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苏州刻书史》通过历时地考述苏州刻书史,呈现出苏州刻书“宋元是初期,明代是高峰,清代成为重镇”这一历史发展面貌与成就。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表现出苏州刻书在技术、艺术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写出一部封闭、单一的地方刻书史。该书凸显出苏州刻书业的发达,尤其突出苏州文人、苏州文化在其中发挥的倡导性作用,并展现出苏州刻书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本书主要从宋、元、明、清历代,阐述苏州刻书的状况。同时从官刻、私刻、坊刻、寺刻等各个角度反映以上朝代苏州刻书在全国的地位及至对中国出版业的作用,因此也罗列了明清两代主要刻书机构及刻书主要代表人的简介。
“云峰刻石”是由北魏时期的光州、青州刺史郑道昭,及北齐时期的光州刺史郑述祖父子二人主持镌刻而成,包括著名的《郑文公上下碑》《天柱山铭》等作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上,是我国北魏时期摩崖刻石书法的重要代表。自宋代开始,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云峰刻石”,但是前人限于条件,研究并不全面。作者赖非是研究齐鲁地区摩崖刻石的专业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田野考察的实地考古研究,加上本人亦擅书法,因此其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云峰刻石》一书,正是赖非当年参与由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组织的田野考察工作队,对“云峰刻石”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考古调查,再经后续十几年的研究增补后,所得的研究成果。书中确认包含在“云峰刻石”之内的作品一共是49件,除了文字的释读工作之外,还对这些作
本书底本为同治三年(1864)严荄辑的《钱胡印存》,存浙派印人钱松、胡震两家印150余方,多附边款,品相上乘。胡震在二十七岁时,结识了钱松,“始大叹服,自是搁笔不复为人刻画金石矣”。年长一岁的胡震甘执弟子礼,与钱松结为师友,二十余年往来无间,俩人之间更是互赠佳作,其中钱松为胡震治达七十余枚。在胡震去世二年后,即同治甲子(1864)年,曾任富阳观察(道员)的同里知交好友应宝时“痛伯恐早世,欲永其名”,与严荄收集钱胡二人遗作,拓印成轶,辑成二册,存世稀少。钱松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所推崇,称其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胡震篆刻取法汉印,亦见功力。而于当世名家,独服膺于钱松,时相切磋,谊同师友,故其所镌拓,深受钱氏影响。胡震之印存世极少,从此谱中可一瞻其面貌。
《大盂鼎》为“金石名品”丛书之一册,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简介、铭文拓片、重要单字放大解析(附单字临写视频)、创作示例(书写创作、篆刻创作)。每部分均为图文结合形式。大盂鼎不仅是公认的西周初期康王时代的典型器,其重要之点还在于该器铭文的史学价值。大盂鼎上的铭文记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对贵族盂的一次册命。腹内铭文19行,291字,铭文字体瑰丽雄齐,用笔方整,行款茂密,布局完满。 《大盂鼎》选用的底本为“潘祖荫拓赠吴大澂大盂鼎全形拓”,壶中室旧藏,铭文为“初出土拓本”,全形拓略晚于铭文,又吴大澂题名,王同愈长篇作长跋,极是难得,堪称海内外“第一大盂鼎全形拓本”。本书于书法而言,是学习金文的优秀范本。该书旨在促成人们熟悉金文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以此普及金文。
《汉铜印原》是清乾隆汪启淑所辑,汪启淑安徽歙县人,官至工部郎中。身前藏书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集印方面。自周秦到宋元,收藏印章达数万纽。汉铜印原所收的印章大部分是汉印,而且有不少是战国古玺印,且品相完好。本印稿是1963年由张鲁庵社员捐赠本社。该印谱共1500余方印稿,原稿没有释文,由本社徐敦德同志加注释文,1996年出版。由于开本,排版,印刷等方面与现在图书的制作方式,印刷工艺有很大差距,且书中有不少差错,现在由本社专业编辑进行重新编排,重新校勘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暂无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 为丰富的一部。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工业文明以前的所有农业、手工业各部门各领域各工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以及诸多问题。全书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进行理论架构,形成了 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理论特色的“天工”“开物”体系,并与《考工记》、《营造法式》共同完成了中华“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作为 化进程中的转型性的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是中华传统“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工匠文化精神的代表性著作,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研究、传承与开新。此次校勘出版,旨在为建构当代中国设计理论体系而发掘、积累、探索与开新,版本上采用了1927年出版的《喜咏轩丛书》,该版 的特色,就在于配图
《中国篆刻聚珍》靠前辑和第二辑上出版以来,深得篆刻创作者、教学者和广大爱好者认可和好评,在短短时间内,已经重印数次,成为当下艺术出版特别是篆刻出版领域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文类聚团队会同各方编撰专家老师和制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中15种已于近日面世。
赵叔孺(1874~1945),原名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赵叔孺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著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张奕辰选编的《赵叔孺印举》这本印谱精选赵叔孺各时期精品印作百余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石开先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当代知名书法篆刻家。《石开书画印》一书为石开先生首次出版书法绘画篆刻的合集,石开先生的书法篆刻风格独特,既古又新,绘画作品首次出版,预估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