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 为细微及 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 快乐。
孙过庭专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书谱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此文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孙过庭书谱/金印中国有名碑帖》编者孙宝文此次特将此作放大印出,愿得到读者认可。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 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领袖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 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
徐建华、谢定伟编著的这本《大风堂余泽(张大千书札卅五通)》收录了20世纪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书札35通,以高清影印形式呈现张大千的信札书法风采,并配有释文,图文并茂。这些书信,可以考证张大千的生平经历、性情风度、文人交往、艺术理念及书画创作过程,对于张大千烟酒和20世纪中国画研究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元赵孟頫右军四事帖趵突泉诗襄阳歌送瑛公主持隆教寺疏四清图诗/人美书谱》中收录的《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系赵孟頫晚年珍迹,纸本,纵四十七点七厘米,横三百三十三点五厘米。现藏天津博物馆。 《四清图诗》系赵孟頫将玄卿为李衎《四清图》赋诗书于画上。这件纵为三十七点四厘米的赵氏大字行书题跋,为其盛年书作,展现出书家精湛的书法艺术。 《右军四事帖》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赵氏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此卷纸本,纵二十四点四厘米,横一百一十七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襄阳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 诗篇。赵氏书写的《襄阳歌》,亦是一件精品佳作,被刻入 的《三希堂法帖》中。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 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领袖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 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
这是一本专门收集鸟虫篆刻艺术和查阅鸟虫篆印章文字的资料性工具书。“鸟虫篆”字形屈曲回转,如鸟似虫,造型别致,极富情趣。本书上编共收集了历代鸟虫篆印章一千五百余枚。下编为鸟虫篆文字,共收单字一千余个,重文五千个左右。
《草字汇》是乾隆戊申年镌刻的一部工具书。本书系编者汇集东汉以来历代名家草书逐字摹刻而成。计有张芝、王羲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苏东坡、米芾、蔡襄、赵孟頫、祝允明、董其昌等87人。除草书字外,略取行书字。“字有重出而兼收者,取其变化不同”“若无稍异,虽出二王亦割爱矣”。每字少则选编二三种,多则十余种。如常用的“之”字,就选编了十个,王羲之、王献之各占三甲,怀素独中两元,王导、张旭各得一席。所收每字右旁均列出楷体字,并标注书家名号,一目了然。”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影印,富有艺术性和资料价值。书后附有新编的检字索引。
《近代印坛点将录》是著名学者王家葵先生用前代“点将录”体例,对近两百名活动在二十世纪的篆刻家进行评论的文集。体例因旧,言语文白相间,辞采雅致有理趣。多涉及文献典章,虽是轶闻掌故亦有据可踪。月旦人物,观点贯穿始终,前后呼应,有如应响。整部书是有章法和妙得的。
清光绪四年(1878),赵之谦为在江西任职的李文敏篆书《群书治要·三略》,冀望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文敏,字少頫,又字捷峰,陕西西乡人,时任江西巡抚。这件篆书八屏气度恢弘,每屏纵一百七十四点四厘米,横四十三厘米,八屏总计篆字三百零六个,字高近半尺。赵氏五十岁书写的这件精品力作,可谓人书俱老,亦是其晚年代表作。二十世纪末,日本二玄社曾单色出版过这一书作。在西泠印社二〇一〇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这件作品以二十八万元至三十五万元起拍价拍卖。本书虽为八开印本,仍未能原大印出此作,还望读者见谅。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
周赞编著的《王羲之黄庭经(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新书谱》这本书介绍了王羲之·黄庭经书写方法,是以王羲之小楷书写教学编写,为初学者全面解读之功能与方法。作者周賛,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教研室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著有《书法篆刻教程》等多部专著,以及十余篇专业论文。
山东北朝 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拟近期推出《山东石刻书法系列》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 本书是其中一本。 铁山《石颂》,清代人称其日《匡嚣刻经颂》,是为匡拮等人的刻经善举而作的一篇颂文。该石刻位于邹城铁山之阳摩崖石坪上。 铁山旧称前冈山,与后冈山南北相邻而峙,海拔146米,花岗岩质。因其刻经石面上有 然小石坑,当地人传为铁拐李在此晒经时留下的脚印,故称此山日“铁山”。山
吴大潋(一八三五○--九○二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进士,授编修,历任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擢广东巡抚,后又任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罢归,有《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古籀补》、《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等著作。 吴大潋善书,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但他的书法造诣,以篆书最为精深: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这使得他的篆书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更由于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阔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视野,使他的篆
杨建文,浙江义乌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气功科学石丹究会会员。建文先生自幼习格律,青年时期习西画,后蒙李丁陇先生垂青拜于门下专攻中国书法,得其“八法”和“书法气功”真传。建文先生专注中国书法四十年如一日,他创造的64根橡皮筋悬笔训练法,堪为书法笔力训练典范。他基于书画同源学说传统理论,融西方绘画艺术于中国书法创作,提出了二维平面立体表现、平面特异构成和字文一体特质构建的现代书法理念,为现代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发展注入了新思想。建文先生长期坚守在中国书法教育的线,授业海内外,曾远赴俄罗其、秘鲁、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等国讲学,为中国书法的普及教育和中国书业的光大鞠躬尽瘁。建文先生还是中国当代集书法和诗词创作于一体之大成
谈起“现代重彩画”,在国内的影响并不大,但说到“云南画派”,却广为人知,而丁绍光的名字就更是无人不晓。作为“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只身闯入美国,几年的奋斗将“云南画派”的名声打响,把现代重彩画这风格带到了国际画坛,获得了国际舆论的认同,并创造了可观的商业效益。他为中国人的艺术在世界上觅得一方立足之地的功绩是抹煞不掉的。 丁绍光获得这样高的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他的画清新秀美,富有诗意,充满了一片爱心春同,给我们带了温情和欢愉,蕴涵着一种动人的情感。他的画以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特征,采用历史与现实熔铸、现实与幻想交织、本土文化与异文化重构的方式,创出了既有现实生活因素,双有非现实意蕴的特殊画境,强烈地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 丁绍光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周鸿图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展示的是周鸿图临摹系列作品。作者从书法用笔、笔势、笔意的角度、运用临摹的形式,演绎作品的笔法内涵。周鸿图,我国青年书法家,多年从视褚遂良阴符经笔法的研究和解读工作。本图书对于书法学习来说具有金针度人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