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
本书是学界关于 新潮演剧 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 新潮演剧 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 新潮演剧 对于反映时事非常迫切,时效性*强,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 事件的真实 ,便容易忽略 艺术的真实 。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 新潮演剧 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