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桢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一本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集,为戏曲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条戏曲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对我国戏曲音乐欣赏、民间音乐分析的教学实践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选择了14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论文,按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本土腔的五种分类法进行编排。论文主要集中到对唱段的形态分析,从故事情节、图表分析、文字分析和演唱与表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剧作者、表演者、声腔剧种的形成、戏剧矛盾的进程、人物性格的体现以及对戏曲美学等的探讨都有所涉猎。对戏曲史的探讨不多,只有两篇本土腔论文作了些简要的介绍。
《中国傀儡戏史》为三卷史述式结构,包括古代、近现代史卷,当代发展史卷和文化艺术史卷。本书为《中国傀儡戏史》首卷——《中国傀儡戏史(古代近现代卷)(精)》,由叶明生著。书中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七章。 章“先秦汉晋傀儡”,叙述傀儡戏产生的渊源,从先秦到汉代陪葬明器的俑偶到娱人歌舞偶人形式的演变,汉代嘉礼“丧家乐”到魏晋傀儡产生的歌舞“郭秃”的滥觞,南北朝机关傀儡或水傀儡的产生,体现中国傀儡逐级衍变与进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傀儡”,主要讨论隋唐傀儡的特征。此阶段之水傀儡、机关傀儡与提线傀儡得到长足发展,而被纳入政府教坊管理。提线傀儡出现了弄郭秃、弄老人、弄鲍老、弄黄胖儿等剧目,于教坊中列俳儿之首。 第三章“宋元傀儡戏”,受宋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傀儡呈戏曲化发
《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套装共2册)》一书针对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表演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剧院发展的现代运营管理模式,变硬件经营为软件经营,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等一系列当前剧院行业亟
周来达(1943年-),浙江象山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学研究》编委。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曲音乐。出版学术专著4部(1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计200余万字。《百年越剧音乐新论》《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中国越剧音乐研究》3部学术专著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音乐论著·全国一等奖”。《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与戏曲生存发展的思考》等5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
本书是一部从展演性(performative)视角,系统论述1945年以来西方先锋剧场艺术创作新潮流的学术著作。长期以来,我国的戏剧研究只专注于戏剧文学,视角的陈旧、眼界的狭窄造成了学术水平的滞后,和世界剧场艺术学界完全无法接轨。实际上在“二战”以后,西方剧场艺术创作基础已逐渐从“戏剧性”转向了“展演性”和“身体性”。菲舍-里希特(《展演性美学》)、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等世界出色的剧场艺术学家对此现象都用不同的关键术语进行了理论概括。学术界以新的视角,注意到了当今的剧场艺术和西方传统民间戏剧的联系。
本书包含易卜生自《社会支柱》以来的所有现代剧剧本的创作札记、剧本梗概、草稿及其它“未定稿”(如他自己所言)。它们由两位博学多才而尽心尽力的易卜生学者哈夫丹·科特和朱利乌斯·埃利阿斯编纂成集,并于1909年在斯堪迪纳维亚和德国出版。这里翻译的文章阐明了他思想的形成和技巧的发展。它们对于了解易卜生的思想进程——尤其是他事业中使他闻名于世的那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一书英文原版2000年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出版。作者为当代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本书英文版原名为《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中文版改为现名。 本书分为导言: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关于展览的展览、“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以及附录等组成。附录部分列有中国实验艺术展览年表(1990—2000)。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
《北京人艺老戏单》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1952建院至2002年所演剧目的戏单画册。戏单系旧称,类似于现在的节目单或戏剧宣传册或说明书,上有剧情说明和演职人员及演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