻、糖等几十种作物,涉及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跨越国内外如此宽广的地域空间。此外,在阐述农业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时,本书十分强调现代农业提出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食品、安全生产和降低成本等人们关心、关注的重大课题。本书为丛书之一,是种植卷。城乡广大青少年阅读它,可以知晓每一粒粮食、每一个菜叶来得多么不易,从而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甚至立志学农务农,当一名农业科学家或企业家。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中青年同志,阅读此书,可以增长知识、了解信息、扩展思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书以农户绿肥种植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农户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溢价支付理论等为指导,以南方稻区农户调查数据和城市消费者调查数据为支撑,分析农户绿肥种植动机和行为。首先,系统梳理农户绿肥种植的多元动机,揭示影响动机的关键因素。其次,探究影响绿肥种植意愿的因素,并立足行为转化视角研究农户种植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内在机制。再次,针对农户有绿肥种植意愿但无实际行为的非理想情景,探究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发生机制。另外,从农地产权稳定性视角,研究稳定经营权对促进农户实施绿肥养地的行为机理。最后,立足政府视角,实证研究农户对绿肥种植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和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据此提出补偿政策的优化策略。
余应弘主编的这本《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的生态影响因素,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普查与收集以及保存利用情况;粮油、蔬菜、果茶、其他作物(烟草、桑、绿肥、香料、药用植物)的普查与收集方法以及在采集、保存、寄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湖南省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本书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再分析出发,系统地评价了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概况,以及农业气候资源特点的变化和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探明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和自然降水盈亏量特征,气候干旱及对产量的潜在影响,不同土壤类型下冬小麦适应干旱能力以及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估算,为确保我国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气象部门合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作者根据近几年黄淮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状况,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培训工作实践与体会,在多年生产实践和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先进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佐证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图谱/乡村振兴之农民素质教育提升系列丛书》内容,组织编写了这本图文并茂、清晰直观、新颖实用、通俗易懂的《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图谱》一书,从大田作物病虫草害症状识别、防治技术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全书结构严谨,具备科学性强,技术先进成熟,利用价值高等特点,对指导种植生产实际,推动种植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具有的参考作用和现实意义。
《农作物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及调控——以四川省柑橘为例》是作者近年来开展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旨在通过对农作物空间的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响应机制、调控模拟等研究,把复杂的农业土地系统简化为单一作物土地空间,进一步揭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类?鄄自然”综合体的复杂关系,加深对农业土地系统的理解。《农作物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及调控——以四川省柑橘为例》以四川省柑橘为例,综合运用数理分析、*大熵(MaxEnt)模型、ArcGIS技术、地理探测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与工具,获得长时序适宜空间、生产空间的变化信息,通过构建响应指数模型,刻画1980~2015年四川柑橘生产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定量解析地形、气候、土壤、生产、经济、市场、社会等驱动因素对柑橘空间时空变化的作用机制,探索构建柑橘空间网格化模拟模型(SGSM?
本专著立足于姜黄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姜黄植物学特性、姜黄主要化学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姜黄中主要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姜黄素物理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姜黄油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姜黄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姜黄素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姜黄素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作用研究,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具有查尔酮结构的姜黄素类似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姜黄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等内容。本专著对其他同时富含多酚类与精油类物质的植物的利用和开发也可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本专著可供植物资源化学、植物提取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K.墨菲、J.马坦吉翰著的《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精)》对 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进行了概述。全书分为12章:第1章藜麦面临的挑战;第2章智利藜麦的起源、驯化、分化和种植;第3章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南美的栽培技术;第4章藜麦在玻利维亚南部高原地区不同时期的产量变化;第5章藜麦害虫及利用天敌和藜麦代谢产物的生物防治;第6章安第斯山地区藜麦育种、种质收集、原生境保护及育种目标与方法;第7章藜麦的细胞遗传学、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第8章玻利维亚藜麦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第9章非洲藜麦育种历史和发展; 0章美国藜麦的育种、研究和生产; 1章藜麦的营养价值; 2章藜麦的市场发展及玻利维亚藜麦种植户状况。 本书适合高校、科研、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研究和决策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采取蛋白质组学方法,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萌发过程中NaCl胁迫对玉米种子蛋白质组的影响,并利用离线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富集蛋白,对萌发的玉米胚进行了广泛的蛋白质磷酸化调查,对探讨玉米种子萌发的机理、完善种子生物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蛋白质组学概念、产生背景、研究策略与范畴、常用的研究技术与方法、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植物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玉米种子萌发过程胚和胚乳蛋白质变化分析、NaCl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蛋白质变化分析以及玉米种子萌发胚中磷酸化蛋白质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适合农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师生参考。
本书在中国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数据服务云平台基础上,以1985-2015年我国10余类作物布局为主线,系统分析了1985-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阐明了近30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明确了近30年来我国种植结构演变规律特征,为未来我国作物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全书是基于编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分析完成的,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相关人员参考。
饲用植物资源是能够为家畜放牧采食或人工收获(加工)后用来饲喂家畜的植物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形成的再生性资源。它是发展草食家畜的物质基础,对改善和保持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共收录内蒙古各地区禾本科、豆科及其他科主要饲用植物资源103种(含变种)976份植物样品,通过对我区饲用植物资源野外调查、分类学鉴定、化学物质检测工作而完成的,旨在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管理等部门的草业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并为我区的草牧业发展、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本著作围绕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农田系统生产力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进一步探析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栽培管理促进麦-玉周年种植系统碳氮高效的机理与调控管理措施。以期为区域农田生产力提升和农田系统"碳中和"和可持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维持作物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并降低农田碳排放是当今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秸秆还田和施氮是改善土壤耕地质量、实现作物丰产、降低农田碳足迹的关键措施。然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等高度集约化种植体系中,持续大量的秸秆还田和氮投入可能导致耕地和播种质量差、养分利用率低、作物产量降低和碳排放增加,不利于农田生产的绿色可持续。优化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能够促进农田碳氮高效,在增加农田碳固存和保障作物丰产的同时增加农田经济和环境效益。著作依托持续10余年的长期定位和不
本作属于农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历史时期最重要的菜粮兼用作物之一——南瓜。以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为纲,以南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