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鸟虫篆》(作者林墨子)是“”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系列之一,介绍了鸟虫篆。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研究成果。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李刚田的篆刻在雄浑豪放的中原书风的映照下,别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明净,这也许是他的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即在当代印坛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他的篆刻取资广泛,从秦汉玺印到明清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更接受晚清印坛“印外求印”的理念,采撷各种文字素材入印,作出可贵的尝试。他的刀法得源于黄士陵的生辣挺劲,徐无闻以”清雅峻洁“评之,可称是他印风的主流。一九九0年《李刚田篆刻选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首次完整地反映了他的创作风貌,为印坛所瞩目。一九九六年荣宝斋出版了《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二卷,一九九九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李刚田卷》,其后他又有多种书法篆刻集和论著行世二○○三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精印出版的《李刚田书法篆刻》(一函两册)更全面地展现出他在书法篆刻两方面的成就。
唐存才选编的《易大厂印举(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为“袖珍印馆”(第四辑)丛书之一,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易大厂印款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本书在遴选印章时,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的内容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又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80年9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本卷收入陈巨来先生的印章数百方,供读者研究欣赏。
《篆刻津梁:从入门到创作》是关于学习篆刻的技法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篆刻的历史演变、流派,详尽地讲解、示范了篆刻从入门到创作的全过程。《篆刻津梁:从入门到创作》深入浅出,并配有多幅图做范例,包括篆刻时摩写的印稿、用刀的照片等等。对于初学篆刻及需要提高印学修养的读者十分有益。
《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程建辉。《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先秦古玺处于古代玺印萌发生长之初,尚未形成稳定制度,用途多样,形制活泼、品种丰富。先秦古玺产生的时间跨度长,使用地域宽广,是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历史的印证,是先民的遗赠,是古典篆刻中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艺术形式。先秦古玺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着复杂多变的原因。先秦时代的政治、文化、风俗、民情等无不影响着古玺的形式变化。重要的动力来自文字体系的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风情有着不同的审美风尚,这些差异在印章中得到细微的体现。随着印章的使用相对普及,其文字也趋于简化。不同地域的玺印制作者受到当地书风的影响。展现出印章的区域特色。而各种印章外形的变化,又影响着文字的书写与布置,从而衍生出先秦古玺整
本书收录上自唐代、下迄现代已故着书画家及收藏家共一千二百二十人的印鉴和款识计的二万三千余件。 本书所收印鉴和款识的排列顺序均为印鉴列前,款识列后,顺序编号,自为起止。 本书所收书画家、收藏家的印鉴款识,极大多数为直接摄自书画原迹,仅有少数系从各种印鉴及图册物翻拍。凡翻拍录入本书者,均有印鉴款识的释文前标有*形符号。 收录的印鉴均为原大。仅个别从图册刊物翻拍者,其大小或稍有出入。收录的款识因限于版面,未能一律保持原大。 在印鉴款识的释文之后,一律注明所取自的书画作品名称。其中包括为他人所为的题跋、引首及颧款的原作名称。 印鉴的排列方式,一般以印面大小为序,先小后大。其中印文相同者,虽印面大小略有参差,但仍相连排列,以便查封。凡是不同时间钤用的同一方印章,在印面上有明显变化者,按时
杰出的篆刻家往往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出的艺术技巧、高度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种丰富的艺术修养,无疑是每一个有志者学习篆刻艺术的人都应该努力汲取的。这本《印章名作欣赏》,就是试图通过与读者共同欣赏印体的形式,介绍一些印章名作欣赏的基本方法,由源及流地勾勒出自秦汉至明清,直至当代的篆刻艺术发展的初步轮廓。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青少年初学者“心摩手追”,步入艺术殿堂。为了实事求是,忠实于艺术,全书对于名家印章分析,严格地以那些古代玺印、历史上已有定评和已经辞世的艺术家所留下的铭心杰作为介绍对象,这就避免了对某些有较高地位或影响,而其作品却不十分高明的印家作违心之论的种种苦衷,吴君的用心可谓良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