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
胡小石是著名书法家,有不少精彩的书法作品流传后世。同时,他也是较早地利用现代学术观念对传统书学史展开考察的学者。他以风格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中国书学的发展演变,建构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书学史》一书。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近三百年的书学》是近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附录部分是沙孟海先生关于书法史重点问题、学书经历和体会、书法专业教学的论述。本书是了解中国书法史,尤其是理解晚明以来书法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
《近三百年的书学》是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
《DK·西文书法的艺术》内容:亲爱的广大中国读者,在《DK·西文书法的艺术》中我很荣幸地向你们介绍拥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西文书法艺术中一系列的书写体。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了解到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家是被高度尊重的。我也试图探究,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文书法和中文书法之间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我来说,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在中文书法中,一个字或几个字中蕴藏着的精微手法与笔法,就足以传达出一系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时,平衡感源自对于不同字母风格的选择;字母与字母之间相互的关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页面中的组合关系。我希望《DK·西文书法的艺术》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这些西文书法中基本的理念。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艺术领域的“大家小书”。《书法的形式与创作》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胡抗美先生从自身书法实践出发,对“什么是书法艺术”和“怎样学习书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探索,极具思想性。作者认为,在书法摆脱实用性价值的今天,我们在进行书法问题的思考和研讨时,要站在书法艺术本体的立场,即书法是一种艺术,书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艺术属性。在学习书法时,要多读书,提高自身修养;要立德,提高人品;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临摹创作中要多读、多临、多写、多看。
沈尹黙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们的喜爱,沈老对书法的理论阐述结合了自身大量的书法实践,他十五岁已可为人书写扇面,在书法艺术上可谓年少成名,然对于书论的总结与阐发,却为时较晚,实为出自肺腑及经历了自身的实践、消化与吸收,为普及传统文化艺术,陆续整理、发表了很多书法学习的经验,这些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绝不作玄妙之言,以期能对后学起到帮助。 《沈尹默书法漫谈》为其书法评论集。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一书从汉代至清代书法理论名篇中精选三百余段,重新整理、归类、翻译、注释、索引,并辅以200余幅图例对照,力求准确解读这些 的书法理论知识,通过这些书论的学习,可帮助大家 好地进行书法实践,使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高校师生能较快理解和掌握中国历代书法理论。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说文部目》由汉代《说文解字》而来,剔除解字,只留部首,共540字。《说文解字》是汉代的识字书,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人所重,是学习和研究篆书(小篆)最基本的工具书。汉字大多由各种偏旁部首组成,掌握偏旁部首,即可排列组字,并可旁其“六书”规律。正如殷韵初先生在《说文解字》前言中所说:“三代典籍皆用篆籀古文缮写,但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汉以降,分隶行草纷然杂出,反视篆籀古文为奇怪之迹。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部有系统之创作。” 王福庵所书《说文部目》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他继承了斯篆的玉筋风格,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笔法的营养下,写出自己特点。即对玉筋篆匀圆光洁的线条进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文化与书法》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学思想的总结。在书法理论上,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并对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书法的历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在书法教育上,提出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学理念。在书法学习上,主张不能“重复错误”式地死练,要去“有效地”学习;创作上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融诸家而汇一格。附
......
暂无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绝美敦煌最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自商周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与此同时,中国书法理论应运而生、同步发展,并自成体系。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到清代刘熙载的《书概》,书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精彩纷呈。 中国书论体现了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理论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部分。 所以,对它进行整理并加以研究,是繁荣当代书法事业和发展当代艺术理论所不可或缺的工作。 季伏昆教授在数十年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的同时,对中国书论进行了整理,撷英咀华、分门别类,并择其要者加以注释、评论,把浩如烟海的书论文本,浓缩成一本系统而又简明的导读性著作——《中国书论辑要》。它可以成为书法界乃至文艺界的一本具有高学术品位的“教科书”,也可以成为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的同道们书架上的一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