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篆书是战国晚期金文中的一株奇葩,自1977年 中山三器 青铜铭文考古成果公诸于世便令世人惊艳、书家喜爱。然而其可辨识单字不足500个,受字例数量稀少的条件限制,数十年来,广大爱好者对中山王篆书的学习和创作举步维艰。有鉴于此,王茁以中山王篆书创作的《千字文节选》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得奖后,便致力于 三器 古文字与书法的创作研究,先后出版了《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王茁中山王篆书心经》和《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等国学经典系列,得到了书坛前辈们的肯定和全国各地中山王篆书爱好者的好评并再版加印,还获得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授予的 中山国文化艺术创新奖 。
全书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封泥皆配有原大拓片,真实地反映了秦汉印章篆刻的原貌。而封泥后附有翁大年等所作考释,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也更早地践行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互相释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因此,该书既是了解汉代篆刻艺术的书目,也是研究古代职官、历史地理等的重要材料。
《吴让之自钤印存》收吴让之印蜕三百四十四品。十九为他谱所未收,令人叹为观止。册中《三十六湖长》并《廷飏之印》二品,均有刻后初钤及修饰后之定稿,为从来所未见,弥足珍贵矣。其于刻印颇自满,册中以圆圈自许者计有三十二品,又自题甲等二十五品,乙等三十一品,标以双点者十三品,复以“无意得之”“不单寒”“横直相安”“安顿”“此乃见刀法”等赞语自美,累计八十余品,约为全册之四一。册中《观海者难为水》他谱中曾见款搨,署为“壬辰冬”,时让翁三十四岁,是现存纪年之早作。册中其他作品均更为成熟。 《吴让之自钤印存》收吴让之印蜕三百四十四品。十九为他谱所未收,令人叹为观止。册中《三十六湖长》并《廷飏之印》二品,均有刻后初钤及修饰后之定稿,为从来所未见,弥足珍贵矣。其于刻印颇自满,册中以圆圈自许者计有
葛书徵先生为民国时期有名收藏夹、印学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通过笔者对先生残缺、零落、琐碎资料的拾掇,缀集成先生年谱,以此勾勒先生家庭出生、家族成员、社会关系、兴趣爱好、毕生情志、人际往来诸方面史料,为读者提供索引之便。西泠印社陈振濂先生曾于《葛昌楹先生研究专辑》中写道:/并以此来为虽无叱咤风云之英雄记录,却曾为百年西泠印社默默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们的传神写照。/西泠印社早期诸公都刻印,唯葛昌楹先生不热衷刻印,而以藏印集印为一生之任,且以此而成专门之业绩与人才。今年为葛书徵先生诞辰125周年,编者特推出《葛书徵先生年谱》,以志纪念。
《苏州刻书史》通过历时地考述苏州刻书史,呈现出苏州刻书“宋元是初期,明代是高峰,清代成为重镇”这一历史发展面貌与成就。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表现出苏州刻书在技术、艺术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写出一部封闭、单一的地方刻书史。该书凸显出苏州刻书业的发达,尤其突出苏州文人、苏州文化在其中发挥的倡导性作用,并展现出苏州刻书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本书主要从宋、元、明、清历代,阐述苏州刻书的状况。同时从官刻、私刻、坊刻、寺刻等各个角度反映以上朝代苏州刻书在全国的地位及至对中国出版业的作用,因此也罗列了明清两代主要刻书机构及刻书主要代表人的简介。
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篆刻美学原理的展开、篆刻教育学学科的构建、篆刻创作实践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展开,到“篆刻学”作为学科构建的可能性与还未解决的问题难点……本书已大致勾画出了篆刻艺术在这个时代主要面对的挑战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篆刻美学原理的展开、篆刻教育学学科的构建、篆刻创作实践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展开,到“篆刻学”作为学科构建的可能性与还未解决的问题难点……本书已大致勾画出了篆刻艺术在这个时代主要面对的挑战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刘文刀书法篆刻集》为刘文刀先生个人作品集,分为书法、篆刻两部分。书法,主要是古人和近现代人的一些诗词、格言、对联,少数临习之碑帖及个人友人的诗作。篆刻,主要是自用印章、闲章及为他人刻的名号章等,也有刻前人诗赋名句的闲章。刘文刀先生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在上海青浦区和江苏苏州市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以习字、篆刻为最大的业余爱好。数十年来,孜孜矻矻,自学自娱。立志于临池广取百家,落笔自生新意,亦曾问教于宁、沪名家。作品常刊登于省市级报刊,也数次参加省市的书法篆刻展览。
