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要学习乐器时,大提琴是极好的选择,因为大提琴的音色给人以温暖、真挚的亲切感,加之这件乐器是用琴支柱支在地上坐着演奏的。这很利于演奏者肌体处于自然而较松弛的状态,对儿童和老人尤为合适。铃木教材汇集了一些世界名曲、各国流行的名歌,也有一些传统训练用的材料,这种编排较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熟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旋律,从掌握音乐语汇的表达能力入门,可避免由于过度枯燥的纯技术练习,而削弱音乐对心灵的震撼。
演奏家杰克·马凯尔是诠释赫勒韦尔音乐的,曾在1993年博斯库姆国际音乐节赫勒韦尔专场音乐会中首演《北京奏鸣曲》(一首专为小提琴独奏写的奏鸣曲)。该作品是赫勒韦尔题献给他的。凡作品都充满个性,本书中收录的也不例外,表现的是充满浪漫和激情的斯拉夫风格;带有野性与兴奋的马格雅尔舞蹈及机械式的行进导入摇滚片断组合,而后渐变为音符快速地流动。虽然这首乐曲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曲式结构,但不是典型传统式的,而是多段落和变奏的结构。这些精巧的、稍加改变的、扩展的、变换调性的变奏和并列主题重复,形成一种更像拼接式的结构。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贝多芬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四个乐章:1.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前的混沌。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高潮后是展部,尾声中低音曲有一种启示似的预见。2.极活泼的快板,它的开头是敲击声似的八度,据说这是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处的感觉。这种敲击是这个急速活泼的谐谑乐章的主体。3.如歌的柔板,这是双主题的变奏曲,表现温暖的情感。4.急板。这个末乐章很长的引子连接了三个乐章的主题。在合唱出现之前,贝多芬似乎“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乐队有一段气势恢宏的喧嚣,然后是男中音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