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它从充满历史感的细节解读了清宫陈设、清宫服饰、清宫家具。内容与装帧均颇为文雅,图可观赏,文可品读。 《雍正美人图》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是四个美人的十二个写实场景,是杉木卷杆卷住收藏在故宫的绢画,是两岸故宫首次办展走访台湾的文物。 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灵活穿梭在这十二幅绢画中间。全书分两册,从这十二幅画的大处着眼,便有了册《一卷美人》,向读者还原了这十二幅绢画的来龙去脉,圆明园的繁华与浩劫,雍正皇帝的勤奋与品味;从这十二幅画的细节出发,便有了第二册《花事折叠》,娓娓道来画中的家具摆件、十二围屏、厅堂院落的植物,服装的花样纹络、耳际发梢的华翠、吉祥如意的象征,最后还有中西绘画的对比。美不胜收,内容丰盈,创意独到。
《碑帖珍品临摹本:米芾书蜀素帖》讲述前有董其昌、清乾隆帝题议,后有明代书家沈周、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题跋,这些墨迹,亦颇为珍贵。宋代元祐三年,三十八岁的米芾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浏览风光秀丽的苕溪。在此期间,米芾挥諠写下自作的诗篇《蜀素帖》。《蜀素帖》以其在蜀素上书诗而定名,纵二百七十八毫米,橫二千七百毫米,藏于臺北故宫博物院。此作为米芾盛年时书,其用笔纵橫挥灑,刚柔相济,字迹秀丽,风姿翩翩,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可以说,玉就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