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导之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字。因第一帖帖首是 十七 二字,故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按张氏所录与今刻本行字不同,因墨迹不传,无从校勘。摹刻甚多,以帖末
米芾(一零五一—一一零七年),祖居太原,后迁胡北襄阳,定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工书画,精鉴别,为宋代书家。《天下墨宝:米芾墨迹选(1)(宋代行草书)》所收米芾墨迹,主要是藏于日本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作品。 《行书三帖》由《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三帖合装成一卷,又称《真迹三帖》,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叔晦帖》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二百九十六毫米,《李太师帖》纵二百六十毫米,横三百四十五毫米;《张季明帖》纵二百五十八毫米、横三百一十三毫米。 《草书四帖》由《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诗帖》等合装成一卷。据卷后米友仁识语,此卷原有九帖,后被分割,剩此《草书四帖》,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元日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内容简介:颜真卿,唐代书法家(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771),时年六十三岁作,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学习颜体楷书的范本之一。
《欧阳询楷书<心经>》是河南美术出版社为书法爱好者精心打造的系列丛书之一,共20册,精选了历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弘一法师等所书或集字而成的《心经》书法,每本均有彩色整图展示,便于欣赏,内文放大呈现,便于临摹。该丛书八开印刷,每本定价24元,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之一。
欧阳询(557 一641 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 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 ~563 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二)》内容简介: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唐太宗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次年,唐太宗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唐太宗欣喜万分,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二)》碑的来历。此碑唐贞观六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主要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刚劲婉润,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兼有隶意。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千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中的玄秘塔碑建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石现存西安碑林。现影印出版的玄秘塔碑是根据目前见到的宋拓中的拓本,经重新割裱,适合十六开本,并保持了原碑字的大小。但为了字口笔画清楚,对其中个别字做了适当处理,以便于中小学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学使用。
《集王羲之书唐诗百首》是根据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需要编写的。诗是从唐代众多诗人作品中选出,这些诗艺术性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智慧才能。字是从《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兴福寺碑》、《金刚经》等各种珍本中精选出来,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整体风貌。本书是诗与书法的结合,按诗的内容,采用集字的方法,以册页的格式编排。集字的每首诗边有简化字对照。并对诗文加上简要注释。
《集王羲之书春联:圣教序》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依托,精选脍炙人口,民间喜闻乐见的春联若干条,然后将圣教序碑版字集成有趣的春联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春联书法款式和春联集萃,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优化改进。
《集字圣教序(朱翼盫本)》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同朋社印出这一拓本,仅隔一年,日本二玄社又将其彩印推出。从拓本题跋所见,此本在清代流传有绪。据清代书家大瓢山人杨宾题跋论述,此本曾经清代藏家朱卧庵收藏,实为宋拓无疑。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书法自学丛帖:欧阳询行书%26lt;千字文%26gt;入门》从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部分偏旁部首入手,
祖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史,由二王、颜、柳、欧、赵等书法大家写就。他们给后人留下举不胜举的书法精品,给我们编辑《历代名家书法大观》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天地。本丛书规模宏大,从[书圣]王羲之始,上起两晋、南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期,共选了彪炳千秋的书法 名家五十余人,集中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按朝代延伸陆续出版。本书选辑了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论书帖》《东陵圣母帖》等。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是一套书法小楷类丛书。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三国魏时锺繇以善小楷著称,他所作楷书脱胎于汉隶,结体宽扁,带有较明显的隶书笔意,然已备尽楷法,笔势如飞鸿戏海,气韵生动,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