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导论》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对音乐剧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音乐剧界的重要行业信息予以交代,以便读者对整个音乐剧行业形成初步的认知和宏观的了解。第二章将视角集中于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从场景描述和台词文本的角度,着重阐释了剧本对于构建音乐剧叙事框架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是对音乐剧歌词创作的细致剖析,从不同音乐剧唱段在戏剧功能上的差异性出发,分别呈现了歌词创作对于音乐剧推动叙事、制造冲突、塑造角色和烘托情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聚焦于音乐剧最核心的音乐板块,既从宏观上审视了音乐剧中海纳百川的多元化音乐风格,也从微观上阐释了不同音乐剧作品的音乐创作在戏剧性上的特殊考量。第五章着重剖析音乐剧的肢体语言,从编舞者的视角展现了音乐剧舞蹈创作独具魅力的艺术追求,并逐一列举音乐剧中常见舞蹈
《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本书全面整理了晋察冀戏剧的相关史料,考察了晋察冀戏剧的发展脉络,认为晋察冀边区的戏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国内外戏剧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从文化视角下对的戏剧进行关照。从地域文化角度看,戏剧与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戏剧中蕴含着燕赵风骨与吕梁精神今天仍然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本书对戏剧形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晋察冀的戏曲改革是中国传统戏剧向现代化进程中迈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界一直在探索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革命战争时代晋察冀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而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此书是全面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歌剧院的著作,在题材和方法上均独树一帜。它不再局限于考察作品的内容或其接受情况,而是在此基础上审视了对戏剧作品的创演和接受起到形塑作用的建制结构,从而将建制史、文化史和音乐史结合起来。达洛的建制史研究提供了一条走出 国家宣传-观众接受 这一僵化分野的新路,为大革命时代的文化政治描绘出了更为准确的历史图景。 扬 罗伯特(Yann Robert),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法语及法语国家研究学者 ★这是一部全面凸显新音乐文化史特色的著作。此书将大革命史、个案史、机构-建制史熔于一炉,讲述了巴黎歌剧院这麾文化机构在法国大革命的五年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下,在国家监管、媒体批评、公众审视的三重压力下,如何维持管理运营、处理财政危机、
金少山(1890 1948)被称为京剧花脸行当的 十全大净 ,金派艺术难度极高,时至今日,已经濒临失传。金派艺术为京剧花脸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承上启下者,其唱腔、表演、扮相等,都有独到之处,在当下花脸艺术逐渐凋敝、各个流派失传严重的形势下,研究、传习金派艺术意义重大。 该书是一部关于前辈京剧名伶、一代花脸宗师金少山的生平传记及艺术评论集。全书用年考体例,共计28万字,分 雏凤清声 玉蕴珠埋 水穷云起 衣锦荣归 褎然举首 西山日薄 泰山其颓 七章。同时,还收录金少山稀见剧照、生活照100余幅,以及作者摹绘的金派脸谱42幅,其中大部系首次公开。 作者为业内知名京昆研究和脸谱绘制专家,因喜爱金派艺术,历10余年,广泛搜集民国文献,采访前辈名家,辨伪析异,完成《金少山艺事考》一书。该书内容系统全面,对
本文围绕清代女性观剧现象,从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看了以后会怎样、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问题展开讨论。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清代女性观众,第二章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第三章清代女性观剧习俗,第四章清代女性观剧内容,第五章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本书运用戏曲学、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妇女学、社会性别研究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清代女性观剧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的梳理和分析。其新颖之处在于:一、研究视角新。目前,市面上所见的图书大都是从文学史切入的女性作家及女性题材作品的研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戏曲观众视角切入的妇女生活史研究较少,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拓宽戏曲文化研究视野,而且有助于深化中国古代女性日常生活史方面的研究。二、史料丰富,论述严
