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词典(修订版)》为京剧基本知识的分类词典。共有行当、音乐、声腔、声韵、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表演程式、特技、龙套高度程式、戏班高度程式、戏班行科、戏箱、扎扮、检场、后台班规、演出习俗、演出场所、团体、科班、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期刊?电影、人物、剧目词条4300个,构成完整的京剧艺术的知识体系。
“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是以上海戏剧学院70多年编剧教学传统为基础,结合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数十年创作、教学与研究成果提炼而成。工作坊自创办以来,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研究生班等学校授课,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资助等。 本书为这个编剧工作坊学员的习作合集,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23名学员每人五则原创百字剧、三则千字剧,一则万字剧习作。其内容涉猎古今题材,风格鲜明,剧种多样,富有感染力,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和文献资料的意义,具有出版价值。
张志仁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名琴票,虽然他是一名土建结构设计师,但他13岁(1931年)就开始醉心梅派艺术,私淑名琴师王少卿先生,刻苦练琴,32岁(1950年)正式拜入王门后,就益加一心钻研梅腔和琴艺,还与倪秋平同在台上为我伴奏过《女起解》;他1959年就编刊梅谱35出(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11出,共发行11万册),一直深受国内外专业人士和票友的欢迎。 张志仁先生一生倾心梅派艺术,悟性极高,琴声甜美,琴风潇洒,深得他的大师兄倪秋平的称赞。
洪?著的《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很好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有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形成《昆曲长生殿全集(吟香堂曲谱版)(精)》,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很完备的经典版本。
《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科班》是“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图书的其中一部。作者在数年走访京师梨园世家、浸淫京师梨园史的基础上,梳理了京师梨园界的各大科班,详细叙述了32个科班的详细情况,包括创立历史、创办人、代表曲目、培养的人才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按照科班成立的先后顺序,对稿件内容进行编排,随文附有大量梨园人士的便照以及剧照,以期读者对科班以及梨园人士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同时还附有该书创作过程中作者与京师梨园人士的交往信件等等,方便读者进行查阅。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满目繁华京师梨园世家谱(套装上下册)》是“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图书的第1部,主要是梳理了京师170个梨园世家的情况,并为其修谱立传,记录了每个梨园世家的详细情况,诸如历代成员生辰、乳名、别名、艺名、民族、籍贯、婚姻子续、登台时间、应工本料、初习兼习、坐科班序、蒙师业师、拜师年月、誉称雅号、拿手剧目、绝唱时间、堂号故居、留著传人、所留资料、长眠墓地等等。每家世家附有家谱图,列表清晰,一目了然。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距今已近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书作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作者著写本书,集舞台实践、艺术创研、理论研究、传承发展于一体,从正字戏的渊源概况、声腔与伴乐、传统剧目、表演特色、著名演员、正字戏的继承与发展等对正字戏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史料爬梳与理论升华。《南戏遗响——正字戏》为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版《正字戏》修订版。
《梅兰芳唱腔全集》为我国 大规模整理出版梅兰芳京剧唱腔,出版意义重大。作者张志仁多年潜心研究、记谱整理,从梅兰芳先生广为流传的100出戏中选取了1000多个唱段的曲谱。其中,缀玉轩新戏26出,梅派传统戏57出,昆曲17出。 整套书按剧目分为10卷,每卷均为10出戏的精选唱段,每出戏均有创作背景及剧目介绍,内容丰富,详实有据,记录全面,引注准确。收录的唱段曲谱均为编者根据梅兰芳演唱的录音、录像资料记谱整理,书中配有音频唱段近100个,读者可直接扫码获取,并对照乐谱学唱。 全书工程浩大,对梅派唱腔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传承“梅派”艺术的重要资料,适合专业京剧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业余京剧爱好者典藏。 本书为第八卷,收录《大保国》、《二进宫》、《龙凤呈祥》、《六月雪》、《芦花河》等唱段曲谱。
《侯玉山崑弋曲谱》共收北派昆曲单出55出和部分弋腔。《侯玉山崑弋曲谱》以净戏为主,兼收一些老生戏、武生戏和武丑戏。它是作者历经数年根据侯玉山口传和听取实况录音加以整理而成的。《侯玉山崑弋曲谱》既是侯玉山先生过往舞台经验的总结,又是记录北方昆曲演绎的宝贵的艺术财富。此外,《侯玉山崑弋曲谱》还涉及了一些濒临失传的昆曲传统剧目,富含了大量谈史、说戏、脸谱等图文资料,是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著的《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很好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有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形成《昆曲长生殿全集(吟香堂曲谱版)(精)》,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很完备的经典版本。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项目《南戏大典》丛书之一。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本书主要采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具体的研究手段,本课题将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来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对于全本南戏文本与研究专著,采用标点、校勘的研究手段,在保持古代文本原貌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便于阅读和研究的文本;对于全本失传以及散存于各种理论形态中南戏研究资料,则采用辑佚的研究手段,将这些零散的佚曲与研究资料汇集在一起,使其具有系统和整体性。 本书包括《琵琶记》。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