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历经了早期(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的重要发展,从 单调 的程式化逐步走向丰富多彩、颇具个性的 复调 式展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西方音乐1500年(套装共2册)》共有25万字的文字叙述,配合所述内容同步提示CD赏析指南,使理性文字解读与感性音乐引导巧妙结合,让您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西方音乐,全方位领略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王少辰音乐作品集》(全三卷)是由王少辰创作的一套音乐作品集合,全书共分三卷:歌曲卷、婺剧音乐卷、越剧音乐卷。这三个领域是王少辰音乐创作主要的三个核心领域。歌曲卷包含四个篇章,分别是雄狮战歌、永远 永远、一日千里,该卷既有雄赳赳的战歌,又有欢快的生活歌;既有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的场面,也有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情致。越剧音乐卷包含越剧音乐如莲花湖、深宫欲海、浊浪惊魂三部越剧音乐选段。婺剧音乐卷包含蝶恋花、磐石湾、画龙点睛三部作品。全书各卷各有特点,各有味道,汇集在一起又带有明显的王少辰个人风格。
《意大利歌曲108首(上册)》全面地(按年代顺序)介绍从16世纪末到现代这400年间不同时期,风格徊异的佳作,从风格纯正最能体现古典美的早期歌曲一直到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拿波里民歌。这样编选可能有助于音乐学家们理清意大利歌曲400年来的发展脉络,也便于作曲家们了介意大利歌曲如此受到各国歌唱家的青睐和人民的普遍喜爱的原因,从而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青年双排键演奏家、玖月奇迹成员王小玮带领其团队遴选了近百年来创作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或乐曲36首(演奏版32首、伴奏版4首),改编为电子管风琴版本,曲目按照创作年代排序,分为 保卫黄河 歌唱祖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小康到中国 四册,每首曲目分为曲谱和演奏提示两部分。所选歌曲皆为歌颂党的发展历程,赞颂党和人民深厚感情的佳作,包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忘初心》等。
名园与雅会:怡园琴会、扶大雅之轮:周庆云与晨风庐琴会、今虞琴社与《今虞琴刊》、空前抑或绝后:1956年古琴采访、为工农兵服务:古琴演出与改良等内容。
理查德 瓦格纳(1813-1883)是音乐*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其丰富性和调性实验挑战了音乐的传统,*终为现代主义铺平了道路。 这本书对瓦格纳的生活、创作和时代进行了深入而又平易近人的描述,包括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泛主题:从作曲家的灵感来源、他对异国丝绸的迷恋、他与妻子和情妇的关系,到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歌剧的原始电影性质、以及动荡的拜罗伊特音乐节。 利用*的学术成果 很多都是作者自己亲为,巴里 米灵顿重新评估了对于瓦格纳及其作品的看法,指出了错误的观点,支持正确的批判,其结果是对这位令人困惑的作曲家的一次激进的 偶尔是挑衅的 重新评价。
在浩如烟海的琴学典籍中,明代徐上瀛(青山)撰写的《溪山琴况》是一部堪称传世珍宝的佳作。不止于琴,在中华传统美学论著中,其亦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因此,是作面世以来,不仅为操缦者奉为圭臬,而且也为学者所推崇。近三百年来,尤其是当代中国,古琴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解析和注释《溪山琴况》的著述蜂起,佳作迭出,令人欣喜。然而,诚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艺术作品如此,品读理论注述亦然。不同作者笔下对“琴况”的研习,也必然会一人一见,一文一理,各持所论,各显风采。陈君逸墨,人如其名,翰墨生平,飘逸洒脱。于琴学研究、琴学著作编辑诸领域中,勤奋耕耘,殚精竭虑,劳有所得,成果颇丰。近年来,逸墨君策划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琴学文献再版、琴学研究成果出版的编辑与校勘T作,为当代中国古
《李元庆纪念文集》分为四部份。部份是李元庆的论文、译文和创作作品,收集他从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著作50余篇和部分歌曲。第二部份为纪念文章,收录文化界、音乐界人士吕骥、李焕之、贺绿汀、张庚、李凌、赵沨、缪天瑞等所写的纪念文章,音乐研究所的同志写的纪念文章;其夫人李肖同志及其子女们写的文章。第三部份为李元庆逝世时,文艺界人士周杨、周巍峙、贺敬之以及众多亲友、同事所写的挽词、挽联。第四部份是《李元庆年谱》。书前有周巍峙同志写的序言,元庆同志生前各个时期活动的珍贵图片60余幅。
本书同以往的音乐评介书籍有所不同。它不是单纯地介绍作曲家及其作品,而是着重介绍演奏者(包括指挥、演奏员、独奏家以及独唱、合唱者)以及其演艺过程。因为一首乐曲从写在纸上的乐谱变成可以听到的音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演绎者。我们听了他托斯卡尼尼解读的贝多芬《第5》,再听一听卡拉扬的贝多芬《第5》,听者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比较二者的异同,比较听乐后的不同感受,正是爱乐者无尚的艺术享受。于此同时,若能对证或查考一下本书的评介更觉得其乐无穷。如果你有机会听到名不见经传的古典派作品或是现代作曲家的新潮作品,一时不知来龙去脉,本书往往可以为你提供比较详尽或你所意想不到的参考资料。本书在分析乐曲、评论乐手、诠释其优劣之余,还对音响效果(或录音工艺)给予适度的关注,这表明今天的音乐欣赏在相当大的程
本书同以往的音乐评介书籍有所不同。它不是单纯地介绍作曲家及其作品,而是着重介绍演奏者(包括指挥、演奏员、独奏家以及独唱、合唱者)以及其演艺过程。因为一首乐曲从写在纸上的乐谱变成可以听到的音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演绎者。我们听了他托斯卡尼尼解读的贝多芬《第5》,再听一听卡拉扬的贝多芬《第5》,听者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比较二者的异同,比较听乐后的不同感受,正是爱乐者无尚的艺术享受。于此同时,若能对证或查考一下本书的评介更觉得其乐无穷。如果你有机会听到名不见经传的古典派作品或是现代作曲家的新潮作品,一时不知来龙去脉,本书往往可以为你提供比较详尽或你所意想不到的参考资料。本书在分析乐曲、评论乐手、诠释其优劣之余,还对音响效果(或录音工艺)给予适度的关注,这表明今天的音乐欣赏在相当大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