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 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946年2月起向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并于1951、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溥雪斋、管平湖等多位名家学习,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 陈 先生同时利用大量时间进行琴曲打谱,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打谱曲目有74首(还有几首待陆续公开)。 陈长林 先生喜爱古琴,把古琴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弹奏古琴,而且研究琴学理论,在古琴音律、琴史、琴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 今年正值 陈长林 先生与古琴结缘7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陈长林琴学文集》的基础上,出版了《陈长林琴学文集》(增订版)。本次出版共增加文章12篇,增订附录4篇,篇幅由初版的392页增至615页,书后还
西方音乐历经了早期(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的重要发展,从 单调 的程式化逐步走向丰富多彩、颇具个性的 复调 式展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西方音乐1500年(套装共2册)》共有25万字的文字叙述,配合所述内容同步提示CD赏析指南,使理性文字解读与感性音乐引导巧妙结合,让您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西方音乐,全方位领略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杨宗稷〈琴学丛书〉曲谱释译》(全两册)收录杨氏打谱的琴曲26首,包括《广陵散》《幽兰》《渔歌》《潇湘水云》《离骚》《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著名古琴大操。《琴学丛书》是20世纪初代表性的古琴音乐文化学术著作,极有学术发掘和研究的必要。在古琴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随着对这份重要音乐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不断深入,对杨宗稷,这位清末民初的杰出琴人和学者的学术成就的全方位研究、评估也必然被提到日程上。然而,减字谱音高、节奏元素的缺位,以及谱式是随着时代的风尚而流行的,虽然当代专业琴家仍传习减字谱,但是业余琴人、非琴乐专家及大众,普遍不认识减字谱,并且对工尺点板的记谱方式业已生疏。本书作者效法仿古文今译的做法,用现代学术眼光来审视清末民初这
泱泱大国、煌煌历史!从贾湖骨笛算起,中国音乐发展已有近 9000年历史,从西周建立礼乐制度算起,中国音乐历史已有3000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伴随着金钟玉磬、八音和鸣而发展的礼乐文明的历史,是礼、俗交响,东西交融,华夏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 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少年中国 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学先驱,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一百年前立志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壮志豪情、崇高理想、责任担当与国家情怀! 杨荫浏、 吕骥、李元庆、 李纯一、 郭乃安、 黄翔鹏等 一代又一代 音乐学家秉持钻研中国音乐学术、 探研中国音乐历史、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著书立说。正是这样一批矢志学术研究的先驱、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才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尽管有不少戏剧体裁都配有音乐,但其中的音乐仅仅只起装饰作用,只有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全剧贯穿音乐,音乐承载戏剧表现,阐明和强调作品的内容含义和人物情感,各部分有完整的形式。 然而歌剧在其初创、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歌剧历史的简略回顾,可以了解到歌剧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多种风格并存发展的面貌。
《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是一套供集体或个别学习的综合性管乐教程。这套丛书是为此前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的学生设计的。一般情况下,中等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本教程第1册的学习。 本书是供指挥用的总谱教程,其中包括了所有出现于《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各分谱中的内容。此外,还附有大量与管乐队指挥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实践参考资料。 《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重要音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较准确地了解其学习进度。本书为该系列教程之一,为教师用书。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在国内乐迷和书迷中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国爱乐者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无论读者是在音乐的 门内 还是 门外 ,都能从中品味 读乐 的无穷乐趣。适逢辛丰年先生百年诞辰而重新打造的此套 辛丰年文集 ,由辛丰年之子严锋教授主编,共计八卷:《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书信 随笔》《莫扎特家书》。其中新增了首次出版的精彩内容,经重新排版、设计,以全新面貌呈现,并打造有声版,可供读者欣赏书中提及的众多经典之乐。 八卷本简介: 乐迷闲话: 以 闲话 之声道出音乐真趣,以乐迷之心探求古典艺术本源 本书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虽似游谈,但并非无根。书中资料多方涉猎,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普通读者可从中体会古典音乐之美,专业
