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五行学是汉儒以《尚书·洪范》为基础,杂合阴阳、五行、月令、星占等多种数术知识而构建的一种儒家灾异学说,它包括夏侯始昌所立师法、刘向说、刘歆说、班固说、郑玄说等不同形态,是相对独立于《尚书》学的别传之学,与《易》占侯学、齐诗翼氏学、《春秋》公羊学及纬学等共同构成汉代儒学的灾异论体系。本书将在全面辑佚汉代《洪范》五行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汉代《洪范》五行学的发展脉络,探讨汉儒如何通过一系列阐释手段,实现数术这一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谈起话来,幽默诙谐,灵活多变,得心应“口”。别出心裁,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和折服。他常常在漫不经心、东拉西扯的闲谈中藏否人物,评点历史,纵横挥洒,使人不亦乐乎。他常先说一句令人开心的笑话,然后发挥渊博的学识,探究引申,因人因时因地,有时直解,有时别解,有时拆字,有时拈连,有时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有时抓住一点因缘予以发挥,纵横捭阖,将语言艺术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让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人鉴赏。 本书从毛泽东一生中运用语言的精彩片断中,筛选出260则小典故。本书融故事性、哲理性、娱乐性、睿智性于一体,既有严肃的政治态度,又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调,融合了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是享乐和增长见识兼备的通俗读物。饭后茶余欣赏这些趣闻,不但可以对身心有
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把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的生态文学、文化理论建构和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与实践,以及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某种推进的作用。本书首先对语言与生态的内在关联进行揭示,对生态文学、文化研究兴起的时代语境进行梳理,对生态语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进行阐释,确立起研究的内在理据;然后对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与范式、新动向与趋势进行分析梳理,对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探讨和阐释;继而再在与其他语言理论的比较辨析中,阐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对于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的意义,生态语言学的批评方法对于当今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论启示;最后又把生态语言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态文学
本书集中呈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依存句法标注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发展研究”(17AYY021)的成果。书中的9项研究以依存句法为理论依据,以自建的学习者依存句法树库为数据支撑,用计量语言学的范式与方法,刻画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词汇、句法全景式二语发展路径。将依存句法理论和计量语言学方法用于二语句法习得领域,不仅强化了依存句法理论的应用价值,也拓展了计量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在丰富了数智时代广为使用的这一句法理论的同时,又使得二语句法习得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多样化,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精准量化的科学依据;开辟了数智时代二语习得研究的一条新路。
中国饮食文化极其发达,中国的饮食以味道为中心,与味道有关的汉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汉语的表达。本书以文字为核心,选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香、臭、腥、膻16个与味道有关的汉字,每个汉字作为一章,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全面阐述其字形演变,字的含义及其演变,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民俗文化等。在内容编排上,味字为总论,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等为口味,香、臭、腥、膻等为气味。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各种味道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各种味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而让读者全面、深刻地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研究主题结构及于主题结构相关的论文的结集。该书收录的论文以认知语法全新视角对主题结构这一经典议题进行阐释,研究突破以往的主题分析路线,从述题角度和主题-述题融合角度分析各种主题结构在句法、话语和认知层面的特征,触及结构、语义、话语功能和认知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主题结构在不同语言中的典型性、和不同结构的主观性差异。该书为语言类型差异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同时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对比思路。
本书以依存语法和配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大规模的真实语言行为数据,探索了汉语和英语的十种句法属性/单位的计量特征,挖掘了这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共同的语言结构规律和存在的一些差异。本书定义了多种新的语言属性/单位,采用多种线性和非线性的方法探索它们的分布定律,发现它们均符合齐普夫分布,均为语言多样化进程和省力原则的结果。研究为建立基于依存关系的协同语言学的语言模型打下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具有科学哲学意义的语言学理论。
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或“适应性复杂系统”),复杂性(complexity)是关于规律性的研究,一个系统的复杂性是对系统规律性的最简描述长度(盖尔曼1994)。由于语素音节表(morpheme-syllabary)包含了一种语言的所有音节和音节的组成单位(声韵调)及其组合规则,音节分布模式与音节单位之间的组合规律可用来度量语言复杂性,其中,音系复杂度(phonetic system complexity)是音节与音节单位及其组合规则的规律性,音系相似度(phonetic system similarity)是不同语言的音节表上音节分布关系的一致性。 根据以上界定,本书设计了音系复杂度和音系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并基于对汉语语言学传统中的韵书、韵图以及赵元任(1930)等方法的分析,设计了语素音节表调查法。本文使用这一方法调查了四种白语方言的语素音节表,获得了四种白语方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利用近代若干域外资料,对其中所记录的南京官话及其教学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南京官话作为一种包含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明清时期汉语共同语,同时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质,在近代占有重要的地位。主体部分,本书以《华语拼字妙法》、泊园文库藏《官话指南》等语料为基础,将语言事实与语义地图等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总结规律,分析南京官话相关词汇语法特征。书中还介绍了南京华言学堂等以江南地区为主要教学地域,以南京官话为主要教学目的语的近代教育组织情况,这些将现代语言学及教育学理论方法运用于中文教育的早期应用实践,为汉语国际教育等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历史源流支撑与未来发展基础。