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晓,1934年出生于山东滕州,童年迁居徐州。幼承家训,笃志翰墨。1960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茶学系,留校任教。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徐州市艺术馆名誉馆长、浙江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钱江书画院名誉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篆真字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此册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
《石印章收藏集》中介绍的每一件珍品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真与美,也是人类手工艺的不断创造与智慧的结晶。作者有幸参与从各地石农、矿区选购材料,相石、切割、打磨、雕刻、抛光、包装等过程,幸运地收藏了一部分罕见的精品宝物。将之结集出版,是希望能给当代的收藏家和喜爱中国名石的人士提供一本鉴赏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美的盛宴。
余少有印癖,由印石、印谱、印论而留意于印史,循勤以补拙之古训,故每有所见所得,皆录而存之,越三十年,积稿颇可观。窃以为煌煌印坛三千载,以无一年表问世,引为憾事。余不敏有而志于斯,自一九八二年初编纂,历一年而成《中国印学年表》一书,虽草创粗陋,然了胜于无,一编在手,既备自检,亦称便于同道矣。 《年表》问世以后,自感简率,复于公务书画之余,犹未忘于旷野拾穗、冬林觅果,即漫游海外之时,也未尝稍懈,虽十访未必得一,偶有所得,必彻宵达昧,一一录之,身乏心劳而独多小民暴富之乐。于此八年间,续获史料二干余条,几遇前版之半。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允予再版增订本,可慰亦可喜。可慰者,再版可校正前版之误,可喜者,内容更形充实,可弥补前版之简。然印海茫茫,遗珠难免,一人之力,尚恐差失,当俟贤达博雅予
《当代印风:魏杰》收录魏杰先生近年新创作的篆刻作品120余件,个人简历、照片及师友评论文章一篇,后记文章一篇。魏杰先生是当代杰出的篆刻名家,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书法篆刻作品数十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西泠印社、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外重大主流展览并多次获奖。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赖古堂印谱》。辑者:周亮工,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辑成,共四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一千余方。
《肖型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林墨子。 一部篆刻史既是一部文字演变史,也是一部审美演变史,更是一部技艺演变史。它在方寸之间藏纳世问万象,是我们窥见古人心性与智慧的一粒芥子、一颗沙粒、一滴水珠。先人对于美的认识、对干美的体验以及对于美的表达,都蕴藏其中。我们需要找到合适钥匙,去打开心灵之锁。 篆刻是“技艺”的篆刻。从陶拍一路走来,印章技艺的发展就是一场动人的接力赛。由最原初的先民随心刻画,无法之法;到纳入“百工”而成为传承有序的家族技艺,铸凿琢磨都传承有序,代代绵延;后又经由文人介入,结合其自身审美趣味,而将对这种技艺的体验演化出镌刻印章的技法,冲切披削以至于敲击摩擦无所不用其极,篆刻技艺越来越直接得与篆刻风格自觉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篆刻由单纯的技艺传承转入了风格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史论丛书:秦汉篆隶研究》收录的约20篇论文基本涵盖了与秦汉篆隶有关的各个方面:书法理论、书体演变、书法艺术特点、书写材料等的综述性研究或个案研究,基本反映了书法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此册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
《陈巨来印稿》内容提要:巨来先生惯用薄薄的日本土纸来篆写印稿。从本书收录的印稿来看,大多是利用信笺纸篆写的,信笺上还残留有〔陆军〕的字样,大约是日本陆军所使用的。拒巨来先生说,这种纸叫美浓纸,美浓是地名,在日本中部的岐阜县,现在已经不再生这种土了。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称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大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现在纸上。然后用封折、再封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光合作用,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歙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有许多... [显示]《陈巨来印稿》编辑推荐与评论:刊印篆刻设计墨稿,在印章出版史上尚属首次,观赏这批珍贵的陈巨来治印墨稿及其相对应的印蜕,可以全面地了解艺术大师的篆刻创作过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赖古堂印谱》。辑者:周亮工,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辑成,共四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一千余方。
书法的文化特征就此凸现出来,因而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大都依原本碑帖进行了放大,修补了残损缺失之处。在对碑帖简要介绍的同时,还讲解了相关的临习技法,并附以通篇释文。此次印行的十种碑帖涵盖了隶、楷、行、草诸体,皆为初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陶写本心 韩天雍·刘茜陶印作品精选集》收录韩天雍、刘茜两位作者的陶印作品(一百方左右)以及陶、瓷板书法作品(三十副左右)。这是一次以当代陶艺作品为载体、中国传统篆刻为创作手段结合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必将给我们呈现出一场在当代美学观念下的视觉盛宴和艺术享受。
吾师韩登安先生(一九○五—一九七六)当年刻过一部《毛主席诗词刻石》,一首一印共三十六印,曾于一九七九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其中《七律·送瘟神》二首刻一印,《十六字令三首》,则分刻三方。其余都是每首一印。先生这一名作虽刻于一九六二年春至一九六三年夏,却是他平生功力的集中体现。 此谱出版后反映强烈,得到海内外篆刻界的一致好评,誉为多字印颠峰之作。二十多年过去了,该书绝版已久,人们一直在思念着她,希望能够再版。值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文物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韩先生的《毛主席诗词刻石》,诗词原文改用文物出版社集宋黄善夫刻《史记》字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珠联璧合;并补齐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方。这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