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元杂剧中较少为人所知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如《杀狗劝夫》、《鲁斋郎》、《潇湘夜雨》、《陈州粜米》等,由于原作字数较多且是戏曲对白,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体会元杂剧的魅力,作者将他们改编为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同时进行简要说明与点评。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首次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百位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该书为纪录片的解说词版本,书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对“鲁艺”那段历史精炼的解读,又包括部分亲历者对那段激情岁月回忆的口述史。歌剧《白毛女》参与创作者、《回延安》创作者贺敬之,《白毛女》中第一代扮演喜儿的演员王昆,影片《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他们眼含热泪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全书通过“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五部分,对“鲁艺”的建立、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和浓缩。
本书试图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河北剪纸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河北各地剪纸及民俗的考察、挖掘、理顺,进而整理出剪纸在河北地区的工艺流程、传播脉络和文化特征,以及传统剪纸艺术对现代文化艺术的辐射影响,为发扬河北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资料,为现代绘画、设计提供具有区域及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营养,为建设和谐河北做出贡献。
门上绘画或粘贴图像,起初是寄望神灵看门护院,驱逐邪魅,主人借此安慰自己。后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似较想象中的神灵更可信,于是神荼、郁垒——神话传说中的门神便褪色了。继而发展到了以民族英雄来护卫国门、家门,门神画的功能涵义起了质的变化,即:门神的身份已由守门看户,防范鬼魅,转变为教育人们敬爱国家,反抗侵略,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发展了中国绘画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