简琴斋篆刻创作活跃的时期几乎全在民国。他是一位以甲骨文入印载誉印史的独特的篆刻家。简氏一生对历代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从先秦契刻到汉魏六朝碑版均博涉约取,运用于创作。以少胜多,因小见大,神采焕发,从印面到边款均浑朴而生辣,英迈爽利。食余未尽,更以刀当笔,别出心裁,直接在石面节临历代金石文字成《千石楼印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艺术情感。创作内容的选择也是他的特色之一,简琴斋刻印,好撷经史子集的名句入印,片言只语,出之以先秦文字,意蕴深厚,一字千金。本书是他的作品精选集,为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学习、研究的资料。
简琴斋篆刻创作活跃的时期几乎全在民国。他所在的时代,趙之谦流风食韻猶存,趙叔孺、王福广为其后劲;吴昌硕称雄乐坛,为写意派的领袖人物;黄土陵则於陵则嶺南别樹一幟。以简琴斋的才华取法任何一派都足以名世,但他出版后,有关的专著逐渐出现,甲骨文撩起了神秘的面纱,为学人艺坛所瞩目。〔千红万紫安排着,祗待新雷声〕,历史在执着地期待一位以甲骨文入印载譽印史的独特的简琴斋。简氏一生对历代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从先秦契到汉魏六朝碑版均博涉约取,运用於创作。每生以少胜多,因小见大,神采焕发,从印面到边款均浑樸而生辣,英迈爽利。食余未尽,更以刀当笔,别出心裁,直接在石面節臨历代金石文字成《千石楼印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艺术情感。创作内容的选择也是他的特色之一,简琴斋刻印,好撷经史子集的名句入印,
本书编著陈永静。黄士陵字牧甫,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黄士陵在广雅书局以校书为契机,接触到了大量三代秦汉吉金文字,开始了他探索印外求印的道路。由取法皖浙转而师宗秦汉,无论在构成形式、入印文字和刀法表现上均表现出探索的多样性,取意战国官私玺和秦汉自文,显现出气定神闲的雅正风貌,借鉴了许多权量、泉币、镜铭、砖文、石刻等文字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趣。在平直中寓巧思,在光洁完整中求古穆端庄,将其篆刻停匀静谧的安闲气氛与古玺印大开大合、生动活泼的章法融为一体。黄士陵成功之处是将吉金文字与三代秦汉融合在一起,将一些文字部首符号化,赋于线条形式、质感
《沪语百印》是上海知名书法家、篆刻家周建国的作品。本书从他创作的沪谚熟语印中精选了一百零八方付梓成书,耗时三年之久。本书的 特色即以民谚俗语入印,将大俗化为大雅,为古老的篆刻艺术浇灌文学与风俗的养份,拓展了中国篆刻的表现空间。作者选择沪谚熟语入印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他心里自有一杆秤,过于粗鄙的不取,江湖气太重的不取,描写恶俗场景的不取,涉嫌暴力行为的不取,容易引起不愉快联想的不取,用普通话可以表达本意的不取,有违道德规范的不取。为此他不仅走访市民阶层和文化界的“老上海”,还翻阅了大量方言典籍和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精选了一批可以入印的素材。这些沪谚熟语印不止是版面的点缀, 是写作者的灵感来源与遣字造句的依据。以民谚俗语入印,此前少有人尝试。这些印不仅样式别致, 艺术性,丰富了篆
赵叔孺(1874~1945),原名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赵叔孺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著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张奕辰选编的《赵叔孺印举》这本印谱精选赵叔孺各时期精品印作百余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篆文主要贮存在石刻、铜器、陶器等载体上,它们是传统金石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当代考古发现汉代物中的大宗。 《汉篆辑录》旨在汇集、整理2022年之前公布的汉代篆文材料,主要包括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铜器、铜镜、钱币、钱范、杂项等几大类,共计近3900件(组)。每件(组)材料,依次给出序号、名称、时代(如能明确)、出土和收藏者(如能明确)、著录情况、字数、释文,附以作者对部分材料尺寸形制、分期断代、文字风格的判断以及相关释文校订、史实考证等内容。其中,新释、改释材料逾百件。本书为第一卷,包含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约2000件材料。本书的出版,以期推进汉字发展史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材料依凭。
该书汇集了当代中国书法、篆刻一百多件艺术精品。所选的作品是近二十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几种主要全国性展览的获奖作者的近作,分晋唐以来经典书风作品、汉魏北朝碑版金石书风作品、商周秦汉甲骨简牍书风作品、现代派书风作品和篆刻作品五大部分,由我国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刘正成先生主编并点评。点评者以自己的艺术眼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及高深的学养对每件作品进行了贴切的评述,从中可以了解我国二十年来“精英书风”的概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