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蔡襄为“宋四家”之一,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蔡襄手札精选》收录蔡襄手札作品二十余种,包括《荔枝谱》《大研帖》《澄心堂帖》《伏审帖》《暑热帖》《安道帖》《离都帖》《京居帖》《陶生帖》《远蒙帖》《谢郎帖》《山堂诗帖》《思咏帖》《蒙惠帖》《扈从帖》《纡回帖》等。此套书还有《文徵明小楷精选》《祝允明墨迹精选》《傅山墨迹精选》《王铎墨迹精选》等,内容上精选各家代表作品;制作上在保存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将图片去除底色,并附以释文;装帧上皆为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宣纸印刷。
《宋徽宗书法选》收录了宋徽宗的书法作品《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牡丹诗帖》《夏日诗帖》《怪石诗帖》《闰中秋月诗帖》《棣棠花诗帖》《笋石诗帖》等,书画题跋作品有题李太白《上阳台帖》、题欧阳询《张翰帖》等。赵佶在书法上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本书较全面地展示了宋徽宗赵佶在小、中、大楷及行书、草书方面的造诣,较好地再现了“瘦金体”的独特风格,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及临摹。书籍装帧为仿古籍线装,一函一册,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中国草书大字典》全部文字采用繁體字。故如首文 范 是姓氏之 范 ,非 模范 之 范 的简化字,《中国草书大字典》首文 范 、 范 分列。 古碑帖中的異體字,《中国草书大字典》原则上收录在楷书正體首文下。如 游 、 遊 ,《中国草书大字典》收录在 游 字首文下。 相近字形车字,其草书字型往往相同,如 波 、 彼 ,草书字型多写作 波 ,《中国草书大字典》则按原帖文義所属字,分类收录。 有些字在字义上有区别,但在行草书的实际应用中又经常是混用的,如 籍 舆 藉 ,原则上按直观方法歸类编排。 《中国草书大字典》为美术类工具书。所收资料以优秀碑帖的影印本为限。前人所编《草书禮部韻寶》、《草字匯》、《草韻辨體》、《草聖匯辨》、《草韻匯编》等由于摹刻水平低劣,在美术上失真嚴重,《中国草书大字典》一律不收。
本书收录怀素书法作品20种,墨迹有《自叙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佛说四十二章经》《食鱼帖》《苦笋帖》等,拓片有《绿天庵瑞石帖(圣母帖)》《秋兴八首》,另有《大草千字文》等知名传世作品。
该书共考辨3862个字,其中引证从甲骨文、金文以下各种字例,兼收晚至俞樾、罗振玉、吴大澂、吴昌硕、李瑞清等书法家的字迹,还涉及楷书、章草、狂草诸名家,在汉字书法的字形分析上可谓收罗齐全。 具体到每个字,则以正体字为字头,下列五体书的各种别体俗写之法,并系以文献释义,合者传之,不合者考辨之,谬者非之。广征博引,正误辟谬,系统整理了汉字中和书法中从标准正确到异体、别字、俗写、伪讹、传谬等不同现象。
四十多年前,沈从文先生教余簪笔抄书:将其草书书稿用毛笔誊录为行楷。先生称作“司书生”。及至“黑画展”事件发生,录事乃结束。先生赠余笔砚之外尚有“阿堵物”一封,以为誊录之“工资”。余力却之,因家父让我来学习,受益已多,岂可再由先生付费?切不可!先生即取出尘封之纸箱赠余,言此中乃旧存章草一箱,你当能辨识,“拿去玩玩吧”!余阅后感慨:先生纵览古今,用功如此,难怪作家荒芜赞道:“沈老的章草当世第1!”四十年后,余卸总编辑之琐役,遂将其满箱章草字片理出头绪,译出章草释文,删除草法相同者,仍存草书九千余字,中多古字,蔚为观止。观其特点:章草字头众多,书风和谐,既遵章草法书谨严之结构,又具隶书草书流畅活泼之笔法。明窗检阅,风貌一新。旋拟编纂成书,以期不负先生题写“章草字汇”之意也。而余读沈
《袖珍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合辑本》以古代经典诗词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200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集为《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系列的合辑本,内容分为《菜根谭》、《小窗幽记》、《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山水诗、爱国诗、游仙诗、题画诗、书论、画论、小品文、《世说新语》、律诗、绝句、宋词、曲赋短文等文章,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为8册的合辑本。本合辑本拟采用较好的纸张印刷,盒套设计成可以手提的形式以方便购买者使用。
