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丰五年农历七月,被贬谪于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写下的「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出「赤壁赋」一文。两赋为姊妹篇,于是便有前后赤壁赋之称。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两篇优美的佳作,为后世文人深深喜爱。元代大德五年,书家赵孟俯应友人之请,书写两篇「赤壁赋」并绘苏轼像一幅。有方家评论:赵氏这件墨迹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此书点的写法最为特别,其姿态繁多,长点、短点变化无常,藏露多取侧势,信手点来,俯仰自如。这件墨迹为纸本,册页,每页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十一点一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者将这件墨迹成倍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西晋文学家潘岳,曾创作「闲居赋」一文,被选入「昭明文选」。受其感染及影响,赵孟俯以高超的艺术水平,挥毫写就这篇名文佳作,为后世留下一件珍迹。这件书作笔法精熟,运笔出规入矩,字体典雅妩媚,颇具二王风范。其纵三十八厘米,横二百四十八点三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学者曹溶在「闲居赋」卷后题跋评说:「赵文敏在元朝甚被宠遇,洊历中外,勤于职事,晏息水晶宫之日较短,其书闲居赋得无倦于仕进,寄蒪鲈之思欤。用笔纯师李北海而运以姿秀,不诡过江家法,定为晚年合作。」编者将这卷珍迹成倍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鉴赏、临习。
在台北故官博物院,藏有一卷文末落款为「臣褚遂良书」的「倪宽赞」。此卷楷书五十行,行七字,纵二十四点六厘米,横一百七十厘米。《碑帖珍品临摹本:褚遂良书倪宽赞》作名声显赫,有人认定是褚遂良书,亦有人断定并非褚遂良书。这卷珍迹在书法艺术上,独具艺术风采,因而受到众多读者青睐。有书家评说,此作极注重笔墨的感觉和效果,其似润还枯,似涩尤劲。
《碑帖珍品临摹本:宋徽宗真书千字文》讲述宋徽宗赵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其兄宋哲宗无嗣,后由其继承皇位。其在位二十五年,国力日渐衰微。宣和七年(一二一五年),金兵甫下,赵佶将皇位传与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一二一七年),赵佶被金兵俘获,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赵佶治国无能,但其醉心书画艺术。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网罗昼师,扩充翰林图画院,曾指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昼谱」、「宣和博古图」等。他绘画重写生,现留存于世的「四禽图」等昼卷,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生动之致。他与众多书家一样,也喜欢书写千字文,留存至今的两件千字文墨迹,犹如晶莹的双璧,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
门上绘画或粘贴图像,起初是寄望神灵看门护院,驱逐邪魅,主人借此安慰自己。后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似较想象中的神灵更可信,于是神荼、郁垒——神话传说中的门神便褪色了。继而发展到了以民族英雄来护卫国门、家门,门神画的功能涵义起了质的变化,即:门神的身份已由守门看户,防范鬼魅,转变为教育人们敬爱国家,反抗侵略,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发展了中国绘画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