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书是为学习舞台美术和导演的同学和研究者而写的。 “材料与空间”这一课题之初衷,源于我1994-1997 年就读中戏舞美系硕士研究生时候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适合舞台美术专业特点的专业基础课该是什么样的呢? 而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学习导演的同学和研究者又怎么去系统地研习、认识舞台美术 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中的重要专业和次级学科,相比艺术学门 类中的“美术学”尤其是“设计学”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建设还是存在不足的;简单地说, 就是还没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属的专业基础课。舞台美术的传统基础教学是平面绘画 类型的,比如素描、色彩,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属于泛美术范畴;而很 多设计学专业均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自己学科、专业专属的学科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舞
北平市私立中国不错戏曲职业学校于1930年9月1日成立,1940年11月突然解散。该校是戏曲音乐院的下属,与同院研究所一起,集研究、实践为一体,为创立新学科“剧学”、开创戏曲全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戏校以学生为本,建制了“普通”与“职业”学科的教学方法。八年多演剧实习共3200多场、剧目850多出。在坚实文献和档案的基础上,专著分析、讨论这所消失已久的戏校、其对于戏曲授艺、学艺传统的继承和革命,并
本书收录了《牡丹亭·拾画》、《探庄》、《长生殿·酒楼》、《宝剑记·夜奔》、《牡丹亭·游园》、《牡丹亭·闹学》、《扈家庄》、《草庐记·花荡》、《孽海记·下山》等曲目。
本书包含易卜生自《社会支柱》以来的所有现代剧剧本的创作札记、剧本梗概、草稿及其它“未定稿”(如他自己所言)。它们由两位博学多才而尽心尽力的易卜生学者哈夫丹·科特和朱利乌斯·埃利阿斯编纂成集,并于1909年在斯堪迪纳维亚和德国出版。这里翻译的文章阐明了他思想的形成和技巧的发展。它们对于了解易卜生的思想进程——尤其是他事业中使他闻名于世的那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一本朗诵艺术实践经验作品集。包含了瞿弦和、张筠英夫妇多年朗诵的100篇作品及二人对朗诵、演播、配音、主持、教学归纳性的10篇论文,本书的中的百篇百感分为现当代作品、古典诗词、外国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钱国桢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一本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集,为戏曲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条戏曲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对我国戏曲音乐欣赏、民间音乐分析的教学实践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选择了14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论文,按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本土腔的五种分类法进行编排。论文主要集中到对唱段的形态分析,从故事情节、图表分析、文字分析和演唱与表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剧作者、表演者、声腔剧种的形成、戏剧矛盾的进程、人物性格的体现以及对戏曲美学等的探讨都有所涉猎。对戏曲史的探讨不多,只有两篇本土腔论文作了些简要的介绍。
《灵魂拷问与诗化意象:王晓鹰导演艺术研究》所选文章主要是对王晓鹰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作品的研究,分为研讨专论、剧目评说、早期关注、学生论文四部分,分别有重点地对王晓鹰导演的作品题材、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王晓鹰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道路开展研讨。部分收录了几十篇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王晓鹰导演艺术的评价和研究性文章。第二部分收录了几十篇对王晓鹰执导的一些剧目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第三部分是对王晓鹰早期作品的一些分析。第四部分则是一些学生关于王晓鹰作品的研究论文。四个部分充分研究了王晓鹰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书收录了来自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师生的在人物造型领域的研究论文,并收录了由北京市教 委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于2019年举办的第五届北京市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和2021年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及奖的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