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研讨会34篇论文,分为“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四个板块。“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剧艺术,在当下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昆曲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之道。在昆曲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具有极为突出与关键性的作用。“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在“穆藕初发起说”和“十二
本书是以清代宫廷昆弋两腔以外的地方腔调演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清代入关后各朝地方声腔在宫廷中传播和演出的历程,其中又将宫廷演剧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即弋腔变腔演出史、侉戏演出史和乱弹戏演出史。中编以宫廷地方声腔相关的档案和剧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时期内不同腔调的代表性剧目,对清代前期地方声腔演出形态的分析、侉戏的内涵与特征、宫廷对于不同长度的地方声腔的改编等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侧重编演关系研究,重点探讨针对地方声腔的戏剧禁毁政策和宫廷演剧对皮黄戏的影响。余论将“花雅之争”与宫廷演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出的互动关系。
华县皮影自13世纪初期随军进入中亚细亚,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在陕西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下,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华县皮影的核心价值,积极探索华县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机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既是推动华县皮影保护与传承进程的大好时机,也是深化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促进我省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
本书汇集唐力行教授数十年来关于苏州评弹和江南社会研究的论文、序跋、书评等,从江南文化与江南社会对于从古至今尤其是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的塑造、对于城乡关系的变革、对于评弹演出的影响等角度,勾勒出苏州评弹这一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以及与整个江南社会的内在联系。对于更好推进苏州评弹研究,以及近代江南社会历史研究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包含十部三岛由纪夫代表性戏剧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戏剧领域的深厚功力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篇目包含:《尼俄柏》《大障碍》《鹿鸣馆》《清晨的杜鹃花》《黑蜥蜴》《源氏供养》《萨德侯爵夫人》《朱雀家的灭亡》《我的朋友希特勒》《癞王的露台》。作者以 的表现力、丰富的剧作手法与严密构筑的舞台空间,追寻人性深处的幽微情感。 译者玖羽译有三岛由纪夫戏剧集《近代能乐集》,此番甄选 能体现三岛美学的十篇戏剧作品, 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导读。
本书精选作者多年来抢救性创作拍摄的35位长征老红军老将军的肖像作品,如开国上将洪学智、谢觉哉夫人王定国等,并对人物生动解读,展现了国魂、军魂、民族魂,有助于后人感受革命前辈的非凡精神、伟大历史中的苦难与辉煌,对丰富红军战史的研究以及对革命精神信仰的传承弘扬,都具有重大价值。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原部长袁贵仁、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谷安林作序。
本书是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奉献西部的很好戏曲剧目,再现了壮怀激烈、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昭示了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人生理念,令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彰显了西迁人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本书是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奉献西部的很好戏曲剧目,再现了壮怀激烈、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昭示了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人生理念,令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彰显了西迁人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