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项目《南戏大典》丛书之一。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本书主要采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具体的研究手段,本课题将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来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对于全本南戏文本与研究专著,采用标点、校勘的研究手段,在保持古代文本原貌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便于阅读和研究的文本;对于全本失传以及散存于各种理论形态中南戏研究资料,则采用辑佚的研究手段,将这些零散的佚曲与研究资料汇集在一起,使其具有系统和整体性。 本书包括《琵琶记》。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是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百余场,其经典片段登上CCTV-3《国家宝藏?展演季》、B站跨年晚会“最美的夜”、央视春晚等,相关话题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广泛传播,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引发2021年度文艺圈的热门话题。 本书从该剧的创作心路、深入生活、专家评论、媒体视角、走进观众等多重视角,梳理该剧创演以来的诸多宝贵一手资料以飨读者。
本书是有名戏曲史学家与理论家朱恒夫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丰富翔实的文献为依据,对一些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发人深省的观点,能够推动戏曲史的学术研究,亦能够对今日之戏曲创演以很多的启发。研究所涉及的戏曲剧种领域包括傩戏、皮影戏、东北民香、昆剧、京剧、越剧、蒲剧等,时间跨度上不仅有对戏剧历史的追根溯源,同时对1949年后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予以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尤为关注新中国对于传统剧种包括剧团体制等多方面的“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对当下戏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探索和创新,予以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平点与思考。
张志仁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名琴票,虽然他是一名土建结构设计师,但他13岁(1931年)就开始醉心梅派艺术,私淑名琴师王少卿先生,刻苦练琴,32岁(1950年)正式拜入王门后,就益加一心钻研梅腔和琴艺,还与倪秋平同在台上为我伴奏过《女起解》;他1959年就编刊梅谱35出(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11出,共发行11万册),一直深受国内外专业人士和票友的欢迎。 张志仁先生一生倾心梅派艺术,悟性极高,琴声甜美,琴风潇洒,深得他的大师兄倪秋平的称赞。
《梅兰芳唱腔全集》为我国 大规模整理出版梅兰芳京剧唱腔,出版意义重大。作者张志仁多年潜心研究、记谱整理,从梅兰芳先生广为流传的100出戏中选取了1000多个唱段的曲谱。其中,缀玉轩新戏26出,梅派传统戏57出,昆曲17出。 整套书按剧目分为10卷,每卷均为10出戏的精选唱段,每出戏均有创作背景及剧目介绍,内容丰富,详实有据,记录全面,引注准确。收录的唱段曲谱均为编者根据梅兰芳演唱的录音、录像资料记谱整理,书中配有音频唱段近100个,读者可直接扫码获取,并对照乐谱学唱。 全书工程浩大,对梅派唱腔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传承“梅派”艺术的重要资料,适合专业京剧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业余京剧爱好者典藏。 本书为第八卷,收录《大保国》、《二进宫》、《龙凤呈祥》、《六月雪》、《芦花河》等唱段曲谱。
本书是“广东戏剧文库·很好剧作选”丛书之一,本书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潮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书稿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悦享四季》以“春”“夏”“秋”“冬”四季四册的形式,从国家大剧院百余场线上演出中精选出24场,以图书+融媒体的方式,把台前幕后的故事,以及导赏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梳理、增补、辑录成书。《悦享四季》为读者带来连续“四季”的艺术盛宴,沉浸式感受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更真切地体悟到艺术赋予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在维瓦尔第的音乐里,有人间好看的《四季》;在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里,有玉兰绽放的春、莲叶田田的夏、菊花金黄的秋、蜡梅凌寒的冬,这是艺术之花飘香的四季。”
本书是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项目中的一本,属民间文学十二个门类中的“民间小戏”类。该书第一篇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与发展、剧本形态和题材、花鼓戏的班社、表演、演出习俗等各方面的介绍,较为详尽地叙述介绍了湖南花鼓戏;第二篇作为主体部分,较为全面地收集整理了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本资料,剧本部分又分为完整本和混合本,其中以完整本为主体,混合本因实际演出的情况收录较少;第三部分为附录,专门收录剧本以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湖南花鼓戏分布情况、剧目简况、铁词、代表性传承人小传及湖南花鼓戏研究成果等。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究竟是“魔术”的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当幻觉遭遇强烈的情感经验——诸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失去带来的痛苦,为何会创造出看似非同寻常、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曾经是魔术师的实验心理学家马修·L.汤普金斯,探索了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欺骗艺术,揭露了敏捷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最理性、拥有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事实证明,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彼此构成非常复杂的关系——这正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魔术师与灵媒术士凭直觉认识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其信念,正是这种对人类行为切近的批判性审视,使得他们创造出如此强烈且持久的幻觉奇观。
如果让我回到当初,重新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当飞行员。我喜欢飞的感觉,很多次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天空翱翔。 戏剧改变了我的生活,使我走上此路而不是彼路。每条路有每条路的风景,我沉醉于此。 而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本身更重要。这个世界太聒噪了,我渴望宁静的生活,就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呈现的景象。 “咱们下一个人生十字路口再会。”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是一种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曾流行于粤东地区和闽南一带,现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该书主要是研究正字戏的音乐声腔,该书从综述、正音曲、昆腔、杂调、伴乐、锣鼓谱、乐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很多曲谱故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曲谱多选自古本曲谱,并被搬上戏台反复演唱,该书具有保护和传承正字戏的重要意义。该书作者彭美英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