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磁州窑的报告文学,也是一部简明的陶瓷知识科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以陶瓷为索引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书稿图文并茂,分25个小节,以朴实、白描的笔法和简洁、直白的语言,系统、全面、条理清晰地叙述了在陶瓷发源地上发生的故事,再现了磁州窑发生、发展、繁荣的非凡历程。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编撰,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存较为丰富的一部古籍,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记述了许多生产技术及农业用具。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十八卷。该书虽然是数百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了中国古代从农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对我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自该书问世以后,曾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今天的读者阅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供一条捷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天地,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力量与理趣,而将原著编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
面塑,俗称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本书结合包头市青山区“非遗进校园” 教学实践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各种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寓意及相关知识,以及三位包头市级面塑非遗传承人等。这些面塑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点,在立意与结构、题材与技法上均有实操性,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本书包括“前言”“面塑面花之基础造型篇”“面塑面花之十二生肖篇”“面塑面花之传统寓意篇”“面塑面花之节令礼仪篇”“面塑彩塑篇”“面塑人生篇”“后记”八个部分,较系统地讲述面塑相关知识,对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
砖雕是建筑特有的一种雕塑工艺,以砖为基本材料,由陶艺、石雕等工艺发展而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中国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其后的千年演变中,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砖雕艺术。中国民间砖雕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收集中国民间砖雕艺术图片200余幅,全书分为:照壁砖雕、门窗砖雕、檐墙砖雕、屋顶砖雕、陶灰塑、琉璃等六部分。书前附专题论述一篇。书中图片精美,类别齐全,内容详实,题材广泛。许多砖雕作品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建设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创作手法可供广大美术与设计人员借鉴参考。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出有益的贡献。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中国瓷器史》,选用的是童书业先生的瓷器史相关论集,按照时间的顺序,重新整理成册。不仅仅是分析器物的特点、起源,更重在史籍记载与实物出土的对照情况,力求还原真正的中国瓷器发展史!其中参考大量自古以来的工艺美术类史料,此种大规模的引用研究,为工艺美术目前少见。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是一部口述史文集,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及实验剧团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登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并稳居中国木偶行业领军地位。全书围绕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前辈、管理、表演、编导、演奏、制作、教学七方面,以田野调查、口述记录和收集整理等研究方法,择取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管理保护、编剧导演、木偶表演、偶形制作、音乐舞美、教育传承等方面老中青三代突出人物的口述历史,结集成书。此书也是《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的姐妹篇。
面塑,俗称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本书结合包头市青山区“非遗进校园” 教学实践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各种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寓意及相关知识,以及三位包头市级面塑非遗传承人等。这些面塑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点,在立意与结构、题材与技法上均有实操性,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本书包括“前言”“面塑面花之基础造型篇”“面塑面花之十二生肖篇”“面塑面花之传统寓意篇”“面塑面花之节令礼仪篇”“面塑彩塑篇”“面塑人生篇”“后记”八个部分,较系统地讲述面塑相关知识,对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
面塑,俗称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本书结合包头市青山区“非遗进校园” 教学实践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各种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寓意及相关知识,以及三位包头市级面塑非遗传承人等。这些面塑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点,在立意与结构、题材与技法上均有实操性,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本书包括“前言”“面塑面花之基础造型篇”“面塑面花之十二生肖篇”“面塑面花之传统寓意篇”“面塑面花之节令礼仪篇”“面塑彩塑篇”“面塑人生篇”“后记”八个部分,较系统地讲述面塑相关知识,对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
色彩不仅是视觉的体验,更是文化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反映着古人的自然观念、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国色300色:染出经典里的中国传统色》精选300种经典中国传统色彩,溯源其历史背景,解读其文化象征,并结合传统染色技艺,展现中国色彩体系的丰富与深远。本书分为八个章节,从先秦时期的“五正色”体系,到历代文献中的色彩分类,再到明清时期日益精细的色彩命名,一步步梳理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依据古籍考证颜色的来源,还探讨它们在诗词、绘画、服饰、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此外,书中还特别提供了传统染色方法,让这些千年传承的色彩不再只是静态的文字与图像,而是可以真的被复现。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采用了多种色彩标注方式,除了常见的RGB和CMYK色值,还特别加入了Coloro色值,以
面塑,俗称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本书结合包头市青山区“非遗进校园” 教学实践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面塑的历史,各种面塑作品的制作步骤、寓意及相关知识,以及三位包头市级面塑非遗传承人等。这些面塑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点,在立意与结构、题材与技法上均有实操性,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本书包括“前言”“面塑面花之基础造型篇”“面塑面花之十二生肖篇”“面塑面花之传统寓意篇”“面塑面花之节令礼仪篇”“面塑彩塑篇”“面塑人生篇”“后记”八个部分,较系统地讲述面塑相关知识,对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作用。
丹麦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受到工业化、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丹麦在二十世纪初进入了现代设计时代,他们珍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关注日常用品带来的美好,在功能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现代陶瓷艺术领域,丹麦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法与价值体系,本书通过作者实地考察丹麦陶瓷艺术与设计相关的博物馆、画廊、艺术社群、丹麦皇家美术学院、陶艺研究中心等艺术与教育机构,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丹麦现代陶艺教学与陶艺创作的发展脉络。从“工作室陶瓷”这种独特的陶瓷设计生产方式出发,深入分析丹麦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与价值理念,以及丹麦陶艺家尊重传统并开拓创新的核心精神,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丹麦陶瓷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以及当代陶艺家的创作方式,其中,很多艺术教育方法和创作理念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