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匠心》是在弘扬中华 传统和大国工匠的文化背景下,推出的 书法家孙晓云书写文化经典的又一部新作。 中华百工,彪炳史册,时代呼唤,大国工匠,既是渊久的历史追忆,也是新生代的精神感召。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匠人精神有遮蔽,有传统,也有新义。《中华匠心》这本书从名匠、佳制、 技、初心、文萃五个方面辑录、筛选文采优美并有时代意义的古文,共四十五篇精彩短文,分列于五个篇章,寄托于中华文明的技艺传统、中华匠心,寄托于中华文明的技艺传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历史创造、昭示了有关道与技的文化思考。百工之技,本于匠心,匠心独运,美哉中华。 本书借 书法家孙晓云之笔,以俊逸疏朗的行书书法为载体,用传统文献美文加注解的方式呈现,传承万古不朽的中华工匠记忆和工匠精神。百工之技,本于匠心,书法本身
《秦西汉印章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不仅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还收录了秦西汉时期几千枚印谱,是目前为止收集资料最为完备的,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成果曾经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林甘泉等专家学者评审鉴定,被认为是作风严谨、最见功力、超迈前人的成果。
“真诚为本,老宝为用”。故此书所录,只图把笔者数十年所见、所闻、所得一一吐出,其间尤切实的心得为多。文字则取札记形式。章节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相对独立,上下段并无必然联系,它实不如“满汉全席”丰盛壮观,祇属于小菜几碟。但它至少是实实惠惠,不可果腹充足。这本册子如能使读者从中得益一二,我将安心;读者从中能指出我的差池,我将理得。总之,我撰写这本册子,是一反那种把读者当作学生盲童,自己当作教师爷的寻常格局。而是把读者作者当作高明、清醒的(金监)家,自己充当上了舞台的演员。我们之间的联系是平等的、交流的、互益的,应该有共鸣,可商榷的。我深信这平等之心,对于理解笔者和笔者的这本册子是有裨益的。 这次向热爱于篆刻艺术的朋友,献上这本讲大白话、讲大实话,讲属于自己的话的册子,册子中所
我国古代的玺印,历史悠久;后来由实用的社会功能,发展为欣赏的篆刻艺术,渊源流长。本书以时代为主,以篆刻事件与人物为辅,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秦到近代(民国初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篆刻的不同特点及其演进与流变。 中国篆刻历史修久,内涵丰富。一部中国篆刻史,其实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印章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称、文字、材料、形式以及制度的演变;二是篆刻艺术史,主要指印章的艺术化过程,包括制印过程中篆法、章法、刀法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印章艺术内容的不断扩展华升华;三是印学史,主要包括历代对印章、印制、篆刻艺术进行理论探索和历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在文人篆刻流派繁衍的几百年间,“鲁班门下”的木匠齐白石拿起刻刀,经过长期不断地学习、临仿、变化、完善,终至暮年“变法”。他以隶入篆,以篆入印,大刀阔斧,冲刻印石,霹雳一声,脱颖而出;开宗立派,后学景从。其印艺不仅震撼了民国印坛,时至今日还焕发着盎然生机。 齐白石早年家贫,当牧童,做木工,在劳动之余开拓了艺术生涯。他白天外出做工,晚上刻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初学浙派丁敬、黄易,后学邓石如、赵之谦等,届临花甲之后定居北京后,“夜长携印忘迟睡”,随着其绘画“衰年变法”,治印也致力独创门户。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二金蝶堂印稿》为赵之谦好友胡澍于同治二年(一八六三)辑拓,是谱收录印章由赵氏为沉韵初和魏稼孙所製印钤拓而成;《二金蝶堂印谱》由清末浙江绍兴篆刻收藏家傅栻于光绪三年(一八七七),遍访友人所藏及自藏赵之谦治印钤拓而成。两谱均成于赵之谦在世时,为较早辑拓赵氏印谱,故谱中所收印蜕较今日所见赵氏印蜕残损较少,保存了赵氏印作初刻成之面貌,是为珍贵异常。两谱用纸皆紧结细密,钤盖均匀细腻、字口清晰,所用印泥为硃磦色,色泽新鲜如昔,其边款拓墨均匀、漆黑光亮,所收之印皆能展现其细节精到、精神完满,爲赵之谦原钤印谱中难得的时间较早,钤拓精良的上乘之作。
在金石热、篆刻热的当下,西泠印社作为中国篆刻的YIN领者,迎来了秋季雅集盛会——朱蜕华典 中国历代印谱特展。这是次印谱的大规模集结,为配合本次展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图录》将同步发行。 全书以“历代印谱发展分期(印谱史)”“主题印谱”“锌版印谱”主线展开,通过印谱、印蜕、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直观的展现读者丰富的印谱发展全过程。 历代印谱发展分期(印谱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滥觞时期 唐至明中叶”“定型时期 晚明”“全盛时期(雅玩时期) 清初至清中叶”“全盛时期(学术考据时期) 清中叶至清末”“全盛时期(推广研究时期) 清末至民国”五个部分展开,对QUAN面了解印谱发展史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主题印谱板块按照民国时期具有影响的印谱辑拓者分为“西泠四家”:丁仁、王福
以实例展现印艺与印刷设计知识精华的工艺范本。结合更宽广、更专业、更国际化的设计元素,各类印刷样品展示更加赏心悦目。《印谱(中国印刷工艺样本专业版)》分为16个章节,共306页。每个章节均附有大量实例,详细介绍各种印刷工艺原理、特点、运用、材料选择、注意事项以及工艺延伸等,是外专家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馆藏印章是历史过程的遗存,早至战国,下延近代,洋洋洒洒,两千余年,几乎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印章刻作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篆刻流派的风格与特点,中国印学发展的脉络由此可见一斑。 本书是南京市博物馆所藏的篆刻和印材专辑,以清晰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解释向读者展现,对广大的篆刻爱好者以及收藏者都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从藏品的时间分布来说,跨度很长,其中的印章对书画鉴定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更可从中窥见我国古老的文化之传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类书籍。
印谱是专门汇录历代印章作品的书籍,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或收藏;一是为篆刻者提供临摹、借鉴的蓝本。因此,各种印谱历来受到艺术爱好者的普遍珍爱。印谱有原拓本和印刷本之分,其中原拓本尤为宝贵。 一般认为宋代的《宣和印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印谱,可惜早已失佚。自明代隆庆起,辑录印谱之风渐起,期间最出名的数上海顾汝修所辑《集古印谱》。 该谱共收录1800余方古印,当时只拓了廿部。这本印谱在我国的印学史,特别是印谱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继顾氏之后,好古者、收藏者以及印学家们纷纷效法,收集古印钤拓成谱之风盛行。其中以杨元祥所辑《杨氏集古印谱》、范大澈所辑《范氏集古印谱》和郭宗昌所辑《松谈阁印史》等,最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