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训注 古今字 材料,考察了 古今字 训诂在唐以前的发生、发展情况。全书分为前编、后编两部分。 前编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并综述学界有关 古今字 研究的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 古今字 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学者对 古今字 的基本认识;第四章主要论述学者有关 古今字 成因的研究;第五章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考察了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后编是《唐以前 古今字 训注材料汇纂》,逐一展示研究对材料的分析整理成果。 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 古今字 训诂体式在唐以前的肇源和发展情况,发掘和整理一批长期尘封于诸多古籍字里行间的前人训诂积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外,客观归纳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及其
慧苑《新译大方广佛花严经音义》是今存V一的单经音义,约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约八十余年后为慧琳音义收録。慧苑书就《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的难字僻词注音释义。慧苑通晓梵文唐言,精通音韵训诂,他广引内、外典籍,其注音释义具有文字、音韵、训诂、辞书等多方面的价值。《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对慧琳和慧苑的异文进行了分析,对学者了解慧琳和慧苑语音系统提供了材料;书稿对梵文译音成分注明梵文源词的拉丁文转写,找不到源词的也加以说明;对慧苑引文进行了校勘;并且标注了异体字、俗字、古今字等信息,读者还可以管窥汉字发展源流。
本书以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芒语、岱-侬语、越南泰语等11种语言为代表,对东南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特点、历史层次、来源及其在东南亚语言中的演变发展,探讨汉语借词对东南亚语言的影响。全书由11章组成。至第八章对中古汉语语音与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纵向的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专门讨论了越南语汉语借词的文白异读现象。第十章探讨了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来源。第十一章从词义的发展(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比喻义的增加)、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褒化和贬化)、造词上的创新、语法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展现汉语借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发展。
《客英词典》由英国长老会纪多纳(Donald Maciver)、玛坚绣(M.C.Mackenzie)所著,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 American Pre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905年出版。正文为1216页。正文前有《说明》和《序言》。《说明》分成客家人、客家话、客话声调、与其他方言关系及罗马字系统五个部分介绍了词典的相关情况。 纪多纳牧师1879年来华,1909年归国,在粤东客属地区居住30年之久,他利用闲暇所编辑的《客英词典》广泛收录粤东嘉、惠、潮三地的客家方言材料。故此,《客英词典》所记方言当为清末粤东客家方言。
《福州话字词笔记》分为两个部分。一辑是福州话杂谈,收录了作者刊登在报纸上的关于福州话的讲、读、写的文章;第二辑是福州字词释义,解析具体字词并举出古今诗文中的实例。福州话是闽都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保留着历史发展的深刻印记。福州话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法音变复杂,是汉语方言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然而,福州话在当今面临不小的困境,使用范图严重缩小,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作者旨在通过《福州话字词笔记》为福州话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以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芒语、岱-侬语、越南泰语等11种语言为代表,对东南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特点、历史层次、来源及其在东南亚语言中的演变发展,探讨汉语借词对东南亚语言的影响。全书由11章组成。至第八章对中古汉语语音与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纵向的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专门讨论了越南语汉语借词的文白异读现象。第十章探讨了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来源。第十一章从词义的发展(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比喻义的增加)、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褒化和贬化)、造词上的创新、语法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展现汉语借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发展。
《福州话字词笔记》分为两个部分。一辑是福州话杂谈,收录了作者刊登在报纸上的关于福州话的讲、读、写的文章;第二辑是福州字词释义,解析具体字词并举出古今诗文中的实例。福州话是闽都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保留着历史发展的深刻印记。福州话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法音变复杂,是汉语方言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然而,福州话在当今面临不小的困境,使用范图严重缩小,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作者旨在通过《福州话字词笔记》为福州话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为李亚农先生1937年来沪,在法国人举办的孔德图书馆从事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撰写了《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殷契摭佚续编》《金文研究》等4本高质量著作的合集。图书增加了李亚农先生学术成果初编以及“他人研究李亚农及其成果”文献目录初编,为研究李亚农先生提供了便利。
本论文集是靠前汉语学界关于语体语法研究的很新探索,也是部由中国学者和靠前学者共同探讨汉语语体语法的学术著作。全书包括当代编、古代编和教学编部分,基于“语体不同,语法各异”的基本理念,对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语体语法表达系统和结构特征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描写和解释。所选文章,既包括语体语法系统的理论建构,也有语体语法应用实践的策略分析;既探讨制约特定语法结构的语体机制,也挖掘促发特定语法特征的语体动因;既对跨文体的语体特征进行考察,也对特定语篇的语体类型作出概括。由此可见,语体语法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探索方兴未艾,并从汉语研究向其他语言拓展,不断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凉州方言词语汇释》一书,共收凉州方言词语9900多条,六十多万字,蔚为大观。笔者近来研究明清民国方言辞书,对当代方言词语考释著作颇有关注,蒙作者相赠《凉州方言词语汇释》书稿,先睹为快。
《 研究》分析马叙伦《蜕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基本风格和重要思想,探讨马叙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剖析硒限所在,同时对其治学方法加以归纳,凸显他的学术精神,挖掘他能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可以为《说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可靠资料。
在国际语言学界,事件名词因其特异性对多种语法理论都构成重要挑战,也一直是汉语学界缺乏专题研究的地带。本书借鉴语言哲学理论,深入剖析事件名词存在的哲学与认知基础,认为事件名词是事件范畴在词类层面的一种有标记投影。通过跨语言比较,论证汉语事件名词的判定只能依据功能,并据此构建出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类层级系统。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理论,对事件名词共时层面的量性特征、时间性特征、句式及篇章表现做了详尽考察,并结合历时语料,证明汉语事件名词的历时名词化,是动词历时去范畴化的结果,其最终演变目标是成为原型的事物名词。这一演变在印欧语言已普遍完成,但对汉语而言这一演变还在进行之中。
本论文集是靠前汉语学界关于语体语法研究的很新探索,也是部由中国学者和靠前学者共同探讨汉语语体语法的学术著作。全书包括当代编、古代编和教学编部分,基于“语体不同,语法各异”的基本理念,对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语体语法表达系统和结构特征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描写和解释。所选文章,既包括语体语法系统的理论建构,也有语体语法应用实践的策略分析;既探讨制约特定语法结构的语体机制,也挖掘促发特定语法特征的语体动因;既对跨文体的语体特征进行考察,也对特定语篇的语体类型作出概括。由此可见,语体语法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探索方兴未艾,并从汉语研究向其他语言拓展,不断开辟新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