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者近年来提出并实践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新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在综述中国森林资源调查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新技术体系总体方案设计、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和森林参数估测的物理基础、地面样地调查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森林空间信息精细化提取和基本属性准确识别、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垂直结构分类、点云密度和样地大小及数量对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估测精度的影响、历史调查资料挖掘和森林自然环境与经营管理属性信息自动提取及新技术体系在广西的实践情况,基本涵盖了新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尤以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和森林垂直结构分类为重点,可为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理论技术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本书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及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的森林生态站水、土、气、生长期监测数据为核心,通过跨平台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辅助收集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样带调查数据、控制实验、遥感等数据,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过程与功能状态、历史演变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生态系统组分 -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级联关系,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稳定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发展的互馈关系,以及资源环境条件-资源高效利用-区域优化配置技术原理等生态学理论问题,从生态系统过程机理和经营管理的视角,综合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状态与管理问题。
本书收录了榆阳区昆虫14目164科455属531种(其中66种仅鉴定到属),配有生态照片927张。每种昆虫均提供了中文名、拉丁名、识别特征、分布情况以及生态照片1~4张,部分种类描述了食性、寄主、行为、趋性等生活习性。为方便初学者,本书还提供了目、科两级分类单元的简介。书中的昆虫分类系统主要参考《昆虫分类》(郑乐怡和归鸿,1999)以及各类群近期新的系统研究文献、专著等,昆虫的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等志书。本书可为榆阳区昆虫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相关科研人员、农林业工作者和昆虫爱好者识别昆虫提供帮助。
《解析东方经典庭院》共两册,着重体现东方日本庭院的清纯、自然的风格。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本套书图文详尽,是我们设计庭院及进行园林设计时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解析东方经典庭院(下)》介绍了桂离宫、三溪园、兼六园·成巽阁、一乘谷朝仓氏遗迹、栗林园等日本庭院。
2016年7月,湖北神农架按照世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Ⅸ)(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和*特的生物生态过程具有全球突出价值。《神农架自然遗产价值导览》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地理、遗产价值及其分布以及保护管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地为遗产地保护、监测、管理、科普宣传等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林木营养特性与科学施肥方法,内容涵盖广西林业与主要用材林发展概述、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地理气候和土壤特性、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林木营养特性、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营养诊断与矫治技术、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科学施肥、广西主要用材人工林环境监测等七个方面,并以马尾松、杉木、桉树等广西主要用材树种为例,详细介绍了人工林配方施肥技术规程,可供林业生产人员和相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湖北省主要林业有害昆虫生态图鉴》收录了湖北省有害昆虫的真实面貌,配有生态标本或照片500余幅,是湖北省采用彩色生态照片记录有害昆虫的有影响力的著作。使用者可通过书中的彩色照片快捷找到有害昆虫的具体种类,分布情况,乃至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方法等。此图鉴在有害昆虫鉴别和防治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是湖北省林业保护工作者,林业经营公司与广大林农的应用工具书。具体包括介绍了茶树芽叶咀食性害虫、茶树吸汁性害虫、茶树枝干与茶籽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等百余种茶树害虫的分布、危害和形态识别,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虫情预测、生态控制与无公害防治。
《胡杨和灰杨的异形叶性及生长适应策略》以作者近10年对胡杨和灰杨异形叶性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两物种异形叶发生和分布特征、异形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异形叶生理特性,以及异形叶养分和激素含量随个体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初步阐明了两物种异形叶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异形叶性在两物种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中的作用。《胡杨和灰杨的异形叶性及生长适应策略》对进一步揭示物种异形叶分子调控机理和生态适应策略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理论与实现》在理论分析以遥感、GIS和GPS为基础的森林蓄积定量估测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监测区域少量地面调查样地资料和遥感图像估测森林蓄积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所有问题结合实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证和软件实现。《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理论与实现》共分11章,分别讲述了蓄积估测的基本思想,样地遥感信息提取及精度分析,郁闭度、优势树种及龄组对蓄积估测的影响规律,遥感比值波段的设置与选择,影响蓄积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的优选方法,在监测区域抽取建立蓄积估测方城的样地,蓄积估测模型合理性诊断,蓄积估测模型解算方法研究,获取非样地单元影响蓄积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落实到林办、小班的蓄积估测,蓄积估测软件实现。
本书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困难、质效较低等问题,采用植被恢复生态学和土壤生物工程理论,围绕盐碱地生态防护林生产力提高和功能提升目标,系统开展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理论及其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的水盐交互效应,揭示了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对柽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明确了黄河三角洲主要耐盐植物材料的生长及生理特征,评价了不同防护林林分配置模式的生态效应,研发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的建植技术,构建了以“水体-土壤-生物”为关键配置要素的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可为滨海盐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环境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