本书还将近代南京官话与现代汉语共同语方言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的动态研究,并说明这种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余姚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以逻辑与文化、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思维、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是与“to be”、不的含义、中国语言与非形式逻辑、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述、中国逻辑理论与思想、论逻辑的个性、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等方面,从而提出逻辑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力求能够对中国古代的逻辑论和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本书详细阐述和分析了汉语各大方言的语音面貌,结合语言学界xin的研究成果,纠正了汉语方言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与此同时,作者利用科学的方法,为汉语方言的研究,特别是语音研究,设计了一套方便实用的调查方法,广泛适用于各语言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汉语语法点教学案例研究——多媒体课件设计运用》包括52个汉语语法点教学多媒体课件、6个教学示范录像和一本纸质本教学案例研究说明。多媒体课件精选了使用频率高、有类型典型性、偏误率高、有教学难度和有可操作性的语法点52个,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语法点本身的难度和教学处理的难易度分为初中高不同水平层次,包括初级26个、中级20个、高级6个。课件的设计既保证了与课堂教学步骤、习得顺序过程的一致性,汉语语法知识系统的科学严谨性,又尤其体现了教学的智慧与策略,设计的艺术与时尚,具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和鲜明显著的实效性。教学录像选取了其中六个教学课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了课堂教学实录,给使用者以形象具体地参考与借鉴。纸质版汉语语法点教学案例研究说明包括:相关语法知识、学习者的主要偏误类型、教
你的故事怎么改,才好看?凭借着担任俄亥俄大学多年创意写作指导的经验,丹提 W.摩尔将提供创作问诊,开出风趣而实用的故事处方,让写作者的写作之路不再痛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名为“治疗”,依照核心故事、场景设置、开头写法等主题划分为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作者根据他教授写作的经验罗列了“病症诊断”(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治疗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为“体检”,在这一部分,作者给读者提出了如何修改和持续写作的建议。 无论是无聊的情节、平板的人物形象、直白寡淡的对话,还是找不到故事的核心、写不好开头这种老大难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解决之道。全书对问题的探讨详细具体又轻松欢快,无论是写作新手还是小有所成的创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帮助。
《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一书,收了周清海先生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演讲稿、序文。这些论文、演讲稿和序文,包括了几方面的内容:一、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关系,二、现代汉语大融合的情况,三、语言教育应做的调整,以及四、语言选择与社会发展。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相当广泛,涵盖语言与文化、语言教育、语言政策、华文教学、华语文在新加坡的发展、华语全球化等课题。周清海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数十年的经验,对所涉及的课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观点清晰、立论客观,所提出的观点既有时代性,也富前瞻性,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无论对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者或语言教学的实践者,都很有学习价值。
《中西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内容包括:西方对比研究简史、中国对比研究简史、对比语言学的本体论、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等。在国际范围内系统总结了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历史。重新梳理了西方对比语言学史的发展过程,把西方对比语言学的源头往前推了一百多年。并对历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影响作了分析介绍。同时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是当今在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方面都取得绝高成就的专家。其著作《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经典著作,其所编教材《中文听说读写》是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文教材。本书收集作者散见于国内与国外学术期刊的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要论文,分为语法研究和教学研究两章,共29篇,包括《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状语和补语的比较》《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超越分句的语言成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中美常用教材语法比较》《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是对外汉语教学从业者的文献。
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这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文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汉书?艺文志》为想象模型,来描述先秦学术或文学,我们勾勒出的只是先秦的镜像,而非早期知识世界的真实图景。 观察西汉以前的知识世界,刘向和《汉书?艺文志》是必要的起点,但也是特别需要超 越的视点。刘向、刘歆父子所描绘的早期知识世界,被班固简化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等清晰的线描图谱。但是,这个图谱只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我们后来的人被这个叙事结构给“规范”了。如何站在学术传统之外观察这个结构,以及如何超 越它对我
《好简单!我是闽南语入门学习书》是一本闽南语入门学习书,为了方便学习者,每一个单词和对话都用罗马拼音来标示读音,学习过程轻松有趣,只要对着念,就可以侃侃而谈。精选3000个常用单词,有系统地将单词分门别类,内容丰富,编排清晰,可作为中文和闽南语对照词典,是短时间高效学习闽南语的工具书。
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书后附有称谓、套语,读者可参照使用。
《书家挥毫便览》精选历代典籍中的佳言名句、好词妙语好词5000余条,条目后标注出处,并根据内容分为名言隽语、佳联趣对、历代名诗、绝妙好词、精选散曲、传世美文、佛道智慧等七部分,每一部分下或按意义或按形式或按朝代等分类编排。 书前列分类目录,书末另附《敬辞、谦辞、婉辞》《公元干支岁星纪年对照》《月份雅称、别称》《纪日雅称、别称》《题款形式、用章形式》,查检方便,内容丰富,能更好满足读者需要。
读书须先识字。汉字,特别是汉字字源,蕴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说文解字》这部中国古老的字书是理解汉字的首要经典,但是由于生僻字多,释义古奥,现代人已经不易读懂。 本书发凡起例,抽取《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也就是540个具代表性的汉字,做音、形、义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插图释义,让今天的读者得以理解汉字的字源、意涵和构成。本书篇幅虽然简短,但没有失去《说文》全书的基本面貌,以更加简便、直观的方式,将《说文》的精髓传达了出来。这些《说文》部首,组成了一万多汉字,包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世间人事”,说是“万有”,一点也不夸张。 全书由何大齐撰著、录写、插图,他的著述与其书法、绘画珠联璧合,也使本书成为融会了知识性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四川方言属北方方言,使用的人有一亿多,在北方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收录了现代四川方言特有的、与普通话不同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主要采自文学作品及四川口语,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交际、交流不无裨益。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四川人学习方言之用,更可以帮助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通过四川方言了解四川,了解四川人。该书例句来自于巴金、郭沫若、艾芜、马识途、李劼人等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语言生动丰富,贴近生活,文学性极强,通俗易懂,可作为休闲性文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