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了工尺谱的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记谱格式、节拍符号等方面的常识,并对工尺谱与律学相关的种种问题以及琵琶谱与现行工尺谱的差异、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外,作者在附录中还安排了练习题解答、工尺谱例译谱备查等内容。
本书主体部分在学习借鉴、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简明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潮州锣鼓的大鼓演奏技法和符号作了分类处理。从单一技法学习人手,并配以相应练习曲进行练习,共计练习曲100首。在熟习和掌握了各种单一演奏技法和演奏符号的识别之后,再进行技法组合及锣鼓科介的综合练习。最后,为结合演奏实践,选编5首标有各种演奏符号、手法的潮州锣鼓乐曲供选择使用。相信,在学习掌握了单一演奏技法和技法组合练习之后,演奏乐曲就容易许多了。 学习使用书本教材是必要的,但绝非、一法,它只是一种主要的辅助学习手段。要想正确无误的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法,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潮州锣鼓乐,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仅为一部学习潮州大锣鼓司鼓演奏技法的入门教材,愿对您的学习研究、推广传播潮州锣鼓乐有所助益。
刘承华等编写的《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以四章篇幅,分别研究了虞山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金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广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以及江苏地区琴派的现实文化生态。
陈书录等编著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初步整理。在时间上,其上限应该是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下限,从北朝来说为公元581年北周灭亡,从南朝来说为公元589年隋灭陈。本次整理基本收纳了这一段近八百年历史中产生的民歌。大体根据朝代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朝九个部分。
卡姆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而刀郎木卡姆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广为流传,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这部科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学术论文、曲谱及多幅彩色照片、CD光碟等。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作品次配印了很多表现生态、社会生活及音乐表演的图片,次以多声部总谱式五线谱为《刀郎木卡姆》记谱,次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测音,次在曲谱下用国际音标填配了原文唱词等。
《杨洪基演唱歌曲精选》内容包括:启明的星、你的故事、钢铁的信念、草地之光——往事、三峡情、我们走在大路上、老司机、祖国,慈祥的母亲、多情的土地、我和我的祖国、寻根、世纪创业、一百年、唱起《国际歌》、高高的西柏坡等。
《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中的《泉州南音指集》,主要根据泉州南音研究社编的《指谱大全》(1979年版)为样本,结合菲律宾刘鸿沟先生编撰之《闽南音乐·指谱全集》(1953年版)及《清刻本文焕堂指谱》(1857年编成本)为参考资料,借古鉴今,对48套精典指谱按故事的年代、人物情节、内容类别进行编排。为方便于教学实践和传承研究,及培养南音专业本科生研读古谱能力,也便于泉州南音爱好者、弦友同仁的传统读谱习惯,在工乂谱横排版直译五线谱、简谱之后,仍附编横写格式之指套曲词,以保古存真。本教材五线谱、简谱都是根据传统南音工乂谱原始“指骨”译编,是未经润腔的南琵指法谱,特别提醒研究者注意。 为了保护、传承、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在力求保古存真的基础上,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尝试把南音
浙派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在古琴史上,有一本不可多得的琴谱——《梧冈琴谱》,是早期浙派传谱的代表。多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副秘书长、杭州太音琴社社长陈成渤一直致力于整理《梧冈琴谱》,这本《南宋浙派古琴传习录(附光盘)》共有九首传统古琴曲。除了七首来自《梧冈琴谱》以外,还有两首打谱至《杏庄太音补遗》。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填补了南宋浙派古琴演奏领域的空白,为古代音乐风格和曲式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活化石,对于传统古琴音乐的研究和继承意义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