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 唯用篇 。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 唯美篇 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赖古堂印谱》。辑者:周亮工,于清 康熙六年(1667年)辑成,共四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一千余方。
本字典共收入汉字单字3933个,篆字67872个。部首检字表按《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编排,为了便于读者方便快速地查阅,正文之后又附有简体笔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两种查字法; 本字典遵照传统字典的编排习惯,并考虑到历代篆字的字形特点,皆以繁体字为序编排,目录及正文每个字的旁边和下面都附有该字的简化字和异体字,以便读者参考,篆字下面的注解和说明文字皆使用简化字,便于读者阅读; 本字典以《说文解字》所收的篆字为首字,主要收录了历代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碑石拓本文字、玺印篆刻文字太砖瓦、镜铭、泉币、度量衡等文字,大致按书体发展演变的历及篆刻作者的年代依次编排。 本字典所收历代篆刻字形大致按原大钩摹或剪贴而成,尽量保持字形的原貌。便于应用和携带。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尽管繁复杂芜,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复杂、彼此紧密关联的框架体系。沿着这一思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七百余年的印学理论加以全面梳理,做多层次、多视角之考察析说,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学理论体系。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印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指出印论的兴起具有显著的“后起性”。由于印论的晚出,其发生的机缘不像更古老的书画艺术那样单纯,而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本书亦提出“惯性牵引效应”理论,对宏观把控印学理论、微观解析印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中山王篆书是战国晚期金文中的一株奇葩,自1977年 中山三器 青铜铭文考古成果公诸于世便令世人惊艳、书家喜爱。然而其可辨识单字不足500个,受字例数量稀少的条件限制,数十年来,广大爱好者对中山王篆书的学习和创作举步维艰。有鉴于此,王茁以中山王篆书创作的《千字文节选》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得奖后,便致力于 三器 古文字与书法的创作研究,先后出版了《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王茁中山王篆书心经》和《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等国学经典系列,得到了书坛前辈们的肯定和全国各地中山王篆书爱好者的好评并再版加印,还获得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授予的 中山国文化艺术创新奖 。
主要介绍在中国国际珠宝展6号厅举办首届 中国印金石奖 展评活动中展出的特别奖、金奖银奖、部分优秀奖的印章作品并对其进行了评价,还介绍了中国印石文化的起源、兴起及发展等。语言简洁,图文并茂,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载体。
《沪语百印》是上海知名书法家、篆刻家周建国的作品。本书从他创作的沪谚熟语印中精选了一百二十方付梓成书,耗时三年之久。本书的*特色即以民谚俗语入印,将大俗化为大雅,为古老的篆刻艺术浇灌文学与风俗的养份,拓展了中国篆刻的表现空间。 作者选择沪谚熟语入印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他心里自有一杆秤,过于粗鄙的不取,江湖气太重的不取,描写恶俗场景的不取,涉嫌暴力行为的不取,容易引起不愉快联想的不取,用普通话可以表达本意的不取,有违道德规范的不取。为此他不仅走访市民阶层和文化界的 老上海 ,还翻阅了大量方言典籍和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精选了一批可以入印的素材。这些沪谚熟语印不止是版面的点缀,更是写作者的灵感来源与遣字造句的依据。 以民谚俗语入印,此前少有人尝试。这些印不仅样式别致,极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