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记忆 温馨的博物之旅 本书用生动传神的写意国画,艺术地再现了过去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类老物件200余种,犹如一座乡村文明的纸上博物馆。画中挥洒自如的行楷书法,与形象逼真的老物件相映成趣;清新活泼的说明文字,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使得书趣味盎然、温馨怀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 民艺与设计 传统与创新 消亡与重生 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剪纸史话》简介 《剪纸史话》根据已有资料及考古发现探究剪纸的起源,并简述了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图书对剪纸的整体特点、地域特色、题材选取、寓意及应用作了概要介绍,同时兼顾实用性,对剪刻方法、步骤和技巧进行了梳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我国传统手工艺可谓种类繁多,广植民间。文化娱乐类工艺,大江南北无处不有;笔墨纸砚,绘画书法案头;吹奏弹拉类乐器,为节日增加欢乐气氛。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我们感叹这些手工艺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感谢那些制作出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师傅们,只有大家都树立起尊敬保护手工艺人的意识和行动,中华的传统手工艺才会香火益盛,千年流传。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地理地貌最复杂的地区,民族服饰资源极为丰富。时至今日,少数民族服饰仍是一个值得探秘的王国。《云南民族服饰全书》力求把民族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靓丽的霓裳,精湛的工艺,更好地凝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形态、艺术神韵、审美追求、工艺制作,它为后人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留下了大量的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第一手资料。民族服饰书籍不仅有社会和市场的双重价值,而且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东汉,下启隋唐。魏晋时期的很多服饰与汉代一脉相承,还可以在隋唐服饰中一撇它们身影。本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分别描述了贵族男性、贵族女性、文人逸士、男仆女侍、劳动人民和稚子幼童在各场合所穿的服饰,参考资料种类比较丰富;第七、八章主要分析了成人礼、婚礼、葬礼和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服饰,参考资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小说等文字资料为主。两个个附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物疏、服饰形制进行了汇总。是一本有趣的、考据严谨的、代入感强的手边书,值得热爱传统服饰、南北朝服饰与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一阅。
本书旨在梳理中华手工精粹之一 髹饰工艺精华,介绍其历史沿革、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技术要领、术语口诀、艺术成就、人文内涵及工艺名家,介绍其在现当代的发生发展与传承交流以及髹饰工艺研究,从中折射出时代潮流与地域文化。作为向境外介绍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读物,以简明、全面、统观的特点,以对人类文明两翼 科技与人文的同等重视,适应境内外读者的广泛需要,适应当今国际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 子刚 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有着技术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停留在对工艺流程的说明、工艺制品的鉴赏,还进一步向读者阐述这些传统工艺背后所反映的昔日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华悠久文明的传承。内容大致包括陶瓷烧造、玉金锻铸、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 China's vari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have dual value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se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volving various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and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history and strong interest in appreciation. The book is not confin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but gives insight into past life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 contents include: ceramics making, jewelry making, dyeing and weaving, embroidery and sculpturing.
风筝的基本功能是能飞,飞得高、飞得远,而骨架的好坏决定了风筝是否能放飞,以及放飞的平衡和高度,所以说扎制骨架是风筝制作的基础和关键 。本书强调的特色就是风筝的骨架,突出最关键的扎制工序,详尽画出了骨架结构的三视图。实际可操作性强。
前言,关于最早的釉上彩瓷器,红绿彩的彩饰及工艺特征, 关于红绿彩的烧造年代,元代景德镇对宋金釉上彩的继承,明洪武时代釉上彩,明永乐官窑对釉上彩技术的发展, 明宣德官窑釉上彩及其创新,明正统、景泰、天顺釉上彩, 明成化釉上彩技术的成熟, 明代弘治、正德釉上彩, 明嘉靖、隆庆、万历釉上彩,清康、雍、乾时期釉上彩的繁荣,清中后期别具一格的釉上彩,民国时期的新彩,结语等16部分,较系统地阐述了景德镇这一瓷器品种的发展脉络,具有学术及阅读的积极意义。 有配图约100幅。