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 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意大利戏剧史专家共同撰写,依托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讲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启蒙时期、复兴运动与统一后以及现代时期各阶段意大利戏剧的发展情况。书中详细地、批判性地考察了一些重要作家,既包括已经成为欧洲戏剧名家的卡洛 哥尔多尼、皮兰德娄、邓南遮等人,也包括一些影响仅限于意大利舞台的剧作家。 本书所探讨的是最广义的 戏剧 ,即考察了戏剧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和人物的影响,其既聚焦于意大利戏剧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着眼于意大利戏剧在欧洲及世界戏剧史中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全景式的意大利戏剧史。
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日本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生机盎然和最具影响力的表演传统。 这部通俗易懂且完整的戏剧史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全面论述了日本戏剧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持久的影响力。本书涵盖过去1500多年来日本所有的戏剧类型,包括能剧、文乐木偶剧、歌舞伎、现代戏剧新剧、落语、前卫的舞踏和多媒体实验戏剧。第一部分介绍传统戏剧及其历史发展与表演习俗。第二部分涵盖明治时代以来的新剧种,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讨论剧本创作、剧场建筑、莎士比亚和跨文化主义,将日本要素置于全球戏剧语境中。 这部戏剧史配有精美照片和插图,以采访举足轻重的现代导演、综述英文与日文历史文献和明确的时间线为特色。延伸阅读书目收入了一系列多媒体资源,供读者进一步探索。
《剑桥英国戏剧史》(三卷本)为英国悠久而复杂的剧场艺术史提供了独特而专业的介绍。第一卷始于罗马时期的不列颠,止于查理二世复辟前夕;第二卷始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溯及戏剧自那时起直至1895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深远发展;第三卷主要探讨自1895年以降的漫长20世纪中,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戏剧所经历的丰富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本书遵循 剑桥专门通史 的体例,由各卷主编在英语国家范围内邀请对相关论题有专门研究的一流学者分头执笔,构成了一部内容全面、线索清晰、通俗易懂的戏剧通史。 第一卷始于罗马时期的不列颠,止于查理二世复辟前夕。第一部分介绍前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第二部分聚焦伊丽莎白时代的丰富戏剧成果,第三部分讲述戏剧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及其后的发展。文章作者在探讨戏剧文本的同时,兼论专业剧场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 奔》(2006)《新录鬼簿》(2009)实验版《夜奔》(2010)《319. 回首紫禁城》(2010) 汤莎会 《邯郸梦》(2016)。该书由香港创意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先生作序。 粉墨登场是戏曲演员的常规,在本书所收录的昆曲表演中,柯军多数素颜亮相,思考舞台对于演员的意义,在剧场创作中自由呼吸,阐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以素颜和极简主义的方式构筑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精神空间。
本书是傅惜华(1907~1970)古代戏曲的藏书《傅惜华藏古本戏曲珍本丛刊》提要。傅惜华又名宝泉。别号碧蕖馆主,北京大兴人,满洲富察氏后裔,著名戏曲曲艺研究专家及藏书家。所藏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极为丰富,称碧蕖馆藏书,其中戏曲藏书更与郑振铎西谛藏书、马氏不登大雅堂藏曲、绥中吴晓铃藏曲、梅兰芳缀玉轩藏曲、程砚秋玉霜簃藏曲、齐如山藏曲并称。
当前学界对傩的研究,有相当比重习惯于从宫廷大傩开始,言必《周礼》等,引用集中于春秋、两汉时期,再勾连至研究者所在地域散轶或绵延至今的傩文化现象。这种 首尾呼应 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 研究范式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跳过了其中漫长的历史演进、朝代更替。千百年来傩的发展、演变到底经历什么,才变成我们今日所见之样貌?少有人将其贯穿起来进行系统考察,尤其对近现代学术先贤们对傩的研究,鲜有触碰。 基于此,《中国傩戏学文献资料汇编》拟搜集、整理、编辑除傩戏剧本、唱本、科仪本之外的文献资料,重点在近现代报刊、近现代方志等,还将囊括经史子集等古籍,亦包涵艺文、诗文、戏曲等中的傩戏学文献。 近现代报刊分卷涉及《申报》《益世报》《盛京时报》《文汇报》等数十家报纸刊物,拟以晚清、
本书采用大16开本,约440页,收录作者费数年之功整理的张君秋代表剧目伴奏曲谱50余出,分为选段(以剧中的主要和重点唱段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选场(以剧中主演的场次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按顺序相衔接)和全剧(剧中所有人物角色的唱腔按照出场顺序排列)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所收剧目大体按照录音年代排序,时间跨度为1938 1990年。记谱整理规范、准确、完备,板式、伴奏曲谱、锣鼓、唱词俱全,对京剧张派艺术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张派知名中青年琴师,整理认真、细致,关于京剧张派的伴奏曲谱整理,该书是目前为止为规范、完备的一种,且实用性极强。