《琴学论衡 : 2016、2017 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内容非常多元化,涉及琴论、琴学、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学、戏曲、中外文化交流、文物与考古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也牵涉文献学、翻译学、传播学、美学、史学等等,宗旨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古琴文化,促进琴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鉴赏和研究馆藏古琴,推进琴学理论研究的继续发展。该书的出版为古琴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琴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精品。
中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琴艺琴理奥妙无穷,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国古琴艺术的确堪称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本书体例上分立上下两册。上册含琴论、琴史、琴家、琴乐美学、演奏美学、记谱法、古琴考证和琴制、琴曲考证和打谱、琴事等卷,计约五十余万字。诸多文论,索古博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下册集当代琴家创作、移植、改编或新打谱的琴曲68首。其中42首归于创作、改编、移植卷,另26首归于古曲打谱卷。所有琴曲按原送稿以正谱或简谱记写,并配上传统减字谱以对应。本书所收新曲,体现了古琴音乐新的风姿,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本书所收的琴曲作品都是中外琴家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相当部分虽初次见诸于世,但琴曲创作、移植、打谱的成曲时间迄今已达数十年之久,且都历经琴家们的多年实践演奏。
著者提取板腔、曲牌、吹打音乐以及杂腔小调,以音乐的组织架构与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教材分由上篇、下篇共二十七章内容构成,严谨得体,涵盖打击乐的演奏技法与应用,板式结构与唱腔组织解析,上党梆子名家唱段赏析等,是一本内容丰富、叙述翔实、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书籍。。该书在容量很大的下篇设置了 定义 、 结构 、 实例分析 之内容,构思科学,重点突出。
1930年,梅兰芳一行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为了让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京剧艺术,齐如山特意请画师绘制了京剧的剧场、乐器、兵械、砌末、行头、古装戏衣、脸谱、冠巾、胡须、扮相谱、舞目和舞谱等精美的画轴,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做了注解和说明。画册分上、下两卷,收入1747幅图,160多张珍贵的访美照片及梅兰芳的演出剧照,是一部京剧的百科画卷,全面介绍了中国京剧艺术,展现了中国京剧表演的美学原则。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琴学备要》(上下)(手稿本)分为总规、指法、手势、曲谱、音律、论说六篇,主要内容包括:琴面的部件、琴底的部件、琴前后的部位、上弦的程序、琴位的安置、坐位的姿式等。
名园与雅会:怡园琴会、扶大雅之轮:周庆云与晨风庐琴会、今虞琴社与《今虞琴刊》、空前抑或绝后:1956年古琴采访、为工农兵服务:古琴演出与改良等内容。
理查德 瓦格纳(1813-1883)是音乐*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其丰富性和调性实验挑战了音乐的传统,*终为现代主义铺平了道路。 这本书对瓦格纳的生活、创作和时代进行了深入而又平易近人的描述,包括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泛主题:从作曲家的灵感来源、他对异国丝绸的迷恋、他与妻子和情妇的关系,到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歌剧的原始电影性质、以及动荡的拜罗伊特音乐节。 利用*的学术成果 很多都是作者自己亲为,巴里 米灵顿重新评估了对于瓦格纳及其作品的看法,指出了错误的观点,支持正确的批判,其结果是对这位令人困惑的作曲家的一次激进的 偶尔是挑衅的 重新评价。
《李元庆纪念文集》分为四部份。部份是李元庆的论文、译文和创作作品,收集他从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著作50余篇和部分歌曲。第二部份为纪念文章,收录文化界、音乐界人士吕骥、李焕之、贺绿汀、张庚、李凌、赵沨、缪天瑞等所写的纪念文章,音乐研究所的同志写的纪念文章;其夫人李肖同志及其子女们写的文章。第三部份为李元庆逝世时,文艺界人士周杨、周巍峙、贺敬之以及众多亲友、同事所写的挽词、挽联。第四部份是《李元庆年谱》。书前有周巍峙同志写的序言,元庆同志生前各个时期活动的珍贵图片6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