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 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 作为中心论题,将其搁置在内蒙古黄河流域为背景的历史与现代进程中去梳理与描述,以及对不同族群个案的考察与分析,大致勾勒出时间、空间双重空间下蒙古族音乐生活的整体面貌。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村落音乐生活负载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大到三个文化圈小到一个民歌传承人,都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具有 草原 黄河 独特的人文地理样式。由此,本文以宏观的内蒙古黄河沿岸一带为地理背景,从历史部落到近代村落,以及现代社会下的 村落与城镇 ,去展开以 人 为文化载体的考察与研究。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核心关键词、次级关键词和应用关键词。本书中的每一个 关键词 研究都是在对大量中英文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民族音乐学 关键词 的溯源、流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学科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如何经历被不断地反思、批判、被修正等系列过程展开深入研究;本书诸位作者充分结合具体的田野个案与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呈现,对学科 关键词 的理论内涵如何在促进与推动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中国实践 问题上,所做出 的重要学术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
本书是张建一 全国高等音乐学院美声教材 法语艺术歌曲系列的第二册,该系列共四册。本册中,张建一挑选了来自法国、德国与意大利的7名法语作曲家共25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贾高莫 梅耶贝尔、昂波鲁阿瑟 托马斯与贾克 奥芬巴赫等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作品。
该曲集中的扬琴重奏作品都是由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师熊俊杰创作和改编的,历经多年成功的舞台实践后提炼出的精品。涵盖了中外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样风格,可听性极强。作品中包含了合理且多样的扬琴演奏技术技巧,难易度覆盖范围较大。能够满足各地艺校、各音乐学院附中、本科等多种艺术等级扬琴学生的重奏需求。作品声部层次安排合理,表情、力度等符号标记详细,编制既有二、三重奏,也有高中低音齐全的扬琴乐队编制,还有其他乐器参与的多音色重奏,是扬琴学生重奏训练的难得教材。
声乐演唱教程 系列包含重唱、美声高音、美声中低音、民族、流行5卷,编写遵循声乐教育规律,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音乐表演人才为目的,突出专业性及实用性,深入浅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套教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声乐演唱的基本常识,掌握美声演唱的基本技能及训练方法,驾驭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提高演唱实践应用能力,并对声乐专业需具备的整体职业素养拥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施光南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受到中国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他是为时代热情讴歌的 人民音乐家 ,是我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一座音乐高峰。 施光南一生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主要表现在歌曲和歌剧领域,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很多作品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成为音乐会和声乐教育领域的重要保留曲目。为了更好地配合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艺术实践和声乐教学工作,也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音乐爱好者提供良好的范本,我们特精选50首配有钢琴伴奏谱的施光南声乐经典作品,结集出版,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选曲《一抹夕阳》《紫藤花》等。
本书是《真实与方法 中国音乐考古学导读》的续编。近十几年来,中国音乐考古学成为音乐史学中学科意识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对音乐史学乃至音乐学推动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科之一。本书从器物发掘、研究成果、学科理论方法、国外研究等维度出发,一方面整合近十年来中国音乐图像考古的优秀成果,将该学科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尽可能清晰的成果呈现,为从事该学科的同仁特别是初级研究工作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引导。
本书是为四胡爱好者和学习者了解和学习鄂尔多斯地区风格的四胡演奏方法和技巧而编写的,是根据编者三十余年的蒙古四胡演奏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本书收录了鄂尔多斯民歌经典代表性曲目 189 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每首民歌都附有谱例,初学者、爱好者、专业人士都可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