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实践活动,有三个环节,即创作、表演、欣赏。这三个环节如果不全,实际上也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音乐文化史就没有了根据;没有表演,谱纸上的符号就不能实现为可听的艺术审美对象;听觉文化所依据的声音的哲学性质表明,没有人在听,它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音乐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以声音为材料的音乐作品是在听众的内在世界里得以建构起来,也就是说,没有创作主体、表演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参与,实际上就没有音乐。另一方面,听众的存在和参与,不仅表徵着音乐存在的可能性,还表明音乐存在的价值。正因为有接受主体,作曲家的劳动才有了对象;正因为有听众,表演艺术家才会感觉到自豪;甚至正因为有人要听,文化工业才有生存的条件!如是,我们不仅要聆听,不仅要在聆听中实现音乐和表达自己,而且也因为可
马勒,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时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马勒第五交响曲》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曲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欧洲音乐创作上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争奇斗艳的年代。随着时间的考验,有些自生自灭,有些则留存下来。这本集子介绍了这一时期德、奥五位著我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欧洲的学生中、音乐会曲目中和音像制品中都是常邮的曲目,而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大多还是较为陌生。希望通过睦作品的介绍,对我国的声乐教学及国际文化交流起一些和用。
四川扬琴是中国扬琴艺术重要的传统流派之一。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新发掘的资料,对其诸多线索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综合研究,为四川扬琴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结和梳理。全书共分七章,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其发展历程逐一展开论述。而后的几章以面代线,从传播普及、地区风格形成、乐器变革、曲艺形式、演奏形式、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四川扬琴进行总体性的分析阐述,全面、系统地清理和展示出形成四川扬琴风格特征的各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