勃兴于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戏剧遗产可谓根植传统,成就斐然。本书围绕斯堪的纳维亚戏剧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世纪的早期表演一直到当下带有挑衅意味的实验作品,考察不同时期的戏剧主流形式和趋势。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关系密切的戏剧文化繁荣时间远远早于外界的认知。不仅如此,本书还试图阐明,这三个北欧国家丰沛的戏剧活力很大程度上缘于与整个欧洲戏剧界的积极互动(而不是单向输入)。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在国际剧坛的崛起,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在广义的欧洲范围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斯堪的纳维亚戏剧舞台上的导演和设计师们正在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有力的姿态全面影响着当代戏剧的现状和未来。
《读步 2018上海新剧作》分上下两卷。共收录了22部作品,其中大戏18部,创世神话题材小戏4部,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本书所选作品,体裁品种丰富、设计形式多样,是能代表当下上海市剧本创作新水平、新成果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自我演戏以来》为欧阳予倩本人20余年从艺自传,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记述了1907至1928年间中国早期话剧运动发展的大体走势,所附录《谈文明戏》和《回忆春柳》两篇亦为重要的话剧史料。书中的内容还涉及海外中国早期学生演剧之经过,又包含了他这样一位未曾入科拜师 伶人 的演艺生涯,更有他广泛的社会交往、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被誉为 一部近代中国戏剧变迁史 。 作者文笔优美,其经历与遭际,描摹如绘,细微处动人心弦。 《自我演戏以来》自1929 年在广州的《戏剧》杂志上连载以来,曾多次再版。与绝大多数回忆录相似,因作者记忆的偏差、政治观点的变化等主观因素,书中涉及的诸多内容或语焉不详;又因年代久远,记述或有错漏。考虑到此书史料价值,整理者在整合各版本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录
2023年9月25日至26日, 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当代传播 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拓展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影响力,探讨梅兰芳品牌的时代价值,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梅兰芳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变化,提升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会议由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梅兰芳纪念馆及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学者受邀参加。会议设有一场主题报告和七场学术报告,与会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等层面展开研讨。本书为该会议论文集。
《剑桥美国戏剧史》(三卷本)是一部内容专业、视角广泛的美国戏剧史作品,从剧本、剧院建筑,到编剧、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涵盖了美国戏剧的方方方面。书中将戏剧视为一门表演艺术、一种文化传统,以及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审视了演出及表演风格的历史变迁,并揭示了影响戏剧上演的经济因素。在编写上不仅充分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还力求通俗易懂。全书共三卷,分别以美国建国到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90年代戏剧发展为节点,围绕民族认同感、大众娱乐、欧洲影响、联邦戏剧计划,以及戏剧设计、导演和表演的新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期展现独特的美国戏剧传统。本书遵循 剑桥专门通史 的体例,由各卷主编邀请对相关论题有专门研究的一流学者分头执笔,构成了一部内容全面、线索清晰、通俗易懂的戏剧通史。 第一卷涉
论及非洲戏剧,常以20世纪中期非洲国家的独立为起点。而作为人类起源之地的非洲,其戏剧表演的历史与这块大陆上的原住民生活一样,拥有悠久的传统。《剑桥非洲戏剧史》聚焦非洲戏剧的本土起源和演变,回溯其璀璨的文化背景,详述殖民历史对其造成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地理范畴上,本书极富挑战性地将整个非洲大陆囊括在内,系统而详尽地阐释了非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艺术发展史,以及因奴隶制度而流散美洲的非洲人对其戏剧传统的赓续,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非洲戏剧研究经典。
音响设计和调音对音乐剧演出效果有巨大影响,但幕后的音响技术人员往往是不被人了解的,本书系统介绍了这些职位在戏剧演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技术和职业发展指导。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库房工作人员到助理音响设计,再到音响调音师的各种职位,通过简单和易读的形式,结合大量个人实战经验及专业采访记录,斯莱顿向我们介绍了戏剧演出的现场调音工作是如何从设备的基本搭建到利用音量来塑造氛围和空间感、情感、紧张感,以确保每场演出都可以达到一流的音响效果的。此外,本书还注重调音技巧和练习方式的内容。 本书适合剧场、剧院技术人员,戏剧音响技术人员和各大艺术院校舞台音响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参考学习,也适合有志于从事现场扩声和舞美等行业的人员快速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