《袖珍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合辑本》以古代经典诗词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200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集为《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系列的合辑本,内容分为《菜根谭》、《小窗幽记》、《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山水诗、爱国诗、游仙诗、题画诗、书论、画论、小品文、《世说新语》、律诗、绝句、宋词、曲赋短文等文章,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为8册的合辑本。本合辑本拟采用较好的纸张印刷,盒套设计成可以手提的形式以方便购买者使用。
我社策划的《黄庭坚书法全集(套装共5册)》是一部经多年精心准备,有史以来全面收集、整理黄庭坚作品的大型书法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研究黄庭坚书法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黄庭坚书法全集(套装共5册)》的策划、编辑对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宋代书法文化也非常重要。《黄庭坚书法全集(套装共5册)》全书共5册,4色印刷,收入作品齐全、准确。该书收入目前存世黄庭坚书法真迹共计100余件(其中墨迹42件,碑帖拓本70多件),每一件作品均有详尽的考证和注释,同时对70多件伪托黄庭坚作品全部进行了整理,并附录图版。注:迄今为止,收录黄庭坚书法作品的日本二玄社《黄庭坚》(中田勇次郎编)共收作品80余件,其中误收伪迹多达20多件,作品系年、考释明显失误者30余件;荣宝斋《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上、下册,水赉佑主编)收入作品
四十多年前,沈从文先生教余簪笔抄书:将其草书书稿用毛笔誊录为行楷。先生称作“司书生”。及至“黑画展”事件发生,录事乃结束。先生赠余笔砚之外尚有“阿堵物”一封,以为誊录之“工资”。余力却之,因家父让我来学习,受益已多,岂可再由先生付费?切不可!先生即取出尘封之纸箱赠余,言此中乃旧存章草一箱,你当能辨识,“拿去玩玩吧”!余阅后感慨:先生纵览古今,用功如此,难怪作家荒芜赞道:“沈老的章草当世第1!”四十年后,余卸总编辑之琐役,遂将其满箱章草字片理出头绪,译出章草释文,删除草法相同者,仍存草书九千余字,中多古字,蔚为观止。观其特点:章草字头众多,书风和谐,既遵章草法书谨严之结构,又具隶书草书流畅活泼之笔法。明窗检阅,风貌一新。旋拟编纂成书,以期不负先生题写“章草字汇”之意也。而余读沈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的腹地,从远古至今,在美术史上可供采用的文字、图片与实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有致力于史书编撰的文化传统。中国部美术史专著《历代名画记》就是唐代张彦远(山西临猗人)等人的力作,有其续篇之称的《图画见闻志》也是太原人、宋代郭若虚的重要成果。当代山西画家范晓杰、张莹、张德录编著的《山西美术史》从距今180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写起,时间跨度长得惊人,涵盖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各个时期。这些时期的山西文物及美术作品既有原创性、标志性,又各呈异彩,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尤其在东亚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远在上古时期,随着中华民族祖先对文字的发明,就有了书法艺术的诞生。自有文字记录的商周始,历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等诸朝,自甲骨文、金文、石刻、碑书等演绎,发展出篆、隶、草、楷、行等诸体,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斑斓辉煌、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并深受广大中华文化圈人士的喜爱。 由于汉字对中华文明传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独有的结构特性和书写方式,书法艺术历来深受统治阶层和文人的重视,能写一手好字也成了历朝士子的标配,书法家相对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书法艺术在今天得到新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广大中老年人业余休闲生活的*。由于书法教育在今天得到空前的
本书为王羲之手札精选,是汉字法贴,以供书法爱好者欣赏阅读。
《古欢珍庆·赵熊金石题跋集》精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终南印社名誉社长、当代金石题跋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赵熊先生金石拓片题跋作品111幅,涉及吉金、碑志、古砖、古瓦等。全书以历史时期为脉络,内容包括商·周器24幅、春秋战国·秦器17幅、两汉·新莽器45幅、魏晋·南北朝器13幅、隋唐·宋器12幅。赵熊先生的金石题跋作品既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